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三法司的改革思路(1 / 2)

雖然朱祁鈺想盡快將七十歲老臣退休的事兒推行下去,但是王直卻不這麼認為,堅持反駁道:“陛下,雖然於尚書和王大人等人都能獨當一面了,但是他們也不是沒有缺點,老臣雖老,卻也有年輕人不可及之處,如今於尚書能夠在大都督府立住腳,是因為於尚書擊退過也先,保住了文武百官的性命和大明的江山社稷,如此大功,自然可以鎮得住底下人,不過朝中其他人就略差了一些。”

王直看向王文,拱了拱手,算是道歉,然後道:“他們或許可以獨當一面,但是他們的問題卻是久不在中樞,處理朝政只能解決急需解決之事,卻會忽略其他方面的因素,臣相信陛下也是看到了這一點,這才讓臣等這些上了年歲之人入閣輔政的。”

王文在一旁有些尷尬。

王直說的沒錯,像于謙那種有能力的人,朝中並不缺,但問題是,他們沒有于謙那樣的機遇,所以即便他們的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有于謙如今的地位,而且說句實在的,于謙的地位在大都督府好使,放到文官這面的衙門可就未必有這麼高了,朝廷六部的文官對於軍功可不是像大都督府中人那麼看重,他們看重的是維持朝政平穩,以及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升官。

王直的說法得到了在場很多人的認同,不過朱祁鈺卻是道:“王理說的沒錯,但也不是沒有問題。”

“我大明朝廷中的每一個官員都不是生來就能夠平衡朝政的,你王理也是一樣,入朝之後也是在各個位置上輪番歷練之後才有如今的水平的,但是,朕想問你,你在沒有表現出平衡朝政的能力之前,是如何讓先帝和諸位愛卿認為你能夠平衡朝政的?”

王直頓時無言以對。

朱祁鈺繼續道:“話說回來,朕今年為何要立內閣?為何要將這麼多人都調任到內閣裡來?相信諸位愛卿都能看得出來,如今的政務院理其實就是大明的宰相,朕費了這麼大周折立起政務院幹嘛?為何又要在政務院裡放這個多副理?還不是朕知道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有了政務你們關起門來商量出個結果便是,不必因為一點蠅頭小利鬧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黨爭不斷。”

“所以,能否平衡朝政是那麼重要嗎?有了爭端,你們關著門商量個結果就好了啊,如果誰都說服不了誰,那就交給朕來聖裁,這件事有那麼難理解嗎?”

“臣知錯了。”朱祁鈺的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王直也不得不出聲道歉。

沒想到朱祁鈺還沒說完:“不過王理也是心懷大明,朕並沒有怪罪,朝政嘛,出現不同觀點很正常,只要大家把話說開了,自然不會有問題。”

“而且朕也說了,在合適的時候才會請老臣榮歸故里,並且不是朕說讓誰致仕誰就必須要致仕的,而是要進行合理的分析,誰手裡的事情比較少,事情不重要,誰才可以致仕,你們想要拋下朝政回鄉逍遙,朕還不答應呢!”

皇帝說了一個笑話,眾人都是陪笑,不過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件事其實已經定了,就看皇帝如何實施了。

等眾人笑完,朱祁鈺繼續道:“而且朕也不打算讓歸鄉的老臣徹底清閒下來,老臣在朝多年的經歷是我大明的寶貴財富,眼界甚是開闊,這一點王理說的沒錯,朕只是希望老臣能安度晚年,並不打算徹底放棄這筆財富,所以朕決定,所有賦閒在家的老臣都可以針對政務院頒佈的政令進行評價,有精力的老臣可以用奏疏的形式到中樞來,為政務院拾遺補缺,此類奏疏交由通政司彙編成冊,每月初一行,定名內參,交政務院及各部府院寺衙門以為參考,同時作為翰林院必讀之物,每月必須針對其中一項或者幾項政令總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作為翰林院考核的標準。”

眾人都是一愣,隨即明白過來,皇帝這是在給老臣們監督政令的權力,這對於那些在朝一輩子的老臣來說,可是一項不錯的權力。

以往致仕歸鄉的老臣,如果沒有皇帝的旨意,是不能公開對朝政進行指點的,私底下說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放到明面上讓人知道了,肯定會背上一個貪戀權位的罵名,當政之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政令被別人指手畫腳。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是皇帝賦予老臣們的權力,雖然皇帝不一定用,但是對於老臣們來說,有一個渠道可以牢騷也是好的,心情也會舒暢許多。

