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分封和倭刀

“那也不至於每年花費一百兩銀子啊?”有人叫道。

“怎麼不至於,當年朝廷丟在安南的開銷就有每年兩百萬兩,而且連丟了十幾年,不收回來怎麼能行?”金濂立刻吹鬍子瞪眼地回答道。

眾人這才明白,朝廷其實就想要撈銀子而已,這事兒和軍費開支什麼的都沒有關係,純粹是政務院的意思。

既然政務院的人想要銀子,那麼就是可以談的了。

於是,經過雙方的討價還價,終於達成了平衡,藩王給中央送銀子,還是以朝貢的名字,只不過比例需要降低,每年只需要進貢十萬兩銀子,或者相對應的糧食即可,

當然,時間需要延長一些,十年肯定是不夠的了,金濂把這個時限延長到了三十年,前十年是十萬兩的入貢,後二十年逐年增加五千兩,一直漲到二十萬兩。

金額不算小,但是對於一眾藩王來說卻並不算什麼,他們畢竟有了自己的地盤,而且看起來還不小,所以並不算虧。

對於朝廷需要在當地平價收購糧食的要求,眾人並沒有反對,反正安南盛產糧食,人又太少,不賣掉的話,很有可能會白白浪費掉。

而朝廷這面,得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糧食來源,也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至少在災年平抑糧價、穩定社稷上面,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這也算是公平交易了。

政務院後面又提出了幾個簡單的要求,例如大明船隊借港口停泊休整,回頭與緬甸開始可以從藩國借道等,藩王們都很快答應了下來,反正以他們的實力,想要不答應也是不可能的,否則真惹怒了朱祁鈺,來個假道伐虢順手收拾了他們,他們也沒地方叫冤去。

再說了,現在還沒有決定誰去就封,也沒有人決定封地的位置,所以該答應還是先答應下來,後面的事情後面再說,萬一自己的地盤沒有港口,或者不與緬甸接壤呢,答應下來又沒什麼害處。

於是,就在雙方盡歡的情況下,今天的事情便討論到了這裡。

之後幾天仍舊是一些條件和藩王們需要得到的支援,但是並沒有引起什麼大的衝突,畢竟朝廷是真的想分封,而藩王們對於這樣一個自己執掌一國的機會更是不願意放棄,所以彼此洽談的雙方都很有誠意,談判的進展很快。

最終,整個安南分為了九個獨立的封國和一個直屬於中央的交趾布政使司,其中諒江路、富良路和大通路重新劃分,歸化鎮和南方四路不變,分別交給了九個藩王,升龍城附近則為交趾布政使司駐地,併成為交趾布政使司的政治經濟核心,東海路則因為臨海,並且與大明接壤,故而特意被朱祁鈺留下來,作為升龍城和廣東廣西之前的6路走廊,確保升龍城的安全。

而九個藩王則是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寧王朱奠培、安化王朱秩炵、江川王朱徽煝、襄陵郡王朱衝秋、平遙王朱佶煟、松滋王朱貴烆、湘陰王朱貴煟,其中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屬於兄弟,都是仁宗生下來的親王,和朱祁鈺的關係最近,屬於朱祁鈺的親叔叔,自然要先分封他們。

況且鄭王朱瞻埈早就想分封出去,沒人管自己,而襄王朱瞻墡則是出了名的賢王,當年土木堡之變的時候,孫太后選的皇位繼承人是他,只不過朱瞻墡對皇位沒什麼太大的興趣,這次能夠答應朱祁鈺的分封,也是為了朱家江山而自我犧牲而已。

另外的藩王基本上都是太祖時候分封出去的,例如安化王朱秩炵、江川王朱徽煝、襄陵郡王朱衝秋、平遙王朱佶煟都是各個藩王的後代,松滋王朱貴烆、湘陰王朱貴煟更是親兄弟,不過這也是因為他們給政務院許下的好處是最多的,所以才成功得封。

