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重生還是借屍還魂?

“張繼生於開元十七年九月丁卯,襄州郡鄧縣人氏,天寶九年鄉試秀才……”這些小冊子上書寫的內容,都是毛筆書寫,書寫格式也是和一些佛經的書寫類似,豎寫從左向右。

天寶九年?看到這個字眼,張繼大吃一驚,天寶不是唐玄宗李三郎的年號嗎?

楓橋景區的石碑上刻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在天寶十二年,考取了進士。

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

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楓橋夜泊》那詩,是在那時候寫出來,嚇得張繼趕緊把剛才從包裹裡掏出來被鋪平的紙,仔細看了一下,上面果然寫的是《楓橋夜泊》!

那麼現在時間是唐朝天寶十五年後,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之中?

張繼感覺自己大腦頓時嗡嗡的,抬手拍了一下腦袋,安史之亂?唐朝?李三郎?楊貴妃?李白?………………

真要是唐朝,自己就是來遲了,可惜了呀,楊貴妃應該是死了,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動叛亂後,跟隨唐玄宗李三郎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士兵譁變,被李三郎賜死。

唐朝歷史張繼還是比較瞭解的,一是,唐朝後期佛教比較興盛的年代,張繼對佛教比較感興趣。二是,以前為了和一些老闆談判或者喝酒時,顯示自己比較有文化,買過二十四史,特別是唐史,更是用心讀過,主要是唐朝的影視劇比較多,大家都能聊得來,比較好裝逼。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可以說安史之亂是唐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後雖然被平叛了,但是出現了藩鎮割據,邊疆危機,社會混亂,宦官當權,朋黨之爭等情況,社會矛盾積重難返,就算出現了像唐憲宗李純,唐武宗李炎那樣的有能力的君王,都沒有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輝煌的唐朝,曾經讓萬國來朝!滅亡後,就開始五代十國割據混戰局面,為從公元9o7年朱溫滅唐到96o年北宋建立,共經歷五十三年,半個世紀之久。

張繼正在追憶歷史,壯漢李憨憨,彎著腰雙手端著一個土黃色的陶碗,就進來了。

看見張繼下床了也是非常吃驚,“張相公,您都能下床了!趕緊來把這碗米粥喝了。”

張繼看了看,這個古裝打扮的壯漢,眼裡滿是真誠,用手把他手裡的陶碗接了過來,裡面確實是米粥,不過是比較稀,但是熱氣帶著的米香,還是讓張繼非常舒服。

此時張繼也感覺到了肚子很餓,嘴巴幹苦,端起碗,用嘴吹了吹碗裡的米湯,大口喝了起來,一碗米湯喝完,張繼明顯感覺好受多了,但是還沒有飽,想要壯漢再來一碗。

再抬眼看向壯漢,張繼突然想起來了,趕緊問道:“現在是何年?大病一場有些迷糊,還請壯士告知。”

“天寶十二年呀,今年皇帝臨時下詔舉行制科考試,您能來姑蘇,也是因為要去參加制科考試的呀!”

“天寶十二年,十二年……不是天寶十五年,你確定嗎?咳,咳,咳……”張繼在聽到現在是天寶十二年,非常激動,手裡的陶碗掉在地上,啪的一聲摔的粉碎,他自己上前一把抓住了壯漢的手臂,“確定是天寶十二年嗎?”

“確定呀!我又沒有生病。”說完李憨憨用一隻手扶住張繼說:“張相公,您別激動,好好養病,現在是十月,制科考試十二月才舉行,來的及,來的及呀!”

“什麼呀,考什麼試,安史之亂還沒有生,現在還來得及,快快快!”

張繼正在激動,突然抬頭一看,房間門口站著兩個和尚,一老一小,正是寒山寺裡的兩個僧人。

小和尚手裡還端著一個小一點的陶碗,眼睛正盯著地上,被摔碎陶碗的碎片。

老和尚看著激動拉扯李憨憨的張繼,雙手合十,就來了一句,“阿彌陀佛!”

這時張繼才意識到自己失態了,鬆開李憨憨的手臂,正了正自己的衣服,十分恭敬地回了一句“阿彌陀佛!”

李憨憨,看見寺院老和尚到來,主動讓到一邊,老和尚保持雙手合十的姿態,上前兩步,

“張施主,來到鄙寺,招待不周,以至生病,罪過,罪過!”

老和尚話少,語氣生硬,說話的意思是道歉,但是從語氣中卻聽不到一點歉意的意思,完全就是一副斷絕七情六慾的模樣,身上的衣服非常破舊,面部也是沒有一絲表情。

老和尚站在面前好像一座石雕,以前張繼見到的高僧和他相比就有人情味多了,特別是有些高僧面相慈祥的一塌糊塗。

但是人家畢竟救過自己,也許是救過吧,原來的張繼是不是死了,現在的張繼也不是很清楚,相信誰不都清楚。

以前張繼也看過一些影視劇,知道穿越,重生,借屍還魂,這類概念,自己現在大機率就是重生或者是借屍還魂,但是誰也沒有經歷過呀!

既然眼前有這麼一位僧人,張繼就想諮詢一下,宗教人士可能這方面專業一點。

所以張繼非常虔誠地回道:“大師客氣了,晚生有一事不明,還請大師能給我解惑?”

老和尚聽後,抬了抬眼皮,張繼繼續問道:“大師,請問人死後,靈魂將會去向何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