而且皇帝的這道旨意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加快翰林院庶吉士的培養。

如今翰林院的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古知今,透過修史和皇帝實錄來完成一個文人到一個官員的轉變,雖然也有待詔和經筵,但是效果並不好,因為這些翰林只能知道旨意和政令是什麼內容,但是如何決策出來的,需要考慮什麼問題,這是他們沒辦法知道的,翰林學士商輅就是這樣,他之前是翰林待詔,只是寫寫詔書,寫幾篇祭文,但是自從朱祁鈺將其調到身邊親自培養之後,他對朝政的理解是一日深過一日,如今已經可以協助王直等人處理一些小事情了,當然,商輅是個特例,其他翰林是沒有這個待遇的,那麼他們就只能透過修史和修先帝實錄來提升自己。

不過修史和皇帝實錄都是前朝舊事,時移世易,哪有看當朝政令的點評來得直接,而且透過觀看政令的實施,他們也都能有自己的理解,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是極為有好處的。

當然,這也不會沒有任何負面影響。

這些翰林都是清流,乃是朝廷中最為清貴的一群人,平日裡就喜歡對朝政說三道四的,如今有了內參,他們對朝政的理解必然更為深刻清晰,手裡又握著直接上奏的權力,肯定會有人惹出事端來。

只是事情都到了這一步,基本上算是定下來了,沒看就連未來的政務院理王直都不反對了麼?別看現在皇帝對王直一口一個王理的叫著,萬一真惹怒了他,把王理變回王輔,那在座有一個算一個,都得淪為天下文人口中的奸佞。

朱祁鈺看沒人再站出來反對,心中略微安穩了下來,他今天行事的確是有些莽撞了,好在這些人被他壓住了,這才達到了目的。

朱祁鈺出聲吩咐道:“反正已經年底了,吏部最近趕一趕,把京官的京察結果弄出來,看看誰年老比較大、經常病休的,都報給王理,請他衡量一下,把那些光拿俸祿不做事的老臣請回家吧,順便還可以給下面人一些成長的機會。”

“臣遵旨。”何文淵恭敬接旨。

“好了。”朱祁鈺掃視一圈眾人,問道:“說回今日的主題,哪位愛卿還對政務院有什麼疑問,今天可以提出來,若是沒有的話,那就散了吧。”

果然,沒人說話。

朱祁鈺點點頭,道:“既然沒人有什麼疑問,那就這樣吧,諸位各回自己的衙門,將今日的政務都處理乾淨,早點回府歇息,不要太操勞了,朕還需要你們。”

眾人起身,齊聲道:“臣等謝陛下關心,臣等告退。”然後就往大殿外走去。

朱祁鈺彷彿是想起來什麼似的,突然開口道:“左都御史陳鎰,刑部尚書俞士悅,大理寺卿蕭維禎留下,朕有事情要和你們說。”

“是。”陳鎰、俞士悅和蕭維禎停步腳步,轉回身等著朱祁鈺開口。

朱祁鈺指著大殿中的座位道:“三位愛卿坐下說話。”

“謝陛下。”三人紛紛落座,心中都有些疑問,皇帝叫他們留下要做什麼?

朱祁鈺笑著道:“三位愛卿不必緊張,今日朕留下你們三法司的主官,是想重新釐定你們三法司的定位和權責。”

三人一愣,這也是大事啊。

都察院掌朝廷法紀,大理寺掌審讞平反,刑部掌天下刑名,這是太祖時候就分配好了的,簡單說來,就是一個案子,都察院負責調查起訴,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複核,這一套流程下來才能正式對人犯進行處置,自漢代開始就是這樣,如今已經執行了上千年,皇帝還想怎麼重新釐定?

“陛下請說,臣洗耳恭聽。”刑部尚書俞士悅恭敬道。

“如今政務院即將設立,按理來說你們三法司也是在政務院之下的,但是朕考慮,三法司掌朝廷法紀,不能由政務院管理,否則政務院權勢會過大,所以朕打算將你們三法司獨立出來,直接由朕來管理,不知三位對此事怎麼看?”朱祁鈺緩緩說道。

三人對視一眼,俞士悅出聲道:“陛下,遵從陛下旨意本就是臣等的本分,臣並無看法。”

陳鎰和蕭維禎也是紛紛點頭。

朱祁鈺笑道:“三位愛卿不必太緊張,今日只是商議,朕並沒有說一定要定下來。”

什麼定下來不定下來的,還不是我們同意,就按照你的意思來,我們不同意,你說服我們,還是按照你的意思來。

反正你是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唄。

再說了,由皇帝直接管理,不由政務院插手,他們也樂意,不必平白低了政務院之人一頭,怎麼說都是件好事。

陳鎰問道:“陛下,您方才說要重新釐定三法司的定位和權責,不知您究竟有什麼樣的考慮?”

見陳鎰問起這個,朱祁鈺笑著反問道:“陳愛卿可還記得,朕之前就和你說過,朕會調整都察院的定位和權責,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