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層浪(2 / 9)

無心人說話,只怕有心人來聽。孔繁蔚聽得汗毛倒豎,急忙找了個藉口,溜到專車上去向閻錫山報告。閻錫山聞悉,即命副官告訴韓方接待人員:“總司令要安靜休息,有事再叫你們。”

接著副官就去跟車站的人講,說閻命他回去取要緊的東西。車站人員不知就裡,便用車頭掛了一輛鐵悶子車。閻錫山換上便服,攜趙戴文、孔繁蔚等人鑽進這輛車裡,然後星夜出奔新鄉,再由豫返晉。

第二天一早,有人才慌慌張張跑來向韓復榘報告:“閻錫山不知為了什麼事,昨晚十二點多忽然化裝逃走了。”

韓復榘聽後甚為愕然,但是不管怎樣,事情做也做了。回開封后,他便公開對僚屬說:“我要扣閻老西兒的事,你們大概都聽說了。因為馮先生在山西受盡了委屈,這次我本想把老西兒扣住,要求他放出馮先生,否則我也不放他,以此報舊日馮對我的恩情。”

說到此處,韓復榘長嘆一聲:“不料事機不密,讓他一下子跑掉了,全怪我說話不留神,真是可惜得很。”

蔣、韓之謀只是你知我知,在沒有確切證據的情況下,脫險後的閻錫山沒有傻到嚷嚷得全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他對外宣佈離開鄭州的原因是:“即日返晉一行,料理晉鈔兌現事宜。”同時撤回了原駐鄭州的晉軍。

事件沒有發生之前,閻錫山一直以為自己在算計著蔣介石,沒有想到蔣介石也會算計他。這一突發事件完全打亂了他的陣腳。

閻錫山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倒蔣的問題。他認為歷代統治者在感覺坐穩江山後,都很少能保全其同事及其功臣。蔣介石平定了唐生智之亂,江山比過去更穩當了,可是作為他的功臣,處境卻比以前更危險了——要不然自己助蔣平亂,本有大功,為什麼蔣介石反而不賞而誅呢?

生意只有是在沒有人身危險的情況下,才能篤悠悠地做起來,現在連生意人的安全都無保障,如何再計較來計較去?閻錫山咬著牙要倒蔣,並且認定,只要能夠倒蔣,一切在所不計,諸如善後、收拾爛攤子之類的事暫時也可不予考慮。

閻錫山的幕僚中本有兩派,以趙戴文為主的擁蔣派是多數,但趙戴文等人已經回了南京,留在太原的,除軍人外,只有賈景德、趙丕廉、梁航標。賈景德、趙丕廉從輔佐幕主當國家元首出發,一貫主張反蔣,尤其賈景德向來都是反蔣的絕對支持者。這三人中,只有梁汝舟持擁蔣態度,因此頗有孤掌難鳴之感。

梁汝舟系閻行營辦公處處長,電務組就是他的下屬機構,電務組所破譯的“外電”除他和閻錫山外,其他任何人都看不到,足見其地位之重要以及閻對他的信任。正是由於身份特殊,梁汝舟在是否要由自己直諫的問題上比較猶豫。後來他發現徐永昌與他意見一致,便有意透過徐永昌向閻陳述,可是徐永昌說他是軍人,不便主動說話,還是希望梁汝舟本人設法多進言。

梁汝舟只好鼓足勇氣,向閻錫山闡述其間的個人利害關係。他認為在唐生智覆滅後,南京政府內部較以前更為團結,說明國內的反蔣形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過去大家研究的都是如何倒蔣,現在好了,連能否迫使蔣介石自動下野都成了問題。梁汝舟分析說,若貿然發動軍事倒蔣,無論勝敗,閻錫山都不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敗了的話,將無枝可棲;即便僥倖成功,也是玉石俱焚,不堪設想。

梁汝舟建議閻錫山,趁此助蔣平亂之機,以最大誠意協助南京政府整編西北軍、晉軍,然後心甘情願地輔助蔣介石。這樣蔣成則閻有功,蔣敗則閻可順理成章地繼任大統。“到那時,您雖欲逃避,亦不可得,何必於此時和他角力以爭呢?”

