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39節(1 / 2)

小說:大秦嬴異人 作者:一口香

比如秦魚要在百姓當中大興文教,就有黔首們不願意送自己的子女去上學,秦魚是不可能跟他們去解釋學習的好處的,說了他們也聽不懂,因為他們從最開始,就拒絕步入理性的大門,對這樣的人,秦魚的做法是處罰,罰的他們不敢隱匿自己的子女不讓他們去接受教育,罰的他們說起上學,就要起敬畏之心,只有這樣,下一代,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這次也是一樣,甚至這次的祭神事件更惡劣,秦魚下定決心要在此地用重法,所有的野祭都是禁止的,所有的祭祀野神的廟宇都要推倒,百姓需要信仰,那就信仰最普遍最讓大家能接受的一個神。

而云夢的神靈,就是雲中君。

雲中君是公認的雲夢神明,祂在兩千年後都還很有地位,所以,秦魚選中祂作為此地百姓們信仰的神明。

嫣和看著秦魚的作為,有些擔心道:“這裡的人看著很不馴服的樣子,咱們拆了他們世代祭祀的神廟,他們不會聯合起來作妖吧?”

秦魚則道:“我們帶來了足夠的人,還都是令行禁止的軍卒,如果他們作妖伏擊我們

,那就當做盜匪殺掉換軍功好了。”

嫣和點頭應下,但從這以後,她看秦魚的眼神就變了,也慢慢的有了距離。

之前,嫣和看秦魚,還是用以前大姐姐看小弟弟的眼神,帶著寵溺和親暱,現在,她就是用屬下看主君的眼神,是敬畏,也是距離。

秦魚發現了,但他也只是一笑而過,並不在意這些。他原本就是一直在變化的,與以前不同,與別人不同,以後與現在,也是不同的。

秦魚在這個叫搞血腥祭祀的縣城待的時間長了一些,祭祀是一個鄭重且漫長的過程,更何況,秦魚說了要隆重祭祀,那就更不能馬虎,而且,在準備祭祀雲中君的時候,這個縣裡的野廟同時都要被推倒拆除。

推倒野廟的時候,自然是遇到百姓們的阻撓的,尤其是越血腥的祭祀受到的阻撓越厲害,都不用秦魚出面,見過秦魚一連扔了四個人到河裡的縣令就帶著縣裡的亭長求盜等卒吏就一擁而上,綁了這些抗拒官署命令的楚人去服苦役去了......

秦魚對此不置可否。

人葬也才廢黜了幾年?一直到兩千多年後的民國時期,一些傳承下來的古老祭祀都還存在呢,更別提現在在山間野地裡流行血腥祭祀了,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存在。

推翻總是最困難的,藏在山溝裡避世不出的野人秦魚看不到,也管不著,但只要是他見過的,他聽到的,他知道的,是要一定要堅決杜絕這種違揹人性自然的惡習的。

秦魚直接給南郡郡守下令,以後遇到,或者聽說哪裡有類似的祭祀,一定要該處罰的處罰,該禁止的禁止。秦國是一個有人性的文明國家,絕對不允許這樣血腥違揹人倫的祭祀存在。

秦魚將他對待祭祀上的所作作為寫成一卷厚厚的帛書給秦王送去,然後就回郢邑了。

嬌嬌阿姊給他送來的書信,說是春申君黃歇來南郡拜訪他,問他可要回去見一見這位楚國的令尹春申君。

秦魚心道,我來南郡的目的之一,就是釣來這位春申君,自然是要見一見的。

不過,秦魚晚了幾天才回去,因為他要將剩下的南郡土地給巡視完之後,才能繞圈回郢邑。

繞圈到邾縣的時候,秦魚遭遇到了一次刺殺。

嫣和擋在秦魚的前面,斬殺掉了兩個刺客,其餘的刺客,都被南孫等兵衛給解決掉了。

越過邾縣,再往東,就是楚國了,秦魚對這次刺殺,並不認為是偶然。

這明顯是一次有預謀有準備的刺殺,就是不知道,跟等在郢邑的春申君有沒有關係了。!

第134章 刺客

秦魚巡視南郡,不是騎著馬在南郡裡跑一遍,看看田地裡的莊稼種的怎麼樣就行了的,他是為了普及醫、農知識,讓南郡的原先楚人現在的秦人百姓,看到王族的存在,以及將一個鮮明的意識刻進他們的腦海裡,那就是,他們都是秦人!