其中最特殊的應該是寧王朱奠培。

朱祁鈺一直知道,寧王一脈從太宗那會兒就不是很穩,畢竟太宗朱棣乾的事情實在是太過噁心了,先是以計策詐騙了親弟弟寧王朱權出城,奪朵顏三衛,後來又向朱權許諾靖難成功之後平分天下,結果朱棣打下了天下,便把這件事完全給忘了,甚至把朱權的大名都給奪走,改封到了南昌,朱權這才明白過來。和整個大明天下相比,朱棣的諾言算是一文不值。

好在這時候,朱權已經認清了朱棣的真面目。而且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和他之間的差距。所以果斷選擇了修身養性。在南昌安安靜靜的待著,直到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朱權才再次嘗試,希望將自己調回到大寧。但是朱高熾也是一代明君,並沒有上當,仍舊將他留在了南昌。

後來宣宗朱瞻基繼位,對於朱權的請求,更是理都不理,朱權無奈,為了不引起中樞的關注,只得每天與道士互相往來,寄託自己的遠大志向,自號臞仙。

但是,朱祁鈺知道,雖然朱權表現得清淡非常,但實際上內心一直憋著一股氣,畢竟太宗皇帝答應過他要平分天下的,因此,寧王一脈實際上一直在暗中準備,道士就是可以煉製火藥的存在,後世的第五代寧王朱宸濠更是起兵造反,結果被王陽明單橋匹馬平叛,只用了區區一個月便徹底將他抓了起來。

所以,這一次分封,朱祁鈺特意挑選了寧王朱奠培分封出去,免得他在惹出什麼事端來,給朝廷帶來什麼麻煩。

朱奠培對於自己能夠分封出去也是非常高興的,最起碼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輕鬆去做,手裡面養的山賊和水匪都不用再藏著掖著了。

這次分封就此完結,得到封地的藩王基本上都是喜氣洋洋的。對於沒有分封出去的一眾藩王,也是一個巨大的激勵。大家雖然平日裡過的都是悠閒富貴的日子,但是大家畢竟都是男人,對於權力都有一種天生的嚮往。以前是沒有機會,朝廷不允許,但是現在機會來了,大家都很珍惜。紛紛上書朝廷,詢問大都督府什麼時候再對周圍番邦開戰。如果軍資不足,他們願意傾囊捐獻。實在不行,甚至願意親自帶兵征伐。只求得勝之後,朝廷能夠分給他們一縣半府的地盤,允許他們分封出去。

朱祁鈺對於他們的奏疏,全部都擱置,不予理會。開什麼玩笑?朝廷怎麼可能允許他們私自帶兵出去征伐,輸的了話,平白丟了大明和朝廷的顏面。贏的了話,反而會引起朱祁鈺和中樞諸位大臣的警惕和戒備。因此,即便他們再鬧騰,在朱祁鈺和政務院理王直的聯手壓制下,也沒有掀起半點波瀾。

事情就這麼推行下去了,幾名藩王紛紛開始變賣家產,籌集物資,徵招人手。希望未來在封地的日子,能夠好過一些,起步的起點可以更高一些,畢竟朝廷那面還有十萬兩銀子的債需要還呢。

學部尚書薛希璉還特意替藩王們準備了一批夫子,讓他們帶去安南,傳播一下儒家文化,免得當地人遲遲無法融入大明裡來。

對於這件事情,民間的風評是極好的,但是等到出行的時候,只有寥寥數人出城相送,而且外派的這些夫子們幾乎全都愁眉苦臉。

沒辦法,大家雖然沒去過安南,但是也能猜到,大明的繁華是安南沒法比的,大明這裡人傑地靈,文化昌盛,而安南則是蠻荒煙瘴,識字的都沒多少,不然怎麼會需要他們過去呢?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了,事情進行的都算是比較順利,比較靠近南方的藩王例如寧王朱奠培早已派第一批人南下了,北方的藩王則還在準備,看樣子好像打算過完年再出,當然,幾乎每個人都派出了打前站的隊伍,先去封地看一看,看看封地裡具體缺少什麼東西,自己好趁著沒出的時候進行補充,不然回頭自己出了大明國境,那就意味著再來的時候就是以藩國入貢的身份來的,到時候別提有些東西可能就不賣給自己了,甚至想進來都要有一套極為麻煩的手續。

