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沒誰是傻子

雖然朱祁鈺打算加強內閣,但是這個計劃目前還只是存在於他自己的構思之中,未來肯定是要與眼前這些朝廷大員們商議的,或許還要加上五軍都督府那些勳貴們。

這之中不僅僅是權力平衡的問題,還有人選的問題,尤其是內閣輔,更是重中之重,到現在他還沒有想好用什麼人,只能先觀察著。

不過,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和眼下的事情無關。

朱祁鈺很是感謝吏部尚書王直的插手,於是連忙起身虛扶,道:“王老大人這是幹什麼?朕又沒說你錯了,起來,快快請起。”

邊說還邊向興安示意。

興安也是機靈,幾步邁過去去扶王直。

王直畢竟年齡不小了,起身起得頗為費勁,看得朱祁鈺有些著急,卻現他的眼神瞟向一旁的胡濙,頓時明白了過來,吩咐道:“諸位愛卿也都起來吧,朕沒有怪罪你們的意思。”

王直這才被興安扶起來,不過起來之後還是道:“多謝陛下厚愛。”

眾人也是異口同聲:“多謝陛下厚愛。”

眾人落座之後,朱祁鈺才道:“朕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只是希望高愛卿能夠多思多想,多為朕分擔政務。”

高谷見朱祁鈺沒有了怪罪自己的意思,連忙道:“臣遵旨。”

朱祁鈺點點頭,對著所有人說道:“其實這次賑災,朕自己也是有所思考的,這就和你們說說吧。”

“我大明救災,以往都是以放糧賑濟為主,地方救助為輔,基本上都是純粹的付出,沒有什麼收益。”

“這次旱災涉及京畿、山東、河南三省,規模並不大,災民人數不算多,所以朕打算試行一下新的救災方法。”

“先,地方上需要讓災民登記造冊,瞭解清楚災民原籍何地,家中有多少人,有多少地,以所造之冊來進行賑災,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所依據,朝廷方便對賑災進行管控,一方面也可以收集百姓資訊,以便日後與地方黃冊進行對比。”

“這件事與賑災錢糧有關,就交由戶部來做。”

“其次,工部派人考察一下當地的情況,水渠、河流、城牆之類的,凡是需要修繕挖掘的,都要記錄下來,然後選擇一部分工程來作為這次以工代賑的專案來完成,費用嘛......”

朱祁鈺頓了一下,道:“戶部出一部分,以賑災錢糧為主,工部出一部分,以銀錢為主,地方府庫出剩下的,具體比例你們自己商議,回頭報給朕。”

工部尚書高谷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還有兵部。”朱祁鈺又道:“之前土木堡一戰,我大明軍力損失頗大,又從各個衛所抽調人手入京重組三大營,那麼地方衛所也需要補充人手,就從這次的災民中選取吧,戶籍轉為軍戶,按照軍戶分配土地,相信災民也可以接受。”

“至於人數嘛,就以各衛所缺額的數量補齊就好。”

“對了,朕聽說地方衛所有人吃空餉,你們兵部也可以順便去查一查,但是不作為主要目的,之前吃空餉朕可以不管,但是之後衛所指揮不允許再吃空餉,這次也算是給他們提個醒,大災之年,地方上要穩,不能出亂子。”

兵部尚書于謙點點頭,吃空餉的事兒他早就想查了,不過軍方和勳貴聯絡密切,查起來阻力頗大,這次有機會去查一查,讓那群指揮使們收一收手也是好的。

朱祁鈺又轉向左都御史王文,道:“你們都察院也要出力,派出得力人手去三省巡察,監督地方賑災事務,朕給你們一個特權,低於自身品級四級的,只要是查出貪腐實證,御史可以先斬後奏,果斷處置,同時接手賑災事務,以安民心。”

想了想,又補充道:“記住,必須要有實證,人證物證都要有,回頭朕會親自過問,如果誰敢亂來,那就以欺君論處。”

王文聽了朱祁鈺的前半段話,原本還很高興,但是又被朱祁鈺補充的後半句話嚇到,連忙點頭稱是,心裡琢磨著回去要和院裡的那群御史好好叮囑一番,別光惦記著立功。

朱祁鈺對吏部尚書王直吩咐道:“王老大人,朕估計這次賑災必然有人會被處置,你們吏部文選司要暗地裡準備一份名單,以便可以隨時替換。”

吏部尚書王直出聲道:“文選司原本就有待選官員的名單,明日便可以草擬出一份上呈陛下。”

這次輪到朱祁鈺點頭了,王直果然是老臣,這份心思的轉圜的確很快,他交代的事情吏部明天就可以辦妥,那其他衙門的事情就不能太慢,不然就會顯得自己無能,事情早一日辦完,救災就可以早一日開始,百姓也可以早一日得救了。