百姓們親眼看到秦國的王室子孫來田間地頭巡視自己國家的領土,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會有切身的感受:他們的王是嬴姓秦王,他們是秦國的百姓。

換句話說,秦魚來到南郡,是替秦王巡視疆土,澤被世人的。

秦魚不僅要巡視田地,還要巡視各地縣鄉的官場生態是否健康,巡視百姓們是否馴服,是否有飯吃,有衣穿,以及,他們的精神文明生活是什麼。

這種巡視行為,在先秦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叫做採風。

周天子專設采詩官行走於天下間,為天子耳目,體察自己領地和各地諸侯國的風俗文化,從而使“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

說白了,就是從采詩官傳來的各地歌謠和民俗中判斷當地的諸侯國政治動向的。

比如《詩經》中收錄的歌謠,大部分都是采詩官們從各地收錄上來的歌謠編纂而成的。

秦魚此次出行,足足帶了兩千多人,這兩千多人,除了醫農墨三家,還有很多年輕的學子,這些學子,儒法陰陽詩歌小說諸子百家相容幷蓄,有單修一家的,也有多家並修的,秦魚帶他們出來,就是採風來了。

採風的過程,也是一次通行教化的過程,比如之前的推倒野廟,杜絕血腥祭祀,從一開始秦魚讓人將巫婆和三老投入水中,救了童男童女,到後來的隆重祭祀雲中君,讓百姓們信仰善神,這個過程,都會被編纂成詩歌,教給百姓們傳唱,這就是教化了。

話說,自從周天子東遷洛陽,領地一再縮小,話語權幾乎全部喪失之後,周朝的採風制度基本就荒廢掉了,你看《詩經》記錄的詩歌年代,到春秋中後期就停止了,也就說明,戰國時期是沒有采風的,因為沒有詩歌傳下來啊。

秦魚打算將這個制度重新撿起,其中的政治因素可以淡化下來,但在先秦文化記錄和傳播上面,可以加大力度。

如果秦人和楚人都傳唱同一

首歌謠,即便有地域之分,有語言之分,但他們在思想和認知方面,就會無限度的靠近,這種心理和思想上的認同感,將會比刀槍劍戟更有力度。

都說統一思想,思想如何統一?彼此文化的認同感就是思想統一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

民間風俗,除了血腥祭祀,還有歷代先輩傳下來的豐富的醫藥經驗和生活智慧,比如,在路過一個山坳的時候,採風學子們就從當地百姓口中獲得了一種治療蛇毒和防蚊蟲的簡單又有奇效的方法。

此地林木茂密,溪流沼澤遍佈,還不到四月,熱障就升騰起來了,隨著熱障起來的,還有一夜之間就繁殖出來的如雲似霧的蚊蟲,被叮上一口,輕則一口大包,重則當場昏迷——中毒了!

秦魚一行人就是這個時候到達這個山坳的,隨著氣溫升高,醫家早就給隨行之人配備好藥包和塗抹的藥膏,秦魚也不再騎馬,而是乘坐四周鑲嵌紗窗的車輦,可即便準備如此充分,在經過這個山坳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人都中毒了。

秦魚暫停行程,醫家想法子救人,一些不怕死的年輕學子們就去當地人家採風去了,然後就領來了一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婦。

老婦身著麻布單衣和草鞋,帶著樹葉編織的草帽,裸露著胳膊和小腿,卻沒有蚊蟲去叮咬她。

她的臉上手上胳膊上腿上凡是裸露出來的地方都繪上了彩繪,畫的圖案繽紛刺眼,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蛇、蠍子、蜘蛛一類的毒蟲,有的就不認識了,但結合蛇、蠍子、蜘蛛等毒蟲種類,不難猜出,這個老婦身上彩繪的,應該都是毒蟲一類。

老婦自稱是這個山坳的所有百姓的族長,聽說有貴人遇難,特地出來迎接解難的。

秦魚應許了讓老婦去給中毒的人解毒,只見老婦從腿上胳膊上繪著毒蟲的畫上摳下顏料塗抹在中毒人被叮咬的大包上,也就一刻鐘的功夫,這個大包就消腫了,也不癢了,但毒素沒有清理乾淨,還需要山中的一種草藥,吃了才能解毒。

秦魚看的有意思,就按例接見了老婦,並跟著老婦進了山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