朱祁鈺也沒著急,他的重點目前還放在倭國使團的事情上。

自從倭國使團被朱祁鈺逼死數十人,山名政豐又被逼著砍死了數百人,整個倭國使團最後能喘氣的只剩下了區區十幾人,這還是大內滿江哭求著朱祁鈺留下的,不然很有可能只剩下山名政豐和大內滿江兩個光桿司令。

國書那種簡單的流程就可以不用做了,那玩意在山名政豐被抓起來第一天,刑部的捕快們便將那玩意搜了出來,送給了刑部尚書俞士悅,而俞士悅對著玩意也沒什麼興趣,直接便夾在一本奏疏裡送進宮來。

朱祁鈺拿到手裡之後,隨意翻看了幾下便丟到了一旁,反正都是套路性的玩意,看不看沒什麼價值。

不過朱祁鈺知道,倭國還是有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其中價值最高的就是他們的倭刀。

倭刀,是源自古代中國唐刀的一種刀具。這種刀具傳入倭國之後,被倭國的武士廣泛使用。以劈砍術見長,攻守兼備,通常使用雙手握刀的方式進行操作。

原本這種刀只是在倭國流傳,在大明數量極少,甚至知道倭刀的人都不多,一直到百多年後,倭寇興起,這種刀才為大眾所熟知,當時中國沿海的明朝軍與內戰後出國流亡搶劫的倭國武士集團倭寇交戰時,原本使用的兵器難以與倭寇的倭國刀對抗,而倭寇成為明朝軍隊心頭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也是倭寇很重視倭國刀本身的效能,因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輕盈敏捷、刀身又鋒利,在許多方面皆佔盡優勢,無往不利。

不過倭刀的價值卻極為珍貴,因為想要製作一柄倭刀,是一件規模浩大的工程,由於無法規模化生產,從材料準備到鑄造出成品倭刀,這期間就需要動用當時倭國的一個村的所有手工藝者和村民的努力,他們分工好每一戶家庭要製作的配件,這能夠提高倭刀的質量和效率,但是即使這樣,一把完整的倭刀做出來也需要一百多天的時日,所以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是很大的。因此一把倭刀的價格之高也是其他冷兵器所無法比擬的。

開始的時候以名將戚繼光的實力都無妨讓手下抗衡倭刀,直到他組建戚家軍,以狼嫻和鳥銃對陣倭寇之後,他對倭寇的勝率才提高上來,由此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倭刀的可怕。

這一次山名政豐和大內滿江過來,自然也是帶了一些倭刀,一方面打算作為禮品贈送給一些武勳,另一方面則是準備拿出來買掉,換取一些大明的東西,例如佛經、書籍之類的東西。

只不過後來因為生了山東臨清的殺人之事,整個使團都被大明釦押了起來,他們攜帶的東西自然也都歸了大明所有,只有他們幾人一人保留住一把倭刀,理由是作為護身武器使用。

對此,雖然金濂有些可惜,不過朱祁鈺卻並不是很在意,他都找藉口把人家搶得只剩下身上這套衣服了,如果真的全搶光了,那大明這面也沒什麼面子可言,於是這幾把倭刀便給他們留下了。

但是,朱祁鈺從他們手裡弄到的倭刀卻有不少好東西,尤其倭國匠人比較擅長細節處理,每一柄倭刀都是漂亮非常,護手纏得又細又密,刀身上甚至自帶雲紋,有幾柄倭刀上還隱隱能透出一些血跡,明顯是在戰場上繳獲的。

對於這種開了刃見過血的武器,一般男人都會愛不釋手,朱祁鈺自然也不意外。

不過就在他下朝之後在武英殿把玩倭刀的時候,一個令他震驚的訊息突然就穿了進來。

只見原本休沐的大太監王成急匆匆的跑了進來,對著朱祁鈺大聲叫道:“陛下,不好了,皇長子重病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