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魯墮三都12:三桓如何使陰招收回了孔子的兵權?(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三大家族終於統一了思想,為維護三桓利益,必須中止孔子的施政方略。

但明面上總不能將為魯國作出巨大貢獻的孔子直接趕出魯國朝堂,那就來陰招吧。

季孫斯有的是陰招,至少在政壇上,搞人的事,他很在行。

叔孫州仇和仲孫何忌也很在行。

於是,針對孔子的陰招就出來了,那就是剝奪孔子的兵權。

孔子的兵權,就是在墮城令推行中,由仲由率軍監督督促各地墮城。現在仲由正率軍討伐成邑,但成邑被圍了數月之久,仲由仍無法將成邑拿下。

這就給了季孫斯絕佳的藉口收回仲由的兵權仲由雖是孔子夫子高徒,但並非統軍良才,魯軍久攻成邑不下,軍士損傷且疲憊,錢糧損失較巨,應追究責任。

看在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份上,問罪就不問了,但以後就不要統軍了。魯國左右兩軍的實際統帥,就由兩軍司馬擔任。

仲由很不心甘,但他無可奈何。而且,看上去長得五大三粗的仲由已經看出了季孫斯對他的態度,這是明顯在排擠自己。既然如此,那季氏家族家宰這樣的角色,自己再扮演的話也就沒味道了。

仲由辭去了季氏家族家宰一職,這當然符合季孫斯的心意。

孔子很鬱悶,但他仍舊希望魯軍繼續討伐成邑。甚至,孔子還認為,自己所熟悉的魯軍左右兩司馬都有領兵打仗之才,成邑被圍數月,已經堅持不了多久。

只要成邑城牆拆毀,那墮城令將繼續推行。

但很快,令孔子不安的訊息傳來,齊軍即將犯境。這是針對孔子的第二個陰招。

這一次齊軍犯境的理由非常充分因為齊國接納了魯國叛臣公山不狃和叔輒,季孫斯派人前去齊國交涉,要求齊國將兩人遣返回魯國,結果齊國不同意。

季孫斯派去的使者貌似很生氣,說了一些過分的話,結果令齊侯大怒,齊侯下令齊軍集結,準備討伐魯國。

孔子得到了訊息,但他沒能力去證實。因為這訊息本就是季孫斯送給國君的。

因為這訊息本就是假的。

季孫斯要做的,是藉口齊國將犯境,魯軍必須暫停對成邑的圍困,而要將軍隊派向齊魯邊境,擺出防守態勢。

就這樣,圍困成邑的魯軍撤回,直接去了邊境。差點要被破城的成邑得到了喘息之機,公斂處父加緊修築城牆,籌集糧草,招募兵馬。

也就是說,孔子令仲由率軍討伐了成邑數月,只差最後一口氣就可以拿下成邑,只差最後一口氣就可以實現成邑墮城,但現在戛然而止。

這意味著墮城令,不再推行了。

孔子坐不住了,他去求見魯定公。

但是,魯定公的身邊陪著季孫斯,還有叔孫州仇和仲孫何忌。這三人看向孔子的態度,貌似沒有以往的熱情。

還沒等孔子說話,季孫斯就嘆著氣道“夫子,現在國家最大的威脅是齊國,夫子還是替國君分分憂,如何抵抗齊國的威脅吧。”

孔子氣得差點跺腳,齊國哪裡有什麼威脅?都說齊軍犯境,但邊境何曾看到過一個齊國士兵?墮城計劃推行了一半,此時廢止,那是真的半途而廢。

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哪能朝令夕改?

墮城令一旦廢止,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執行層面問題,而是國君對全國百姓的信義完全喪失的問題,是自己作為這個時期魯國的實際執政者在魯國政壇全面崩盤的問題,是自己苦苦追求的復興周禮在魯國的全面失敗的標誌。

孔子感到一陣悲涼,但他還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起身對魯定公施禮,剛想開口說話,誰知叔孫州仇搶先了言“夫子,州仇知道夫子一心為國,但為政者,應胸懷大局,墮城之策,彼一時此一時也。州仇所憂者,昔日為大城,今日為國難。一旦齊國來攻,請問夫子可有退敵良策?”

孔子怔在那裡,一時倒也無法反駁叔孫州仇。

季孫斯對魯定公道“主公,臣有罪。前番臣唐突了,遣使赴齊國見齊侯,要求遣返公山不狃和叔輒,但用人不當,惹齊侯生氣。如今,國家面臨著齊國犯境之患,臣懇請主公同意臣親自出使齊國,帶足財物,向齊侯道歉,謀求兩國和好,以消除兵患。”

仲孫何忌也對魯定公道“主公,季孫大人所言甚是,臣懇請主公同意季孫大人所請,立即赴齊國斡旋,以解眼前之危。”

三桓家族三大宗主,此時表現出了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未曾有過的團結一致,此次君前議事,配合極端默契,甚至都沒給孔子言的機會。

再加上憑三人在魯國政壇上的地位,魯定公哪裡還敢說什麼?看著三桓咄咄逼人的樣子,魯定公無可奈何了。

曾幻想著,在孔子以及孔門弟子的擁護下,重振魯國公室,這是一個偉大夢想,但此時破滅了。

既然夢想已經破滅,魯定公必須趕緊回到現實中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