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韓信點兵

這套功夫茶的茶具也是頗為考究,但是這茶雖然好喝,我卻品味不出到底是什麼品種。“喝出來這是什麼茶了嗎?”

孫鬼手似笑非笑地看著我和崔明麗,輕聲問道,我十分老實地搖了搖頭,一時間還當真沒有察覺出這到底是什麼品種,但是崔明麗卻輕輕地抿了抿嘴唇,“老先生,若是我沒有猜錯的話,應該是猴魁!”

我十分訝異,崔明麗竟然還有如此的品鑑能力,我可是一點兒也品不出這到底是什麼品類的啊!只是,她說的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

“不錯,你這丫頭還是很識貨的。”孫鬼手的嘴角竟然漾出的一絲笑意。

“老先生過獎了,其實我對於這茶也不懂,只是瞎猜!”崔明麗十分恭敬地衝著孫鬼手點了點頭,態度十分溫和恭敬,孫鬼手雙目投射出欣賞的意味。

猴魁是一種中國傳統名茶,產於安徽太平縣一帶,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清咸豐六年,茶商鄭守慶就在麻川河畔的六百里山中開出一塊茶園,生產出扁平挺直、鮮爽味醇且散出陣陣蘭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

由於這太平猴魁產於黃山北麓的黃山區,產地低溫多溼,土質肥活,雲霧籠罩,故而茶質別具一格,茶芽挺直,肥壯細嫩,外形魁偉,色澤蒼綠,全身毫白,具有清湯質綠、水色明、香氣濃、滋味醇、回味甜的優秀特徵,是尖茶中最好的一種。

我看著孫鬼手在一個瓷杯裡面,放著的茶葉,其兩端略尖,扁平勻整,肥厚壯實,全身白毫,茂盛而不顯,含而不露,色澤蒼綠,葉主脈呈豬肝色,宛如橄欖;入杯沖泡,芽葉徐徐展開,舒放成朵,兩葉抱一芽,或懸或沉;茶湯清綠,香氣高爽,蘊有誘人的蘭香,味醇爽口。

其品質按傳統分法則是,猴魁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為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彎尖等傳統尖茶。

太平猴魁的採摘在穀雨至立夏,茶葉長出一芽三葉或四葉時開園。

這種茶葉的色、香、味、形獨具一格,有“刀槍雲集,龍飛鳳舞”的特色。每朵茶都是兩葉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翹,不曲,俗稱“兩刀一槍”,素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

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沖泡,芽葉成朵,或懸或沉,在明澈嫩綠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對你搔弄姿呢。品其味,則幽香撲鼻,醇厚爽口,回味無窮,可體會出“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有獨特的“猴韻”。

所以孫鬼手這邊不僅茶桌好,茶具好,這茶葉也是相當的好!並且我在之前也有喝過功夫茶。可是這孫鬼手的泡茶的動作卻仍舊十分的獨特。

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工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6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

《茶經》又說“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無味。”這就已講究得微乎其微了。至於水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別,這些都是屬於講究的範圍的,不過這些講究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像《紅樓夢》中的妙玉用鬼臉青藏著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閒情逸致,我輩豈有如是工夫哉。

“後生,你肯定是在想我這泡茶用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對嗎?”我手中的茶杯晃盪了一下,茶水從杯子裡面灑了一些出來,身子也不由自主地抖動了一下。他竟然連我心裡面想的什麼都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雖然這郊外沒有高山,卻有活泉,所以這些煮茶用的水都是取自那些活泉水!”他說著,便往旁邊的一處紅泥小火爐裡面加了塊炭,我仔細一看,不禁咋舌,沒想到,竟然連炭火都那麼講究,絕對的是“活火”!

煮茶要訣,“水常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云“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勢生猛之謂也。功夫茶講究煮茶用的叫做“絞積炭”。

“絞積”是一種很堅碩的樹木,燒成炭後,絕無煙臭,敲之有聲,碎之瑩黑,是最上乘的燃料。還有用烏欖核作炭的,火焰淺藍,焰活火勻,更是特別。

“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紅泥小火爐雖然有各種形式,但它獨有的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

而孫鬼手的小火爐,是放在精製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爐子,剛好一伸扇子便是爐門。中間一格,是放扇子、鋼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欖核炭,或引火之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這樣的設定,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但是功夫茶最為講究的還是這茶壺,潮州土語叫做“衝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日“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

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

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而孫鬼手的“茶壺”,也絕對是“三山齊”。

茶杯的選擇也有個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日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林”為珍貴,但已不易得。

所以孫鬼手的這張茶桌,還有這套茶具仍舊是十分講究的。並且看這孫鬼手泡茶的技術,絕對的行雲流水,單單這幾招展示出來,那就是絕對的水到渠成。

先就是在洗杯的時候反覆澆淋,叫做白鶴沐浴。而後便拈一撮茶葉放入杯中叫做靈猴入宮,再者便是提壺沖茶叫做懸壺濟世,而後颳去泡沫叫做春風拂面。

緊接著便是把水依次倒在各個杯子裡面,叫做“關公巡城”,下一步則是“韓信點兵”,這兩步才是最為關鍵的,而往往看一個人泡茶的功夫,便是看這兩步。

如何將一壺茶湯,能均勻地灑人各杯之中,這是泡茶的功力所在。在這方面,最講究的要數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了。這些地方沖泡功夫茶,每克茶的開水用量僅為2o毫升左右,與沖泡其他茶相比.用茶量增加兩倍左右。這樣高的用茶量會使每壺茶湯的濃度,前後之間很難達到一致,以致濃淡不一。

為此,當地總結出了一套方法,“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就是其中之一。

其做法是,一旦用茶壺沖泡好功夫茶後,在分茶湯時,為使各個小茶杯中的茶湯濃度均勻一致,使每杯茶湯的色澤、滋味、香氣盡量接近,做到平等待客,一視同仁,孫鬼手先將各個小茶杯擺成“一”字形,採用來回提壺灑茶。

如此,提著紅色的紫砂壺,在熱氣騰騰的城池(小茶杯)上來回巡邏,稱之為“關公巡城”,既形象,又生動,還道出了這一動作的連貫性。

又因為留在茶壺中的最後幾滴茶,往往是最濃的,是茶湯的最精華醇厚部分,所以要分配均勻,以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最後還要將茶壺中留下的幾滴茶湯,分別一滴一杯,滴入到每個茶杯中,人稱“韓信點兵”。

這些動作一氣呵成地做下來之後,孫鬼手又夾起了一杯放在我的手中,“喝吧!”他淡淡地笑著......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