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一章 開局(2 / 3)

小說:順明租賃 作者:特別白

大明和朝鮮一為宗主,一為藩國,彼此之間都還是留著些體面在,講究的是個禮,當年太祖朱元璋不是還把這朝鮮當成不徵之國嗎?

可這名年輕將軍對自己的名號,則是大咧咧的自述道:膠州營朝鮮駐屯軍統領王海,朝鮮軍,大凡軍隊前面加地名的,只有幾種可能,一是把這個地名作為攻略的物件,二則是把這個地名當成佔領的地盤。

朝鮮不管是這其中哪一種都不是什麼好事,可對方說的大義凜然,又有絕對的武力優勢,又能怎麼辦。

還特別的說明,朝鮮國王和諸位貴人,因為沒有什麼保護,所以才被韃虜侵佔,體統全無,為了讓諸位貴人能夠在朝鮮安心的生活,膠州營朝鮮軍將給各位提供保護,這王宮地方寬敞,就請朝鮮諸位三品以上的堂上官都住進來吧。

你說是囚禁,不,不,這絕不可能,各位大人什麼時候想回家看看都行,當然要在可靠的保護下。

朝鮮王宮周圍按照規矩,有一圈空地,這空地正好是被膠州營朝鮮駐屯軍徵用,修建兵營。

有這四千多兵馬進駐,又有大明的官方文書,城內的頓時是安份了下去,儘管滿清韃虜可怕,可縣官不如現管,誰在這裡誰說的算。

這支所謂的朝鮮駐屯軍行事還真是乾脆利索,崇禎十六年的十月二十,就有朝鮮國王釋出了詔書,開始徵用城內的民夫,協助大軍搬運輜重和糧餉。

殺了幾名因為滿清才爬起來的高官大員,開了他們的家宅庫房,這糧餉就地補充也是方便的很,漢城的倉庫儲備對於這支五千多人的部隊,可是足夠用了。

在朝鮮人眼中神聖的王宮城牆,大批的民夫們開始在部隊的監視下修建營房和工事,不過他們幹活,卻可以從駐屯軍那邊拿到報酬,朝鮮這些百姓卻不知道什麼大義所在,能有錢賺,能養家餬口,這可就是好事了。

有些輜重的搬運,的確是需要大批的民夫丁壯,因為王海率領的這些部隊帶來了足足二十門大炮,這些炮之中只有四門是用於野戰的三磅炮,其餘都是威力更大的火炮,在漢城的城頭上,在朝鮮王宮周圍,都是修築了炮臺。

這些火炮,配合漢城的城牆和工事,能夠抵禦外來的攻勢,也能鎮壓城內的叛亂,通往海上出口的仁川和漢水也是在控制之下,這漢城在短短的一月內已經被王海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前面已經是說過,女真八旗在朝鮮駐紮的部隊,一共也就是千人,漢城、開城、仁川三地一共是七百人左右,這七百人被王海率領的兵馬用各種手段殲滅,而且花費了更大的力氣,沒有讓一個人逃到北邊去。

隨著愈發接近年底,按照規矩,大雪苦寒,朝鮮南北的交通往來也會跟著漸漸的沉寂下去。

而且王海還派人封鎖了開城和江華一帶的道路,這邊可是朝鮮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在這邊的道路設卡,幾乎就可以隔絕訊息了。

說來有些可笑,儘管漢城一帶大亂,山東兵馬突襲行動,可這訊息卻根本沒有傳到北面去,在對面的滿清兵馬印象中,朝鮮還是在安安穩穩的做滿清的藩國。

在正常發生的歷史時空中,現在的漢城以及周圍地區,集中了韓國差不多一半的人口,這個情況在這個時代也是差不多。

因為朝鮮多山,可以耕種的良田主要是集中在漢城一帶,朝鮮的文武兩班,高官勳貴的家業也多是在這裡,掌握了漢城,實際上就代表掌握了朝鮮全境。

等到最後一門十二磅炮,從船上卸下來安置在王宮周圍之後,駐屯軍統領王海也和朝鮮國王以及大臣們明確了職責。

今後朝鮮國王所發出的每一道詔書,還有朝廷的任何公文,都必須經過駐屯軍核准,漢城和仁川以及開城的防務,由駐屯軍指導進行,對這三處城防各級官佐的任命,駐屯軍有絕對的權利。

駐屯軍的軍餉、糧秣、民夫丁壯都有朝鮮國一併供應,當然,膠州營朝鮮駐屯軍將有義務負責朝鮮國的安全,使其不再受到滿清韃虜的騷擾和侵略。

王海私下裡也是感嘆,這讀書人的花花道道就是多,跟朝鮮定下來的這些規矩,一條條看著是為朝鮮好,顯得公平無比,可實際上卻大家都明白如何。

對方的兵馬就在自己的王城中駐紮,殺氣森然的大炮座落在裡外周圍,又有那些被殺雞儆猴的目的,砍下來的血淋淋人頭,朝鮮上下很快的就知道怎麼做了,這不是對方還給自己留面子。

