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抹殘陽萬里城(2 / 5)

小說:中原大戰1930 作者:關河五十州

在汪、陳之前,薛篤弼和賈景德在南逃途中也曾在火車上碰到過石友三。石友三滿臉驕氣,看到他們也愛理不理。薛、賈氣得不行,賈景德還寫了一首名為《異軍突起》的詩,以發洩胸中的憤懣。

石友三過去在浦口反蔣中,曾與汪精衛有過聯絡,並打過擁汪的旗號,所以他對待汪精衛不像對待薛、賈那樣驕橫無禮。汪精衛的專車一到新鄉,他就親自跑到車站來與之會晤。

汪精衛把石友三拉進車廂,對他說盡好話,並且說如果他的軍隊真的需要整理,退至新鄉亦無不可,假使閻、馮因此產生什麼誤會,自己可以替他解釋。石友三順水推舟,解釋自己實無反意,之所以撤至新鄉,只是因為部隊經過幾次作戰,亟須補充,可是閻、馮又不體諒他的困難。

交談結束,幾個人到車站上去散步。車站上站著石友三計程車兵,這些士兵穿著新軍裝,軍帽很高,樣式與閻、馮迥然不同。

陳公博以為那是法國式軍帽,甫一開口,旁邊就有人低聲說:“不是,不是,那是東北軍的式樣,也就是模仿日軍的式樣。”

誰還會懷疑石友三和張學良沒有勾搭在一起?連軍裝都換了!陳公博的心裡透過一陣涼意,他感到反蔣聯軍的前景更加不容樂觀了。

回到石家莊,閻錫山已經把他的新軍事計劃拿了出來。此時隴海線的西北軍、雜牌軍,加上從山東平津退下來的晉軍,收拾殘餘還有五十多萬人馬。閻錫山打算在放棄河南的前提下,將這股力量集中於河北,先把東北軍驅逐出關,然後再據黃河自守,以待天下之變。

閻錫山徵求汪精衛等人的意見,陳公博以為不易實行。從晉軍在山東平津的“退避三舍”中,他就看出晉軍已失去了鬥志,至於隴海線上的雜牌軍態度如何,只要瞧瞧石友三的樣子也足以令人心冷大半。

西北軍曾是希望所在,雖然鄭州會晤的情況比想象中要好一些,但隨後發生的一幕證明內部問題也非常嚴重。那一天,劉驥正好來石家莊,汪精衛有意無意地對他說:“我想軍事或者要更壞下去,我們如果把擴大會議解散,或者使軍人方面容易應付也未可知。”

“我很贊成汪先生的主張,因為軍事恐怕沒有大的希望。”劉驥不假思索地說道。

陳公博在旁邊聽見了,心裡頓時咯噔一下。劉驥是西北軍參謀長,他在汪精衛面前這樣說,縱使不代表所有西北軍的意見,至少也可以代表一部分人的心理。

西北軍軍心已變,晉軍失去鬥志,雜牌軍又不足恃,陳公博的眼前飄過了戲劇中打敗仗的將領常唸的五字道白:“大事不好了!”

可是除了新軍事計劃,也再沒有其他高明之見了。汪閻討論了很久,覺得只能這麼辦。

事情必須通知馮玉祥,怕來往電報說不清楚,閻錫山想請汪精衛、陳公博再次南下鄭州,他也陪同前往。

專車剛過邢臺,有人前來報告,說石友三的部隊已自由行動,一部分已東向斜出大名,似乎正與東北軍聯絡接洽。閻錫山聞言變色,他認為如果訊息確實的話,此行經過新鄉時必定凶多吉少,弄得不好就會成為石友三的俘虜。

躊躇片刻,閻錫山把專車分成兩半,自己掛一個小機車北返,卻要汪、陳繼續南行。

閻錫山怕做俘虜,汪、陳也怕,但兩人別無選擇,只好仗著都是文人,又與石友三有過那麼一點關係,大著膽子硬闖險關。

還算幸運,一路無人截道為難。天色微蒙之時,專車終於抵達了黃河鐵橋。

這已是他們在三天之內兩過黃河。毫無睡意的陳公博透過車窗,看到河面上有一兩隻水鳥正在上下低飛,不由得觸景生情,遂賦詩一首:“四野奔流遍甲戈,兩番深夜渡黃河。雄心漸似秋水淡,欲化閒鷗逐逝波。”

<h2>流亡大夫</h2>

鄭州,還是在那座破廟裡。聽汪精衛說明來意,馮玉祥對新軍事計劃表示完全贊成。

這回倒是汪精衛有些猶疑起來:“這事辦起來,恐怕會有許多困難吧?”

