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匏器裝屍

頓時,我吃了一大驚,身子也不由得顫抖了起來,有些時候,我自認為,我入道已經一年多的時間了,也算是從一個“道門小白”變成了一個“資深人士”,但是現在看來,我和老崔頭一比,仍舊是“狗屁不如”!

想到此,我不由得搖頭嗟嘆,一入道門深似海,修道之路,貌似沒有盡頭。

“天兒,跟著我,算是對人家姑娘一點表示……”老崔頭說著從身上掏出了一沓黃表紙,點燃之後,又在這一堆的火焰的前方,點燃了三炷香。

“來,死者為大,咱們爺倆需要走一道……”老崔頭說著,便朝著前方踏出了第一步,我跟著他步伐的軌跡,開始踏出了第二步,卻沒有想到,此時的他在這妮妮姐姐的屍身的面前,竟然踏出了一條“禹步”的線路。

禹步是道士在禱神儀禮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傳為夏禹所創,故稱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轉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稱“步罡踏斗”。

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認為以此步態禱神,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驅邪迎真。道士行氣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氣、驅邪。禹步之名,來源較古。後期展為道教的罡步。

《6判手卷》有云古時龍門未闢,呂梁未鑿,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茲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

山林中,當以左手取青龍上草,折半置逢星下,歷明堂入太陰中,禹步而行”,可闢“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後,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一步也。次復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從左足並,是二步也。次復前右足,以左足從右足並,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畢矣。

老崔頭的腳下一邊行著這禹步,嘴巴里面一邊說著,“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如此三步,當滿二丈一尺,後有九跡……”我明白,這分明就是禹步的口訣,想來我和崔明麗總是自認為自己懂得的比較多,但是這禹步踏出之後,便可以覺自己和老崔頭之間的差距。

國西南少數民族法師的禹步,俗稱為踩九州、踩八卦、走罡。貴州德江縣儺壇罡步據說有72種,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繞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門步壇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

在儺祭《踩九州》的法事中,法師的唱詞有“酬還良願祭五嶽,制邪扶正踩九州。不祭五嶽不成願,不踩九州哪成罡。不踩九州兵不動,要踩九州兵才行。”禹步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中宮9個方位,象徵漢代九州地名,作為禹步的周旋之地,法師一邊走禹步,一邊念唱步罡的口訣。

“一步邁開一橫長,文成公主去西藏;兩步二字分陰陽,孝親溫席數黃香。

三步好比三杆槍,梨花被貶到寒江;四步四方四垛牆,昭君出塞離家鄉;五步盤腿向東望,則天稱帝為女皇;六步三點中間長,紅玉金山擂鼓忙;七步七星掛北方,天上織女會牛郎;八字峨眉兩分張,仙姑持笊戰龍王;九字彎彎龍尾長,仙女思凡降下方;十字橫擔一架樑,文姬歸漢美名揚;十一寒冬雪花揚,北送寒衣小孟姜;十二走完路茫茫,楊門女將討夏王……”老崔頭竟然一邊壓著步點兒,一邊慢慢地吐出瞭如是的詩句,我赫然現,這竟然是黃大仙在姥姥的葬禮之上進行“一百零八拜花禮”的時候,所致的悼詞。

我擦,老崔頭竟然也會這個東西,看來這傢伙之前肯定沒少參加葬禮。

禹步走完了足足三圈,老崔頭才慢慢地停了下來,“姑娘,請靈歸宗,你安息吧,若是有任何不捨,請你託夢給老朽我,我一定幫你達成。”

老崔頭一邊說著,一邊停下了腳步,從自己的身上掏出了一張“九龍化水符”,慢慢地把這張符籙拋向了面前妮妮姐姐的屍體上面,並且掐指念訣,“吾家有一君,龍王是吾親,九龍來吸水,起噴無相心……”

這話音剛落,奇怪的一幕出現了,那就是妮妮姐姐的屍體竟然慢慢地消融,以肉眼可見的度,在我們的面前消失了,一股惡臭傳來時,我捂住了鼻子,此時的老崔頭卻嘆了口氣,慢慢地從身上取下一個“匏器”,慢慢地把面前的妮妮姐姐化成的那堆粉末給裝到了裡面。

