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1 / 4)

皇帝不好忽悠。

好忽悠的皇帝,大部分都做了亡國之君了。

而千百年來,皇帝都是將天下當做私產的。

皇權所至,無論土地還是百姓,理論上都是歸皇帝所有的。

這就是儒家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無論實際上做不做得到,但至少儒家的理論是這樣的。

所以,周易的話語裡不但不乏私心,而且簡直就是其心可誅。

而將流民送往海外,可不光光是一個皇帝心胸是否容得下的問題。

更牽扯到了儒家的一些基本倫理。

比如忠孝,以及華夷之辨之類的事情。

但周易的私心真的沒有惡意。

所以周易能坦坦『蕩』『蕩』地說出來。

因為周易相信,天啟不是崇禎,應該還沒有被儒家那套忽悠瘸了。

只要皇帝還清晰,就因該知道天災人禍之下,流民若是留在大明,除了餓死,就只剩下造反一條路可以走了。

無論是那一條,都是意味著累累的白骨,如海的冤魂。

無論是對大明,還是對流民來說,都沒有好處的。

而大明到了那個時候,還如何能坐得穩天下?

如果是換了充滿理想主義的崇禎來,說不定這一場見面早已經不歡而散了。

因為讓流民出海,或者說,將流民送出海外,就是在讓他們脫離父母之邦,生養之地,在儒家看來,無疑是極大的政治不正確。

在儒生們看來,所有的拋棄父母之邦,而不任由他們控制壓榨的人,不安心做一個“安安餓殍”的百姓,都是不忠不義的海外棄民,最好任由外國人殺光了更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所謂的天朝,會任由著西方殖民者屠殺海外華民不聞不問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也只是之一而已。

明朝至少口頭上還是準備譴責的,再加上力不能及而已。

而到了滿清,卻是就差給對方送錦旗了。

因為死的都是漢民。

但天啟皇帝卻是一個懂得尊重現實的皇帝。

作為一個皇帝,所謂的文韜武略不重要,勤儉不重要,甚至連所謂的“仁慈”也不重要。重要的懂得現實,知道輕重,明白厲害,曉得利弊才重要。

對於皇帝來說,什麼都是假的。唯有江山才是真的。

要怎麼才能坐的穩江山。

那就是給老百姓一條活路。

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怎麼可能不造反?

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天啟還沒想到這一層,但慢慢地,天啟皇帝終於回過味來了。

“神君莫非真的算到我大明無『藥』可救了麼?”天啟皇帝輕嘆了一口氣,頗有些彷徨第問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天道恆遠而人道彌新。這邊是王朝更迭的原因所在!”周易說道。

“天道即人道,人道卻不是天道。既然大明不能損有餘而補不足,自然會有天道補之。”周易搖著頭,打斷了天啟皇帝的幻想到。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換貧,而患不安啊”周易苦笑著搖了搖道。

“那空虛道長遼東一行,若是成功,可能挽回我大明國運?”天啟皇帝問道。

“生機一線罷了!”周易苦笑著搖了搖頭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