“事雖困難,勢在必辦!”馮玉祥回答得斬釘截鐵。

在西撤路斷之後,有人曾向馮玉祥獻計,說不如乘晉軍已全部出晉之機,索性開入山西境內,從而使得晉、陝聯成一氣,這樣仍可在西北形成一個局面。

馮玉祥既沒有立即採納,也沒有明確否決。他倒不是說不忍心搶合作伙伴的地盤和飯碗,而是覺得還有必要拉老閻繼續作戰,此事不宜操之過急。

按照閻錫山的新軍事計劃,西北軍立足河北,進可擊敗東北軍,換來戰局轉機,退可鳩佔鵲巢,拿老閻的家當自己的家。對於早晚都要撤到黃河以北的馮玉祥來說,真是何樂而不為。

原則敲定,剩下來的細節就不是文人需要考慮的,那是武人的事。中午,馮玉祥、汪精衛休息睡午覺,陳公博跑到參謀室和西北軍的幾個幕僚一邊吸菸一邊閒聊。

這些幕僚認為反蔣聯軍在軍事上已經無望,即便據河自守也難以挽救整個局勢。問到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有人主張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有人建議索性與張學良接洽,讓對方給收編了算了。

陳公博感到特別心驚的倒不是幕僚們會有這些想法,而是他們在談論時毫不避諱,說明類似話題在西北軍中早已經公開。

當初汪精衛、張發奎發動反對新桂系的廣州事變,當事變臨近失敗時,陳公博也曾目睹幾乎與此一模一樣的場面。有過經驗,他就知道西北軍內部軍心動搖已到了何種程度,看來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了。

吃過晚飯,形勢似乎更加緊張,一會兒有人報告南面已有一個團的中央軍衝進防線,一會兒又有情報說黃河鐵橋附近出現了百餘土匪。馮玉祥到底久經沙場,顯得頗為鎮靜,他先是把地圖攤在地上,和幾個幕僚點著蠟燭商議,接著又到棚子裡打軍用電話:“喂,那邊有些小子衝進來,你們趕快派一營人去堵住。”

在馮玉祥打電話的時候,陳公博看到他的嘴角一直掛著笑容,顯然他對這種指揮方式駕輕就熟且怡然自得。

掛掉軍用電話,馮玉祥催促汪精衛、陳公博早點動身回石家莊。陳公博也已經從別的渠道證實,黃河鐵橋附近出現的百餘“土匪”其實是中央軍的便衣隊,這表明南岸失守已進入了倒計時。

北返時,汪、陳再不敢中途停留。他們回到石家莊後,隨即便轉赴太原。

在汪、陳抵達太原之前,擴大會議的人員還未到齊,一切政治活動幾乎都陷於停頓。不過政客們倒也沒有虧待自己,他們白天吃“全羊席”,喝汾酒,晚上就到山西大戲院去聽梆子戲。

山西人對這些“流亡大夫”沒有好感。在一場戲中,一名丑角就諷刺閻老西引進大批外來人員,以至於吃窮了山西,連醋都喝光了。臺上的觀眾看了拼命鼓掌,政客們則啼笑皆非,尷尬莫名。

山西人的排外意識與閻錫山的管治有很大關係。有人曾到太原圖書館和宣傳機關裡去查過,發現要想找到一份外省的報刊都非常困難。閻錫山用這種封鎖政策來對待一切省外的書報刊物,以便使老百姓耳聾眼瞎,乃至於只知他閻老西,而不知其他。

封鎖政策固然有利於閻錫山成為山西的土皇帝,可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他其實並沒有做好稱雄天下的準備,瞎打瞎撞的結果,只能是“有錫天下亂”。

閻錫山手下也有一批搞政治的,他們認為改組派等派系無能無力,所以只能跑到山西來寄人籬下。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當汪精衛、陳公博等人抵達太原時,有人便在歡迎人群中大喊“打倒改組派”的口號。陳公博將之總結為:恰如囚在籠內的一群雄雞,大家都走了背運,卻依然還要相啄。

雖然甫一下轎就被喝了倒彩,但汪精衛並不甘心就此罷休。他又再次祭出“民主政治”的旗幟,把大家集中在傅公祠開會,準備像孫中山當年那樣搞一個臨時約法出來。

可是政客們最後的努力並未能給前線帶來任何利好。閻、馮還沒來得及將隴海線的軍隊全部撤到黃河北岸,陳公博曾經擔心過的事便突然爆發了:吉鴻昌率部投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