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1 / 3)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官過如剃。

天下大亂,最先倒黴的永遠都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了。

當然,真到了局勢一不可收拾的時候,也就不光光是老百姓了,除了最最頂層的那一批,一般計程車紳大戶也是跑不了的。

崇禎八年,李自成,張獻忠,老回回等十三家七十二營“義軍”齊聚河南,開始分兵定向,四路攻略。

這一次,不比從前,義軍大多在陝西鬧騰。這一次,戰場就在河南。而且局勢來得格外兇猛。

這麼多年來,在廣大官員士紳以及天災人禍地不斷的“助攻”下,流寇是一次次被朝廷官兵擊敗,然後又一次次死灰復燃,而且還一次比一次兇猛,以至於流寇於朝廷官軍之間的攻守戰力也開始不知不覺間悄悄地生的偏轉。

如今,流寇肆虐河南,官兵能死守的也唯有開封,洛陽等寥寥幾個大城市了。有了流民的不斷加入,流寇猶如山洪一般,一邊不斷地製造著流民,一邊不斷地吸收著流民,以至於百萬之眾還真不是開玩笑的。

雖然裡面大多數都不過活不過幾天的“飢兵”,但單單是數目就已經足夠讓人膽寒了。

聞敵而逃者為下勇,見敵而逃者為中勇,接敵而逃者為上勇,明末的官兵大抵如此。

南陽地處河南中州,這樣一個四戰之地。卻偏偏武備松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

只要稍稍有點見識的都知道本地官兵是靠不住的。一隻沒有半點榮譽感,沒有絲毫責任心,平日裡除了被欺壓就是被扣軍餉,太平日子裡都逃亡不斷的軍隊裡,能連線敵而逃的上勇估計都沒幾個的!

以至於官府想要守城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竟然就只有讓士紳豪商們打點碎銀子好組織民壯守城了。

自作孽者不可活啊!

流寇逼近南陽的訊息一傳來,最有錢有勢的一波就開始準備往江南走了,中間的紛紛士紳大戶們便往大一點的城市裡去躲避,至於最廣大的中小地主以及百姓,懷著一絲僥倖之心等死之外,也有很多聰明點的就開始往山裡跑了。

伏牛山裡南陽很近,而且雖然算不得什麼高山險峻,至少也是一處躲避之地啊!

若真是深山老林,百姓們反而不敢去了。

周易留下的後手終究還是起作用了。

拋家棄業,躲入山中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攜家帶口的避入深山,又能帶多少糧食?

人數一多,日子一久,糧食自然就開始短缺了。

伏牛山不大,野物自然也不會多。肯定是養不活這蜂擁而來的數萬難民的。

偏偏這一次流寇之難不僅來的兇,所過之處,猶如蝗蟲過境一般,而且持續時間又格外的長。八大王張獻忠一路南來,將南陽城團團包圍,一點撤退的跡象都沒有。

流寇不走,難民們怎麼敢離山。可不離山,這數萬之眾又吃什麼?

眼見著難民們就要在餓死與出山被殺死之間選擇的時候,靜虛觀卻拿出了大批糧食,開設粥蓬救濟百姓了。

什麼叫功德?

這就是功德。

亂世災荒之際,糧食可比黃金還寶貴。

靜虛觀的粥蓬可算是活人無數了,收穫了一大票聲望之際,周易也跟著見香火願力大漲。

無他,糧食是周易的,舍粥救濟的吩咐也是周易下的。

靜虛觀空虛老道的幾個徒弟再不像話,也不敢貪天之功,昧下週易的功勞啊!

靜虛觀舍粥的時候,也少不得告訴百姓們,舍粥是南陽城隍不忍百姓們遭難,數月之前便託夢於靜虛觀,讓靜虛觀備下糧食,舍粥救濟百姓的。

其實,有時候,老百姓們燒香拜佛真不一定就指望神靈能有多神通廣大,有求必應。

畢竟,老百姓不傻,當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個神靈一定得有慈悲之心,能讓百姓感到親近。。

這也就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在民間的聲望的比如來佛祖高,拜關公,媽祖的神像比拜玉皇大帝的多了。

靜虛觀的解釋不礙百姓感激,也讓這段時間供奉著周易的偏殿收穫了無數百姓的誠信叩拜,還一定程度了震懾了很多宵小了。

別以為難民之中就百分之百全是可憐人了,無論什麼地方都不會少了居心否側之徒。

升米恩,鬥米仇。不是行善就一定會得到感激的。

利益足夠大的時候,也會引來覬覦跟惡意。

靜虛觀將糧食藏著,無人得知的時候自然不會有人打主意,可一連這麼多天,天天拿出糧食來救濟百姓,是人都知道靜虛觀的糧食多了。

哪怕官府救濟災民的時候,也少不得官兵在旁邊的彈壓,才能保證秩序跟平安的,何況靜虛觀?

靜虛觀的解釋一出來,倒是打消了一大波打靜虛觀糧食主意的人。

戰亂之地,無法無天。人心之惡,有時候畏懼鬼神跟甚於畏懼王法。

特別是這個鬼神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時候。人心更容易敬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