匏器又稱葫蘆器,是一種將天然美與人工匠意合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起源於明代,清代制匏工藝頗受皇家重視,康熙皇帝玄燁曾在瀛臺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並設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諸多清朗典雅的模製匏器,其製作工藝精巧,產品種類紛繁,領導標新,風神別具。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範制的葫蘆器。始創時代不明,但不晚於明代。明謝肇淛《五雜俎》中說“葫蘆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為一詩者,蓋生時板夾使然,不足異也。”可見到了16世紀,帶各種花紋、文字、詩詞的範制匏器,已不罕見。清康熙時,匏器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工藝品。現存的匏器實物和款識,以清康熙時期為早,有盤、碗、盒、瓶和樂器等,有的帶有“康熙賞玩”楷書款。康熙年間的匏器以六瓣碗、纏蓮壽字紋盒、八方形筆筒、蒜頭瓶和四絃琴等物為最精。

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已臻精緻,品種齊全,式樣新奇,紋飾豐富。至乾隆年間,這種“樸雅”之器更深得皇帝弘曆的鐘愛,以為可勝金玉,乾隆御製詩中以匏為題材的即有數。這些宮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賞玩外,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宦以及饋贈外國嘉賓使臣。

匏器最早是宮廷盛器,後來逐漸展為皇宮貴族裝飾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藝也隨之受到皇家重視,製作工藝日漸精巧,清代康熙年間的匏器工藝展到了高峰,出現了筆筒、花插、杯、碗、蟈蟈籠、蛐蛐罐等式樣新奇,紋飾豐富的匏器。其中一些宮廷制的匏器還被作為珍貴的禮品用以賞賜王公貴族和外國嘉賓使臣。清代中期後,火畫、壓花、刀刻等制匏工藝相繼出現,這類作品均是以天然葫蘆為之,姿態橫生,境界各異,極具觀賞價值。

”匏器”的製作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成熟後的葫蘆加工成形態各異的器物,工藝技法主要有圓雕、深淺浮雕和鏤雕等,其中還包括拼貼、鑲嵌等技藝。另一種是將模具套在正在生長的嫩葫蘆上、使其長成與模子完全相同的樣子,有人稱其為”範制葫蘆器”。在古代諸多的養蟲器具中,匏制蟲具以其典雅別緻的造型,受到鳴蟲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珍惜。

很多時候,這種匏器裡面所裝的就是“蛐蛐”和“蟈蟈”之類的鳴蟲。

蟈蟈葫蘆的造型,常見的有雞心式、棒子式、柳葉式和花瓶式四種。它們既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也很獨特,幾乎可稱為人們表達審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載體。無論戲曲人物、文學故事、神話傳說還是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傳說、婚喪禮俗等,都可成為民間藝人制作蟈蟈葫蘆的裝飾題材。蟈蟈葫蘆的口和蓋也極為講究,一般為紫檀、紅木、象牙或玳瑁所制。畜養蟈蟈前,還要在葫蘆口內裝一個用黃銅絲盤成的膽,加蓋後才算是一個完整的葫蘆蟲具。蟈蟈葫蘆的蓋,高一寸到一寸五,上雕花卉、山水、人物等圖案,玲瓏剔透兼具透氣功能。

據說,以葫蘆畜養鳴蟲的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為浙江嘉興人,自幼飽讀詩書,曾於崇禎九年中舉。明朝滅亡後,對社會失去信心,就歸隱回家種葫蘆養蟲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種了十餘個品種的葫蘆,並用刻有花紋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蘆上,使其長成樽、彝等形狀,世稱“檇李匏尊”。清代的蟈蟈葫蘆,最講究的就是雕刻精美的“蒙芯”,“蒙芯”的材料不光有象牙的,還有紅木、玳瑁等。從清代開始,“葫蘆文化”就已經影響深遠。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匏器就是用來養小鬼和養蠱蟲的,我嚥了咽口水,不由得想起了鬼修,那傢伙的身上,倒是還有一件“匏器”,但老崔頭這個,肯定跟他的用處是不一樣的。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