梁汝舟的一番話顯然打動了閻錫山。過了良久,他突然問道:“你說我交出軍權後,蔣能容我嗎?”

<h2>真人面前講不了假話</h2>

功臣就算交出兵符,人頭也會很快落地,這是古代歷史書上最常見的記述。閻錫山怕就怕一旦交出“最大誠意”,蔣介石正好給他胸口上來一顆子彈。

梁汝舟曾被喻為“三晉奇材,秀容拔萃”,對歷史也很有研究。他說中國古代皇帝那樣殘殺功臣,都是為了在自己行將老去時,為子孫順利繼位鋪平道路。現在蔣介石年富力強,對功臣自有駕馭之法,又何必加以殺戮呢?說到子孫繼位,時代畢竟不同了,蔣介石再沒腦子,也不至於像袁世凱那樣幹出恢復帝制的蠢事來吧,而他如果因為這個殺戮功臣,更是匪夷所思。

閻錫山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幾天之後,他又對梁汝舟說,自己的精神有些異常,心裡感到煩躁,看見茶樽酒杯就想摔。他還說,這種情形只在辛亥革命前發生過一次,革命爆發後才恢復正常。

閻錫山的思緒已經凌亂了。他明知繼續反蔣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可是如果中止反蔣,前景真的有梁汝舟描繪得那麼好嗎?

“削藩”的道理,蔣清楚,閻也知道。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伐時代的四個集團軍大佬,只要有一人坐莊,其他三人的日子就註定不會好過。如今馮、李都失勢了,閻能明顯地感覺到蔣的矛頭已經指向他,即使他不反蔣,蔣也不會容許他的勢力繼續存在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閻錫山不能不考慮。那就是歷年來各方面的反蔣活動,其實背後都有他的影子,其中的內幕老蔣完全明白,也遲早會和他清算這筆賬。鄭州遇險便是先兆。

閻錫山只要一想起鄭州的那一幕,就不能不全身打一個寒戰。危險哪,若不是王金鈺正好給韓復榘打電話,孔繁蔚又正好出來小便,自己的一條小命離見閻王爺也許就只差一層玻璃紙了。

凌亂來凌亂去,閻錫山還是決定反蔣,而反蔣就要準備打仗。晉軍將領絕大多數是閻錫山所一手提拔,而且全都對閻唯命是從,基本上是閻錫山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左右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只有時任河北省主席的徐永昌不同,他雖然也是山西人,但系來自客軍,同時其人非常有頭腦和主見,與一般的晉軍將領截然不同,其一言一行對山西軍政界的影響都很大。

閻錫山主要還是怕徐永昌不同意反蔣,他派人到北平給徐永昌帶話:“閻先生教我密告於你,我們要準備與中央攤牌,恐怕有戰事,要你去打仗。請您把自己的公私事都安置一下,陰曆年過後,即先回太原一趟。”

這是徐永昌第一次聽到閻錫山要反蔣。接著,閻錫山為了避免外人注意,又特意讓周玳代發電報,邀徐永昌來太原開會。

徐永昌接到電報後很快趕到太原。他先到周玳家中,一見面就問:“有何要事相商?”

周玳還跟他打啞謎:“你猜。”徐永昌脫口而出:“打蔣。”

在周玳予以確證後,徐永昌直接坦露了自己的觀點:“對國家說來,剛剛打完仗,不應再打了。對總司令(指閻錫山)說來,也不利於打仗。”

徐永昌說,要是不打仗,人人還會像現在這樣,爭著來吹捧閻錫山,當他是爺爺。可如果打起來,這些人一定又都要向閻要這要那,閻為人又很吝嗇,哪能予以滿足?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反過來恨他,於是爺爺就變成了孫子。

真人面前講不了假話,打仗是一擲千金的豪賭。徐永昌很清楚閻錫山的性格缺陷及其弱點,他知道他的“總司令”根本就不能打仗。

如果徐永昌這話讓賈景德聽到了,對方一定會這樣反駁:又不是隻有我們晉軍打蔣,不還有馮玉祥和西北軍嗎?

