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64節(1 / 2)

小說:大秦嬴魚筆趣閣 作者:一口香

而這個“王者之人”,一般而言,就是一個國家的相國,是幫助君王治理國家百姓的人。

“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即實行中央集權,統一法制,確立一個起指導作用的政治綱領。

如果能夠做到“其法治,其佐(相國)賢,其民願,其俗美”,四者都做到上等,就可以建立統一的“王”業。

荀子雖然治儒學,但施行禮的這個過程,卻處處凸顯出法的作用。

可見,李斯和韓非子明明師從荀子,學的是儒,但他們卻都成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不是沒有源頭的。

荀子認為,王道可以取天下,霸道,卻只能強一國。而國家要想“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即完成大一統,養育人民,人人都能得到好處,得到利益,普天之下都能接受、都能服從君王的統治,只能以仁義治國為主,以武力征伐為輔。

秦國打下河內,靠的是武力征伐,但若是秦國想要治理好河內,不讓河內發生叛亂,百姓出逃,就只有施行仁政,讓百姓都願意在秦國的土地上生活,願意服從秦國的統治,這就是王道。

霸道是不可能讓他國萬民歸心的。

李斯和韓非這兩個荀子的高徒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但荀子覺著,現在已經有一個人,已經做到了他的思想精髓了。

從踏進河內的第一步,荀子就覺著,秦國的安平君公子魚,完全踐行了他的儒學法治之道。

安平君明明不是他的學生,只寥寥聽過他的幾次講學,也不曾問過他的治國之道,但安平君的每一個政令,每一次治民,無不是在秦國法的基石上,施行仁政,讓百姓臣服,讓秦國打下來的每一塊土地歸於一統。

其法治。如今天下戰亂不休,使用嚴刑重法可以安定社

會秩序,讓善民安居樂業。這一點,荀子贊同,並且認為天下諸國之中,只有秦國做的最好。

其佐賢。安平君揚農桑,重百工,廣教化,使百姓知禮,讓百姓富裕,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國富民強。

其民願。秦國的君王知人善任,君佐安平君賢能無私,秦人們得到了仁治,對他們的君王自然臣服歸順,安居樂業。

其俗美。如今的秦國上下,阡陌縱橫,良田無數,家家有餘糧,戶戶有機杼,大人都想著得爵得財得到好的名聲,小孩都想著讀書識字習法光耀門楣,百姓以打架鬥毆為恥,以鄰里和諧為美。

秦國將四者做到了上等,即已經做到了“上一”,在荀子看來,秦國離統一天下,已經不遠了。

只要安平君還在秦國掌權,只要安平君制定的治民治國政策不被廢黜,秦國一統天下,將是遲早的事。

荀子來到河內,是想看看,安平君是如何在河內的土地上施行王道的。

結果,他來的時候,安平君居然不在河內,據武安君所說,是出去遊歷去了,歸期不定。

荀子雖然有些失望,但其實也沒那麼失望,他是來看河內的,又不是看安平君的,不在就不在吧。

荀子開始在河內行走。

河內沃野千里,即使沒有官吏拿著皮鞭鞭策庶人,庶人們也都勤勞的在田間耕作,將自己的孩子都送去學室學習,將自家的老人送去公田做工,自己則是主動去官署申請服勞役,挖水渠,開桑田,種果樹......

官吏們都做什麼去了?

荀子瞭解到,縣鄉的基層官吏們,每日一項必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為庶人們結算工錢。

老人在公田工室裡做一些諸如編席子、挑茅草、看守門戶等輕省的力所能及的活計是有工錢拿的,孩子們在學室裡學習得到了誇獎考取了好成績也是有獎錢拿的,青壯們服勞役挖水渠搞基建更是有頗高的工錢拿,而要做好這些,不僅需要熟練的數算,更需要細心和耐心,這個工作,並不好做。

但工資高。

荀子這位治禮大家,雖然還沒聽說過“經濟社會”這個詞,但他現在,已經初步見識到了經濟帶給庶人百姓們的威力了。

眼前懸著一根胡蘿

卜拉磨的驢子,可比用皮鞭抽著賣力多了。

荀子看出些門道來,但又實在不是太懂這裡面的道理,他覺著秦政府對庶人們發放的開支太大了些,那麼,這些開支都是從哪裡來呢?

荀子問秦魚:“我聽說,河內的庶人百姓,多半都是從秦國各地遷徙來的,還有另一半是俘虜,他們都是沒有恆產的人,他們在春耕之前,是沒有收穫的,全部靠著自己的力氣和一技之長從秦國的官署這邊領取錢糧布匹,秦官署,又是從哪裡得到的這些錢糧,來供養百萬百姓呢?據我所知,秦國去歲乾旱,百姓其實並沒有收穫多少糧食,是不夠支援河內的。”

荀子是真的好奇,而且,荀子現在也算是秦國九卿之一,他要是過問秦國的民事,並不算逾矩。

秦魚微笑道:“錢,自然都是我自己出的,至於糧,則是去歲河內的百姓們辛苦種出來的,去歲河內還算風調雨順,糧食收成稍有提高,還能勉強支應到現在。不瞞荀子,河內的糧草即將告罄,就等著齊國遵守約定,往河內運糧了。哦,從齊國買糧的錢,也是我自己出的。”

荀子對秦魚說錢都是自己私人出的這個事實非常驚愕。

秦魚則是調侃道:“怎麼,荀子竟不相信,我有富可敵國的財富嗎?”

荀子:“......是有些難以置信。據老夫所知,安平君並不是個驕奢淫逸的人。”

秦魚嘆道:“正是因為我不是個驕奢淫逸的人,賺的錢才都沒有花出去,以前都是存了起來,正好用在現在,也算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了。”

荀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安平君高義。”

秦魚:“我這才哪到哪兒?比不上武安君,幾十年食邑所獲,除了供養父母妻兒子孫,其他都分給手下將士軍卒了,這才是愛兵如子呢。”

一直聽荀子和秦魚閒談的武安君此時便無所謂道:“都是為了鼓舞士卒士氣罷了,不值一提。”

白起說不值一提,秦魚卻故意嘆道:“都說武安君善奇襲,善打以少勝多之戰,好像都將勝利都歸屬於武安君的兵法多麼厲害一樣。在我看來,如果武安君沒有平日裡將自己的食邑送給軍卒與之共享,攻戰的時候,這些軍卒也就不會如武安君的臂膀一樣,士氣如虹,指哪打哪。所

以,要我說,武安君□□,並不是他有多麼了不起的兵法,而是他以人格魅力服人,愛兵如子,兵卒們都信任他,愛戴他,他才會一直打勝仗的啊。”

“您說是不是,荀子?”

荀子想說,兵法也很重要的,武安君□□,絕對是靠他在用兵上智慧過人,但他看到秦魚一直在向他使眼色,便斟酌道:“是吧?”

秦魚:......

都說人老成精呢?

打配合啊,捧哏啊,雙簧啊,您老怎麼就不懂呢?

白起見秦魚眼都要使抽筋了,荀子卻是沒有領會他的意思,便嗤笑一聲,道:“秦國的兵都是秦王的,將軍調動軍卒,必須要有符節,你說本君愛民如子,指使軍卒如臂指使,是不是說本君在收買大王的軍卒啊?”

壞了,馬匹拍在馬蹄子上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