眾人自然也能聽懂,雖然心裡暗罵王直這個老傢伙,但是面上卻沒有露出一絲不滿,而是紛紛表示會盡早完成,最晚不過兩日。

會開完了,眾人紛紛告退,朱祁鈺卻召見了錦衣衛指揮使盧忠和剛剛接任東廠督公的興安,安排廠衛秘密派人監督賑災事宜,並要做到每日一報。

這種事兒對於錦衣衛和東廠不是什麼難事,東廠在王振掌權的時候已經是實力強大,錦衣衛的耳目更是遍佈天下,打聽點訊息完全不是問題。

盧忠和興安這兩位都是新朝臣子,自然會努力辦好差事,尤其是興安,宦官勢力本就在土木堡之後被打壓,東廠更是被壓制得不敢驚起一絲波瀾,如果皇帝能用自己,就說明自己還有用,辦起事來自然會全力以赴,免得事情辦砸了被朱祁鈺拋棄。

朱祁鈺同時召兩人過來也是希望錦衣衛和東廠能夠互相攀比,對於這一點盧忠和興安當然心知肚明,想來辦事會更加努力一點。

“如果有什麼突的緊急事宜,我錦衣衛該如何處置?”盧忠和朱祁鈺打交道多一些,大概知道一些朱祁鈺做事的習慣,便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朱祁鈺倒是沒什麼感覺,但是把一旁的興安嚇了一跳。

朱祁鈺思索了一下,回答道:“突事情有都察院的御史處置,你們兩個只是朕的耳目,傳遞訊息即可,出了什麼事情也與廠衛無關。”

“遵旨。”二人心領神會,轉身告退。

話說回來,隨著參加朝後小會的諸位堂官回到衙門,訊息便不可避免地傳播開來,對於以工代賑,大家都沒有說什麼,反正這種事很早以前也有過,尤其是有范仲淹的例子擺在那裡,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兵部奉命將一些民戶轉為軍戶也沒啥,當年趙宋就經常這麼玩,無非就是朝廷花錢養著災民而已,再轉回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工部趁機修河築城也屬正常,至於都察院的巡察御史監督,這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朝廷啥時候都是這麼幹的,沒啥好說的。

朝臣的關注點其實在戶部,關注的重點不是戶部的賑災錢糧,而是戶部要趁機給災民登記造冊。

老實說,貪墨點賑災錢糧,這其實屬於風險大收穫小的買賣,尤其是這大半年時間朝廷正在逐步清算王振餘黨,罪名之一就是貪腐,如果因為這點小錢把自己摺進去,真心不划算。

但是,朝廷要給災民登記造冊,這就是需要抵制一番的了。

眾所周知,自己家裡要兼併土地,最好的就是災年,因為災年地價大跌,比平時便宜不少,災民還需要在自己這裡買糧,而且還是高價糧,裡外裡幾乎可以沒什麼成本,所以,自己家裡要想耕讀傳家、詩書繼世,不趁這種時候兼併土地擴大家資,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天下大豐麼?別開玩笑了。

不過兼併土地是需要地方上戶房協助的,沒有戶房書吏辦理買賣文契,土地是不算的,只是現在旱災還沒到時候,地價還不到最低點,許多人都還沒有著急出手。

誰又有前後眼,能知道朝廷會凍結土地交易呢?還是立刻凍結,自己都沒有時間去通知家裡人。

而且災民登記造冊,就意味著要記錄他們的田地,自己還怎麼把這些人的土地變成無主田地,這是妥妥地在侵害自己的利益啊。

所以,給災民登記造冊這件事幾乎一夜之間便傳遍了整個朝廷,只是,沒人敢出頭說什麼。

原因很簡單,這次賑災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太多了,看看這主管衙門,以往賑災,都是都察院派出個御史或者六部找個主事就行,大災的話級別就提高到侍郎或者副都御使,但是這次賑災完全不同,朝廷六部居然有四個參與了進去,只有禮部和刑部沒有參與,這在朝臣們看來,賑災力度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六部的大佬們明顯已經達成一致,和他們對抗,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

據宮裡傳出來的訊息,以工代賑這事兒還是皇帝提出的,據說六部尚書還因為此事遭到訓斥,這足以說明皇帝對此事的關注必然是高度集中,聽說久久不敢有所動作的錦衣衛和東廠都已經動起來,為皇帝打探訊息,還特地讓吏部準備了選官的名單,就等著哪個地方官員犯錯及時替補呢,自己要是敢動,那大機率會丟官去職,這不就是給別人讓位置麼?

大家都是文人,沒誰是傻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