徐永昌原在國民三軍,對馮玉祥的認識最為深刻。他以為,馮玉祥在語言和外表都竭力裝好人,內心卻十分陰險狡詐,手段也很是毒辣。比如馮玉祥平時慣用痛哭流涕的辦法來迷惑人,拉近與別人的距離,可是隻要有了利害上的衝突,不管親疏,都會遭其暗算,“多少人都吃過他的虧”。

當初,馮玉祥自統的是國民一軍,徐永昌曾親眼見到他用繳械的方式,將跟著他走的國民二軍予以吞併。徐永昌沒有跟著跑,才未上馮的當。

以性格而言,閻錫山只適於守財,馮玉祥則更利於打劫。徐永昌知道他的野心非常大,也知道馮玉祥常在背後罵閻錫山“窩囊廢”。這樣的合作者,能夠讓人放心嗎?

西北軍對閻和山西的敵意那就更不用說了:馮玉祥已經被軟禁了好幾個月,哪有不恨之理。至於其部下,更是恨閻恨得不得了。比如鹿鍾麟就常常說要先打閻再打蔣。

無論個人品質,還是雙方關係,徐永昌都不認為這種聯盟有多麼可靠。要是雙方協同對蔣作戰,到了緊要關頭,一旦馮玉祥出什麼新花樣,閻錫山必然會落得倒蔣不成,反吃大虧的下場。

<h2>有哪一個靠得住</h2>

即便徐永昌覺得西北軍不可靠,估計賈景德也不會就此服輸:“總司令”只是起登高一呼的作用,我們的同盟軍多了,除了馮玉祥,還有李宗仁、白崇禧、劉文輝,乃至韓復榘、石友三、唐生智,哪一個不反蔣?

對這些“同盟軍”,徐永昌同樣覺得沒有多少相助的價值和作用。說“李白”吧,雖然他們已在廣西重奪政權,可是桂軍實力與鼎盛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能不能打到武漢都很成問題,加上南北相隔如此之遠,實在很難起到相互呼應的作用。

劉文輝是川軍首領,這時勢頭也很猛,並且很早就開始派使入晉,與閻錫山商議共同反蔣。問題是四川連自己內部都沒能統一,川軍也從來沒有走出過蜀中,劉文輝究竟拿什麼東西來聯合反蔣呢?

接著是韓、石,且不說二人起碼錶面上已投蔣,在鄭州還預備對閻下手。就算他們又重新打出反蔣旗幟,以二人已經臭掉的名聲,徐永昌也料定,“再過二三年,社會上就沒有這兩人的聲音了”。

對於唐生智等人,徐永昌更是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唐生智已毫無實力,簡直提都不用提。至於其他林林總總的雜牌軍頭或者說客,都不過是一些沒找到飯主滿處遊飛的傢伙,到處誑人騙錢而已,有哪一個靠得住?

徐永昌很懇切地對周玳說:“如果打起來,這個重擔子就全要由咱們擔起來,你看這個仗怎麼打?我希望開會時你要力主不打。”

當天下午三點,閻錫山將徐永昌召至自己的機要室。徐永昌得知張學良已派代表來太原簽字。

如果張學良肯聯閻反蔣,徐永昌倒是覺得比其他同盟軍都靠譜一些,因此他忙問張學良派來的代表是誰。得到的答覆是鄒魯。

鄒魯是西山派成員,當然是反蔣的,可是徐永昌從來沒有聽說過他跟張學良有什麼很深的關係,怎麼能代表張學良簽字呢?換成張學良的秘書長王樹翰還差不多!

面對徐永昌的質疑,閻錫山囁嚅著說:“此一時之志同,即可以道合,用不著有何深交。”說著他又反問徐永昌對反蔣的看法。

徐永昌說:“第一不要走打仗的途徑;第二你如一定要打仗,不要與我商量作戰的事,不要用我作指揮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