第371章 子臧之節(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現在是魯國執政上卿叔孫豹要給魯昭公講講國際形勢的時候了。

魯國卿級班子中,季孫宿主內,叔孫豹主外,其他公卿大夫分別當他們的助理,國君是傀儡是擺設,應該是這樣一個格局。

當然,魯昭公不認為自已是傀儡是擺設,他有著自已的雄心壯志。

國際局勢這一課當然得好好聽,而且,儘管叔孫豹曾經反對過自已當國君,但整個魯國也就叔孫豹是國際事務通。

關鍵是叔孫豹與晉國、齊國的關係非常好,所以自已新君即位,必須仰仗這位舉世聞名的魯國賢良大夫。

公元前542年的春秋江湖,當然是中原列國諸侯之間和平相處的時候,因為春秋史上真正意義的弭兵運動才剛剛開始。

天子是周景王,他遇上了好時代。

因為弭兵運動開始了,中原列國諸侯可以安心展生產加強國力。

兒子們積累的家當多了,老爹那裡自然也會多孝敬一些。

但列國諸侯向天子進貢貌似不當成一回了,大家從孝敬天子已經轉到了孝敬晉、楚兩個級大國。

至少魯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朝貢天子了,那寡人還管這個做什麼?

只是魯國不知道,魯國曾經最大的優勢就是政治優勢,大周王朝最正宗的宗邦諸侯。

失去了這個政治優勢,魯國就只剩下文化禮儀方面的優勢了。

但這個優勢在不久的將來,因春秋江湖變得更加血腥殘酷而幾無用武之地。

列國諸侯共推的盟主有兩個了,晉國和楚國。

這兩個級大國可不敢得罪,魯國必須要同時將兩大國給事奉好。

晉國,此時的國君是那個庸碌無為的晉平公。

雖然有賢大夫趙武執政,但趙武的主要能力展現在了國際事務,標誌性功績就是主導了弭兵會盟。

在內政治理上,趙武由於性格過於儒弱,無法約束國君和其他卿大夫。

此時的晉國,由於晉平公致力於修建池臺樓閣,荒於政事,各卿大夫互相爭權奪利,舍國家為小家,導致國內賦稅加重,民怨沸騰。

楚國呢?

楚國與晉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國君都弱爆了,不同點是楚國是由正宗的楚國羋姓熊氏公族牢牢掌握著政權,而晉國是由非正宗姬姓公族掌握政權。

具體來說,楚國是由令尹公子圍大權獨攬,而晉國是由趙、範、韓、智、魏、中行這六大家族掌握著。

雖然,世界和平了,但兩個盟主之間,肯定還是有明爭暗鬥的。

這種明爭暗鬥,具體到國際事務中,甚至就是爭個名份的問題,如某次會議誰主持、誰先簽字這些綠豆芝麻大的事。

相比晉國,楚國的國際環境要稍差一點,因為吳國總要來找楚國打架。

而且,吳國的實力不凡。

魯昭公知道,吳國就是曾經來魯國訪問過的公子季札的母國。

對公子季札,所有的魯國人都知道這個大名。

魯昭公尤其感興趣,命叔孫豹好好介紹一下公子季札。

關於季札在魯國欣賞樂舞、洋洋灑灑指點四代詩樂的事,叔孫豹不需要多講,季札這位對詩文樂舞禮儀無所不通的人,對魯國人來講是妖孽般的存在,宗師中的戰鬥機。

但叔孫豹還是介紹了季札讓位這樣令世人敬佩的事。

原來,吳國的建國故事,就是一個源於大周王朝先祖讓位的至德傳奇。

吳國始祖周泰伯本就是周國合法繼承人,但當時周國國君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傳位給幼子季厲。

周泰伯是至孝之人,為成就父親和三弟,就與二弟仲雍以為父親採藥為名,離開了周國,去了荊蠻之地,後來建立了吳國。

吳國傳了十九代,到吳王壽夢時,見自已兒子個個人中龍鳳,且兄良弟悌,非常滿意。

相比之下,四子季札的德賢才能要稍強一些,吳王壽夢也最喜愛,一直有意傳位給季札。嫡長子諸樊也沒有任何意見,但季札堅決辭讓。

由於季札堅持不肯繼任國君,故吳王壽夢去世後,諸樊繼位為吳王。

但吳王諸樊在服喪期滿後,重新提出讓位給季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