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孔子出仕2:什麼是孔子內修七教外行三至的治國理政思想?(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魯定公繼續問孔子“請教夫子,寡人身為一國之君,欲行教化,該怎麼做?”

孔子一聽就樂了,推行教化,正是他最想向國君表達的思想!

這個問題,孔子不知與學生探討過多次,其中與高徒曾參的一次對話,詳細闡述了自己關於推行教化的治國理政思想。

孔子整理了一番言辭,對魯定公娓娓道來“主公,這個話題說簡單一點,就是明德遵道。且容臣細細道來。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故沒有德行,道義就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揚光大。

這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著的,兩者都要抓好。

舉例來說,即使有國內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駕馭,那就無法在道路上奔跑。

即使國家地廣民眾,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就王道霸業。

故,古之明君往往內推七教,外行三至,此乃治國之道也。七教修成,守國無憂;三至實行,可行征伐。

七教三至,國君不煩憂,百姓不困頓,此乃明君之道。內可安定百姓,守護國家;外可擊千里之敵,並得勝凱旋。”

什麼?真正的明君是既治理好了國家,不勞民傷財,更是沒有治國理政之煩惱?

按照你孔老夫子的話來講,只要實施七教三至,就可以成為明君了?

魯定公激動萬分,小心臟跳得如兔子般,他急道“夫子,請講慢一點,寡人需要消化。”

孔子微微一笑,施禮道“主公,臣舉個例子吧。古時,帝舜身邊有兩位賢臣,一曰大禹,二曰皋陶,有此兩人,舜帝可足不出戶而治理天下。

主公想想,這樣的帝王何憂之有?主公,臣以為,國君之憂患,莫甚於國家不安定。大臣之罪責,莫過於政令不推行。”

魯定公聽著感覺有些敏感,他打斷了孔子的話,問道“夫子剛才說不勞民傷財,請問夫子,如何才不勞民傷財?”

孔子胸有成竹道“明君治國,定遵循節約民力,不用民財。節制田稅,畝稅不十分之一;慎用民力,勞役一年不過三天。

此外,無論是百姓按季節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還是百姓進入市場交易,都不濫收賦稅。不勞民傷財,即生財之道。”

魯定公頻頻點頭,他問道“請夫子詳細講講何為七教。”

孔子道“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主公,此七教乃治理民眾的根本。政教定,則本正也。凡是身居上位者,都應是百姓表率,表率正了,還有什麼不正的呢?

如果那樣,則可實現國君以仁為先,然後大夫忠而士講信義,民眾敦厚民風淳樸,男子誠實女子忠貞。

此乃七教推行之故,以此教化國家,則四方順從而無怨恨,以此教化家庭,則家庭和諧穩定。

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故百姓棄惡如同用熱水澆雪也。”

魯定公不由鼓掌稱善,見國君高興,孔子卻道“主公,若要真正治理好百姓,臣以為還遠遠不夠。”

魯定公饒有興趣,道“請夫子詳細道來。”

孔子道“古之明君,往往採用七項措施治理百姓

一是依法而分封土地,置官吏而治理。故賢良之才不被埋沒,頑暴之民無處隱藏。

二是委派官員經常視察定時考核,進用賢才,罷免貶斥庸碌無能無德官員,故良臣愉悅,劣臣害怕。

三是憐憫獨居的人。

四是贍養孤寡老人。

五是同情窮困的人。

六是誘導百姓孝悌。

七是選拔有才能的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