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衛國賢大夫蘧伯玉(1 / 2)

小說:春秋魯國三桓 作者:千里草人

顏濁鄒將朝會的情況詳細向孔子作了彙報。

見孔子嘆氣失望的樣子,顏濁鄒柔聲安慰道

“老師切勿憂心,國君是有意任用老師的。這一次,弟子與祝史大人都強烈推薦,只是世子蒯聵等人擔心老師在衛國出仕,對其不利,故糾集小人作梗而已。

祝史大人與弟子商議了一下,這一次務必請伯玉先生復出,由伯玉先生在朝堂上向主公進言,世子等人必定無話可說。老師且將息數日,靜修佳音就是。”

孔子聽顏濁鄒說起伯玉先生,不禁連聲道“伯玉先生是當世大賢,丘甚為仰慕。此次若非伯玉先生盛情相邀,丘赴宋赴衛尚在兩可。如今丘已在衛月許,居然未去拜見伯玉先生,失禮至極,失禮至極啊。”

孔子說著,面露慚愧之色,問顏濁鄒“汝言伯玉先生復出,難道伯玉先生已辭官回鄉?”

顏濁鄒面帶苦澀,微微嘆了口氣道“伯玉先生雖年九旬,但一生憂國憂民,強調以德治國,主張無為而治,反對衛國加入齊國主導的反晉聯盟。

由於屢屢犯顏朝進諫,苦口婆心勸說國君應順應民意,休養生息,少動干戈,令主公不快。見主公不採納其主張,早在十餘年前就告老還鄉了。”

孔子嘆息道“衛國多賢人,朝中賢大夫們難道沒有勸諫國君挽留伯玉先生?”

顏濁鄒道“祝史大人多次勸諫主公,但主公不聽,以伯玉先生勞苦一生,理應還鄉養老為由,不肯召用。如今老師到了衛國,主公若任用了老師,更不會請伯玉出山了。”

孔子怔了一怔,喃喃道“伯玉先生乃丘之師也,亦丘之忘年之交。若丘在衛國得遂所願,必推行利民之策,以慰伯玉先生!”

伯玉,即蘧伯玉,約於公元前585年出生,如今已九十高齡,衛國公族大夫,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衛國內黃人,即今河南安陽內黃人。

正如顏濁鄒所言,蘧伯玉在衛獻公時期繼任父親蘧無咎之職,任衛國大夫,至今已是經歷了衛獻公、衛殤公、衛襄公、衛靈公等四朝元老。

蘧伯玉主張以德治國,認為當政者應以身作則,言行依禮,舉止有序,以作表率,以此而感化民眾。

蘧伯玉認為當政者要體恤民力,重視民生,努力不違背民意,更不要折騰,要順應自然。

蘧伯玉認為,國君如果能做到遵循遠古先賢堯舜的治國之策,不要亂作為,國家就能夠得到治理。

這,就是後來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而治。

這個無為,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要不有所作為。聽起來非常沒有道理,但其真正的道理是不要亂作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不要瞎折騰。

不折騰,必能治。這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這就是道,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說蘧伯玉是他的老師,因為孔子完全理解這個道的真正意義。

早在孔子還是年輕小夥子時,他就向道家鼻祖老子先生學習,不但認真研究了老子的理論,也從老子口中得知了衛國大賢蘧伯玉的名字。

孔子從未見過蘧伯玉,但出於對老子的尊重,以及蘧伯玉在當時春秋江湖的名聲,孔子在年輕時就視蘧伯玉為老師。

後來,兩人有了書信來往,更由於孔子的名聲越來越響,蘧伯玉對孔子非常推崇。於是,兩人就成了朋友。

用孔子的話講,比自己大了四十多歲的蘧伯玉先生,與自己是忘年之交。

孔子沒想到,圍繞著自己能否在衛國出仕,居然讓衛國朝堂產生了兩種意見。

而衛靈公內心非常希望孔子在衛國出仕,但並沒有獨斷專行,這雖然令孔子微微遺憾,但更多的是欣慰。

衛侯,明君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