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互市惹的禍(1 / 2)

三省的旱災隨著時間慢慢過去,饑荒也逐漸消弭,隨著一場雨下過,百姓紛紛回家整理田地,清除雜草,補種豆子,希望能夠在入冬之前有所收穫。

這次以工代賑,因為是朝廷幾個衙門聯合執行,力度之強前所未有,地方上的官員也基本都是兢兢業業配合賑災,除了少數幾個不怕死的官員貪墨被揪出來,絕大多數專案都圓滿完成。

早朝上,戶部尚書陳循正在興高采烈地彙報這次賑災的總結,整個人神采飛揚,紅光滿面。

無它,這次以工代賑所取得的成績實在是令人矚目。

“此次賑災,朝廷一共花費了白銀十二萬三千四百六十二兩,放糧食一萬六千九百一十石,耕牛三千五百九十一頭,賑濟災民數十萬,僅僅有三百四十一人因醫藥不及過世,如今百姓大多都已回鄉務農,且對陛下無不感恩戴德,念陛下活人無算,特立生祠以供養香火,日夜不斷,自此旱災已過,百姓安康,社稷穩固,三省太平。”

陳循合上手中的奏本,自豪地雙手舉過頭頂,等著小宦官來拿。

聽完陳循的稟奏,早朝上一片譁然。

除了戶部的官員,其他衙門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是暗自心驚。

這次的以工代賑完成得實在是太漂亮了,賑濟三省八府十幾個縣幾十萬人,居然只病死了三百多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有其他衙門的官員開始懷疑這個結果是真是假,地方上是否瞞報了。

要知道在座的都是讀書人,許多人都對前朝史書有所研究,歷朝歷代的史書中對於旱災都有記錄。

前漢書武帝本紀就有記錄,元鼎三年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

隋朝大業八年大旱,“時四海兵,帝親征高麗,六軍凍餒,死者十八九。

北宋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飢成疫,死者十二三。

甚至在國語中有過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也就是說旱災是可以直接決定朝代更迭的。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旱災有多可怕,即使在北宋經濟那麼達的年代,一場旱災都死了兩成百姓,更別提隋煬帝楊廣那會兒了,死者十之八九,也就是說,最多隻活下來百分之二十的人。

所以,對比這次旱災,幾十萬人只病死三百多,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上天保佑大明,是奇蹟。

不過沒人站出來質疑,是的,朝廷上沒傻子。

先,朝臣都知道這事兒是皇帝提出來的,沒有證據就質疑,那不是在打皇帝的臉嗎?君不見大理寺丞薛瑄的下場麼?也是因為一句話得罪了皇帝,結果整個大理寺都被折磨得死去活來,薛瑄這種聲名遠揚的大臣,直接就被拿下了,而且是有憑有據,理直氣正,這輩子別想起復了。這件事讓大家都知道了如今這個皇帝是有手段的,惹怒了他,自己只能罷官回鄉,真心沒必要。

其次,這次是朝廷戶部、兵部、工部、吏部和都察院一起操作的,這是啥?這是大半個朝廷,即使戶部和工部不怕,但是兵部尚書于謙可是剛剛打退也先,重整宣大防禦的功臣,說是挽救了大明江山社稷都不誇張,朝廷上下短時間沒人敢惹他,吏部尚書王直更是恐怖,如今文臣領袖,手握朝臣官帽的人,平時都沒人能惹得起他,至於都察院,那群御史說白了就是找茬的,平時沒事都要彈劾幾個人,這次人家也是有成績的,誰敢站出來惹他們,那不是自己找麻煩麼?

最後,這次賑災的結果可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兒,難得幾十萬人只死了三百多,現在不站出來高呼天子聖明,祖宗保佑,難不成還真的站出來質疑?而且地方上也是有功勞成績的,眼見著有人必然要被記功,得罪了他們,回頭高升到自己老家,那家人還有好?

所以,群臣喜氣洋洋,齊聲道:“陛下聖明,天下太平。”

朱祁鈺坐在龍椅上,笑著揮揮手道:“諸位愛卿,不必客氣,各歸其位吧。”

群臣歸位,朱祁鈺清了下嗓子,道:“此次賑災,各部衙門都是有功勞的,尤其是戶部和工部諸位愛卿,更是勞苦功高,高愛卿,這次修河應該能夠圓滿完成了吧?”

工部尚書高谷立刻站了出來道:“回稟陛下,此次修河進度已經基本完成,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河堤基本都修繕了一遍。”

“很好。”朱祁鈺對於這個回答比較滿意,誇獎道:“高愛卿果然是我大明肱骨之臣,回頭朕也會對你們工部諸位愛卿有所嘉獎的。”

“臣多謝陛下。”高谷立刻跪下,拜謝天子隆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