最起碼朝鮮國王和諸位兩班大臣的地位和特權都給保留,而且依舊是讓他們發號施令,看起來這朝鮮駐屯軍只不過是替朝鮮駐防邊疆而已,既然這樣,也就不能要求太多了,也就是頭上換個主子罷了。

十一月初五,王海的親筆信被快馬送到了仁川,一直在那裡主持防務的鄭蛟,和帶著這封信的山東親兵一起踏上了回城。

當時有個約定,王海確定自己控制住漢城之後,就派人送去回信……

一直到這個時候,滿清那邊都沒有什麼發覺,因為他們派來採買大批貨物的商人在朝鮮駐屯軍登陸之前就已經是回到了盛京,在這之後,在冬季,朝鮮南北交通經常被大雪所阻斷,訊息居然一直是沒有洩露出去。

在古代這種交通落後,資訊流轉閉塞的情況下,某地發生變故,只要是封鎖得法,確實是能實現保密。

何況剛剛被滿清攻佔的朝鮮人對韃虜並沒有什麼好感,肯定不會有什麼主動通風報信的存在,實質上,對於展示了足夠武力的大明山東兵馬,許多朝鮮的中下層士子和地主們,大多是歡迎的態度。

畢竟對於幾百年的朝鮮傳承,這漢家衣冠代表著的可是正統所在,也是朝鮮對文明的嚮往所在。

十一月間,走仁川和山東這條線,因為渤海的風大浪大,並且海冰出現,實際上要先沿著朝鮮海岸線向南,然後再折向山東,在萊州的靈山私港一帶上岸,這花費的時間可真是不少。

事實上,等確定的訊息到了李孟的手上,已經是臘月初了,崇禎十六年也要過去。

這個訊息先送到的是齊國公的謀主公孫先生那邊,謀主和軍師的稱呼是非正式的,但這個稱呼所代表的地位卻是不言而喻。

帶著鐵面具的孫傳庭被眾人懷疑身份很久了,大家也是羨慕他的遭遇,同時也是對山東和李孟的天命所鍾更有信心,公孫先生的水平,在山東的文武高官之中都有共識,那真是實實在在的宰輔之才。

有了孫傳庭在,從前很多模糊的事情和規矩,都是變得清楚順暢,整個山東的文武集團都是變得愈發的正規和有組織,這其中,孫傳庭的功勞當真是不小。

有這樣的大才,山東大興似乎是真有天命在其中,當然,知道這位公孫先生是當年山東鹽幫行險從天牢詔獄之中偷天換日出來的人,當事人成海已經是犧牲在戰場上了,其餘的人還在京師和各處坐探,訊息保密的很。

山東的臘月初,天氣已經是十分的寒冷,可身體健壯,並且恢復到最佳狀態的孫傳庭卻僅僅是穿著一身棉袍。

看到王海的信箋之後,孫傳庭整個人從裡到外都是熱火起來,王海此舉可是實實在在的開疆拓土,大明自宣德朝之後,哪裡有這般的盛事。

“公孫先生”在國公府是不需要預約或者是通傳的,他的身份地位高崇,下面的人都會恭敬客氣的告訴他,目前國公大人正在幹什麼。

此時的齊國公李孟正在後院的演練場那裡鍛鍊身體,這是李孟帶來稍有的幾個影響,現在山東的人都是說“鍛鍊”身體而不說“打熬”身體了。

等孫傳庭來到後院的時候,看見李孟手中拿著長矛,擺著刺殺的姿勢,一次次的收回刺出,極為的枯燥。

在一邊背手侍立的黃平,見到孫傳庭過來,連忙躬身行禮,開口低聲說道:

“請公孫先生稍待,大帥從城外軍營回來,就在這邊練習,按照往日規矩,再有小半個時辰就好了。”

孫傳庭手中捏著書信輕輕的敲打手心,微笑著說道:

“身在高位不忘自律勤勉,這樣的人才是成事的英主,咱們大帥就是如此啊!”

這麼誇李孟,邊上的親兵營統領黃平自然不會有什麼異議,而且說的的確是實情,儘管才是下午,可天卻很陰,隱約有下雪的徵兆。

李孟手中的長矛抖的筆直,每一個動作都是做的一板一眼,他上午出去視察城外的軍營的,奔波行動已經是有些疲憊,可下午的鍛鍊依舊是一絲不苟,在這個亂世,武人的立身之本就是這一身的武藝,保住自己性命的底子。

他也知道孫傳庭過來,不過長矛的刺殺鍛鍊還要完成,事實上,如果不是孫傳庭過來,李孟在完成長矛刺殺訓練之後,還要去齊國公府邊上的射擊場,練習長短火銃的射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