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明光鎧甲

這宛若白蛇一般輕靈的白綾子在落地的瞬間,悄無聲息,但是就在這個剎那,地板之上頓時湧動起一股金色的浪潮,我看得清楚,這一陣金色的浪潮翻滾著,就好像蕩地而起的一陣黃沙,在四處的翻湧著,剎那間,這地板的顏色僅僅只剩下一層深灰色,看來,這些鎏金線蟲,真的被驅散了去。

“呼呼呼……”崔明麗穿著粗氣,身形晃盪了兩下,差點兒沒有站穩了身子,我則上前扶住了他,陰羌手中的那支玉質的羌笛也慢慢地隱去,他的神行抖動著,鬍鬚也飄蕩著,好似一浪又一浪潔白的水花。

“不愧為崔府君的徒弟,竟然這麼快就學會了,大儺之舞斷不是一般人能學會的……”陰羌雙目放光,崔明麗向他施了一禮,“接下來需要怎麼做,還請陰羌老前輩賜教!”她的話音剛剛落下,在陰羌還沒有來得及回答的時候,就聽到了一陣“哈哈哈”地笑聲,這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及大,我聽得真切,這是一個男人的聲音,但就在這地宮之中響了起來,卻顯得尤為詭異。

我和崔明麗驀地轉過頭去,卻看到了一個高大的男子的身形,笑聲越來越大,他的身形也越來越明顯,此時,我們才看得清楚,那分明就是開著三輪帶我們進山的宋大爹,只是他突然的出現,卻讓我們怎麼也沒有想到。

“宋大爹……你……”崔明麗滿眼疑惑地看著面前的來人,一臉的訝異,聲音也忍不住顫抖了起來,這宋大爹卻全然沒有理會她的這句話,倒是把目光移到了放在了“六道輪迴陣法”當中的那顆隨侯珠上面,那珠子靜靜地放在了那邊,散著柔和的光輝,倒是宋大爹的兩個眼睛,明亮地好像是狼眼手電。

我們這才現,宋大爹的身上,竟然穿著一具鎧甲,這鎧甲散著金光,一時間把我們也晃的有些睜不開眼,“沒有想到啊,我有生之年還能進到地宮當中,竟然還可以等到了可以破這十絕陣的人,我……”

宋大爹的聲音顫抖著,瞧這模樣,貌似快要哭出來了,不單單如此,他又把目光轉移到了陰羌的身上,“呦,不錯嘛,兩個後生,這沉寂千年的老古董竟然也被你們挖出來了,不錯……”

我聽到這句話,頓感不妙,剎那間咬牙切齒,“你到底是誰?”這宋大爹卻仰頭大笑,“哎呦,小夥子,你不要這麼帶有敵意嘛,我是宋大爹,但不是宋朝的宋,我是送你上西天的送……”說完了這句話,他便又開始仰頭大笑著。

我仔細地打量著他穿在身上的那件鎧甲,那著實是一件“明光鎧甲”!

明光鎧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鎧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橢圓形,稱作護心鏡的金屬板,提高了胸部與背部的防禦力,名稱即因護心鏡而來。

明光鎧被認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鎧的全盛時期。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新民晚報報道江峰歷時兩年復原的明光鎧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隋朝盔甲技術和裝備情況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鎧基本上已經排擠了兩當鎧。隋朝大業七年,中國徵高句麗,主力騎兵四個團中有兩個團裝備馬鎧和明光鎧,而沒有一個團裝備兩當鎧。

隋末生了中國軍事史上一件大事重灌騎兵從漢族軍隊中消失。與之相對應,馬鎧不再是漢族騎兵的重要裝備了。生這個突變的原因應該是這樣的蒙古馬很矮小,平均體重只有3oo公斤。

若騎兵的體重以55公斤計,其裝備總重以2o公斤計,馬鎧如前面所說,以4o公斤計,這樣,戰馬若披鎧,載荷就過了體重的1/3,這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勉強承受,其機動性也要大受影響,而在中國這樣遼闊的地方,軍隊的機動性是非常重要的。軍隊的威力由打擊力、防護性和機動性三部分組成。三部分若不能達成一定的平衡,總體威力就要大受制約。

