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置拍賣所(1 / 2)

九月初兩淮地區下了一場小雨。

楊廷和看著雨勢皺起了眉頭,

他的奏疏已經上去了,主要是向皇帝稟報賑災灶戶的事情已經步入正軌,他與鹽司趙慎通力配合,調動了鹽場本身的各個鹽官,又從應天府等地購糧……

事情千頭萬緒,其中說不準也有監管不到之處,但那麼多糧食下去,漏也會漏一點到灶戶手中。

楊廷和是這麼以為的。

就是下了雨,道路得泥濘個幾日,實際上又耽誤運糧。

廟灣鹽場在淮安府清河縣境內,這裡有灶戶六千餘人,算是規模較大的鹽場了。

楊廷和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所有鹽場一一走遍,但一個兩個的,他還是得去。鹽課之中的腐敗太厲害,萬一皇帝撥了糧食下不去,最後依舊鬧出民變,

他這個欽差如何交代?

而之所以選擇廟灣,則是因為這裡的糧食消耗太快。六千餘人,一天2斤糧食,1萬石150萬斤的糧食足夠吃100多天。

即便算上中飽私囊層層盤剝,50天,總歸要撐得了吧?

可廟灣鹽場剛領糧30日,就上報再有10日糧食即將耗盡。

廟灣鹽場的大使名為彭林坤,楊廷和二話不說先將他給綁了!

“灶戶生活艱辛,往往是晝夜勤勞、歲無寧日,朝廷不忍、撥下賑災的糧食,你身為鹽場大使,如何將100多日的糧食在40日之內就消耗完畢的?你真以為本欽差不敢殺人?”

彭林坤抻著脖子叫屈,“上差,您去廟灣一看便知!”

有此一節,才有楊廷和踩著爛泥、冒雨前往淮安府的一幕。

他們一行人躲在路邊的亭子裡,邊上種著很密的竹林,雨打竹葉,原本是清新舒緩,但亭子裡的人沒有不焦急的。

按照彭林坤的說法,廟灣鹽場哪裡就止六千餘灶戶,根本就是有一萬五千餘,

楊廷和原本以為賑濟灶戶之事也有舊例,應當問題不大。

就如同‘軍、匠’這樣的‘籍’,灶戶也有自己的籍,而且明代規定,灶戶不得擅自脫籍。

為了加強管理,鹽運司還會將灶戶及其相關情況登記造冊,稱為鹽冊或是灶冊。裡面的內容包含鹽場內灶戶的總數、每戶幾個灶丁、每丁應交的鹽課數等,可以說十分詳盡。

賑災的時候只要按照鹽冊一一發去糧食,雖有剋扣,但整個鏈條是完整的。能有什麼大問題?

可實際上真到了最下面,就會明白因為應繳納的鹽課數量,和灶丁的數量相關。

灶丁越多,上繳鹽課就越多。

所以從明初到正德這一百多年下來,自然會有一件事發生:就是灶丁的戶數被隱瞞了。

層層上報的數字是六千餘灶戶,但實際上哪裡止啊?

當初上繳鹽課的時候按數字小的來,

現在大家排隊領救命糧食了,難道多出來的人就讓他活活餓死?

彭林坤做不出這樣的事情,他是按照實際的灶戶來發糧的,

如此一來,糧食消耗的自然極快。

即便沒有貪墨與盤剝,大約也就吃上50日,現在撐過40日,都算是他不錯了。

楊廷和確認了這一點之後就讓人將彭林坤鬆了綁,這個像痞子一樣的瘦猴躲在亭子的角落揉搓自己的胳膊,大概是勒得疼了。

而抬頭望向京裡來的大官,只覺得人家滿臉愁緒、心思深重,腦子裡怕是比他們這些粗人想得要多。

“難怪陛下要多發那麼多糧食……”

原本50萬石、7500萬斤糧食,給5萬人得吃兩年。

楊廷和負著手,說道:“所以陛下常說國事艱難,有時候、有些事,旁人覺得明明可以轉圜,但陛下就是不肯。便是因為大明的病症比常人所料的都更加嚴重。”

“介夫兄,那這差額怎麼辦?那些不在冊的人,是賑還是不賑?”

“上差,鹽司!”彭林坤大約是聽到了這話,急忙跪下說:“今年朝廷整頓兩淮鹽場,不管是在冊還是不在冊,灶丁們都已斷了糧。如果只賑在冊之丁,那剩餘的人必定會哄搶糧食!到時後果不堪設想!”

趙慎畢竟是捕過盜賊的,對於刁民,他不會那麼仁慈,所以嚴厲斥問道:“那麼當初隱瞞灶丁的時候,怎麼不想著有今日?該繳的鹽課不繳,不該領的糧食要領,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彭林坤自然說不出話,他就是小角色,而且隱瞞灶丁數量也不是從他這裡才開始的。

“惠興兄(趙慎字),”楊廷和緊皺著眉頭,攔了一下他,“這是陳年陋習,不是一兩任鹽場大使的事,怪不到他身上。不過……彭林坤,趙鹽司說的話也有道理,萬事萬物都得講究個理字,這裡的理也總歸要講得清楚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