隋末就生了這樣的事情,隋朝重灌騎兵面對農民軍輕裝長矛手和輕騎兵,沒有體現出與其昂貴成本相稱的戰鬥力。蒙古馬不能承受沉重的馬鎧,重灌騎兵在機動性方面的表現也就非常糟糕。

而農民軍輕裝部隊利用機動性優勢,在遼闊的戰場上戰勝了笨重的隋軍。繼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面前,也就無法產生對於重灌騎兵的“崇拜之情”。輕裝騎兵成了必然的選擇。

從唐朝開始,中國的漢族政權不再把重灌騎兵視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灌騎兵在戰場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於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

與之相適應,馬鎧也就越來越找不到市場,實際上唐以後一直揮著作用的只有禮儀性的馬具裝。

上面的話的證據是著名的“昭陵六駿”,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墓出土的騎兵俑,這些藝術品所表現的戰馬都是不著鎧甲的。而敦煌的莫高窟這個唐代洞窟中表現騎兵作戰的壁畫,所表現的大部分戰馬也是沒有穿著馬鎧的。

唐朝軍隊盔甲裝備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從歷朝歷代的古典文獻當中,可以知道,唐朝的標準是著甲士兵佔士兵總數的6o%。雖然並不是都穿著鐵甲,但這個比例比起前面說過的漢代軍隊著甲比例,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在開元年間的數額是54萬,若足額裝備,需要盔甲32.4萬副。能夠滿足這個需求,說明了生產力的達,時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時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軍隊比唐朝軍隊人數多,而它們的裝備大體上是一樣好的。

在盔甲種類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資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在這些盔甲中,不知道布背甲是什麼材料製成的。

盔甲這玩藝,被封建統治者視為軍事威力的重要保證,所以嚴禁人民擁有。唐律規定“諸私禁兵器者,徒一年半。”《唐律疏議》記載“私有禁兵器,謂甲、弩、矛、矟、具裝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甲一領,及弩三張,流二千里。甲三領,及弩五張,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謂皮、鐵等。具裝與甲同。即得闌遺,過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減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也就是私自制造盔甲的,無論是否製成都要處罰。

《新唐書》記載徐商在山東寬鄉徵集兵員的時候曾經“襞紙為甲”。按記載這種“盔甲”也可以防禦弓箭,但現在的專家出於某些原因,一般認為它對防禦武器的傷害毫無用處,它唯一的用處大概是愚弄士兵,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作為唐代十三種盔甲之一,一般認為這種甲是透過大漆將厚紙一層一層黏合,其原理類似現在的複合裝甲,特別是浸溼之後,對於穿刺攻擊有相當不錯的防護能力,自南北朝到宋代都有不少相關記載

東昏侯時,北魏兵壓境。帝乃聚兵為固守計,召王侯分置尚書都坐及殿省。尚書舊事,悉充紙鎧”。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民間又有自相率、以紙為甲、農器為兵者,號白甲兵。”

唐朝負責製造盔甲的部門是貞觀六年(632年)設定的“甲坊署”,據《六典》,甲坊署長官為令一人,品級正八品下。該部門其他官員有丞一人,品級正九品下;監作二人,從九品下。同時,在北都軍器監,也製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庫。

作為主要的護體用品,鐵甲的製造是相當耗費工時的。工序如下先將鐵製成甲片;之後打札、粗磨、穿孔、錯穴、並裁札、錯稜、精磨;甲片加工完畢後,用皮革條編綴成甲。裡面還要掛襯裡,防止磨損面板。製造一副鐵甲,需要192到265個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種尺寸規格,按體形給。因為鐵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選擇兵員時,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勝舉衣甲”,一個穿了盔甲就無法行動的人,當然是不適合當兵的。

只是,這盔甲穿在了宋大爹的身上,那就另當別論了,我想起了剛剛的那個盜洞,還有那句“御嶺有甲”……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