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窗外仍舊是一座座的山脈,連綿不絕,一片的青色,延伸到了遠方。但在這大山當中卻也不曉得會有多少詭異的事情。想到這裡,我幽幽地閉上了眼睛,只覺得腦仁裡面簡直疼痛無比。

“這裡當土匪真的很平常?跟農民一樣?”崔明伏有些不可置信,但是6七八卻認真地點了點頭,“哥們兒,您還真別不相信,在湘西就是這樣,別說是土匪了,就是平常的趕屍匠,有些時候,你也是辨別不出他的真實身份的。”

平時在家裡,跟一般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只有接到趕屍任務時,他們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屍。他們雖然幹 幹趕屍這個行業,卻忌諱趕屍這個名詞。

因而,內行人請他們趕屍,都說“師傅,請你去走走腳”或是“走一回腳”。趕屍匠若答應,他便拿出一張特製的黃紙,讓你將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等寫在這張黃紙上,然後畫一張符,貼在這張黃紙上,最後將這張黃紙藏在自己身上。

趕屍匠的穿著也十分特別他不管什麼天氣,都要穿著一雙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長衫,腰間繫一黑色腰帶,頭上戴一頂青布帽,腰包藏著一包符。 師父教徒弟,第一件事是畫符,這種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黃紙上用硃筆畫上又像字又像畫的東西,途中遇到意外情況,便將這種奇特的符朝西掛在樹上或門上,有時也燒灰和水吞服。

“不過我之前在住店的時候,還真是遇到過一路呢……”6七八眨了眨眼睛。

趕屍之說,又稱移靈、走影、走屍。屬茅山術祝由科,源於湘西沅陵, 濾溪, 辰溪, 敘浦四縣。由於這些地區大多屬於山地,車輛很難通行,所以才有了趕屍這一行業,一般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家鄉安葬。

屍體一般都被披著寬大的黑色屍布,頭上戴著一個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書寫著符咒的黃紙垂在臉上。這些披著黑色屍布的屍體前,有一個手執銅鑼的趕屍匠。趕屍匠是一面敲打著手中的小陰鑼,一面領著這群屍體往前走的,口中一般都喊著“塵歸塵,土歸土,人生一世好辛苦。殭屍殭屍跟我走,早回故鄉下地府。”

“但是現在的交通工具可比以前要好很多了啊,怎麼還用得著這種方法呢?”我有些不解,崔明麗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見。但是6七八卻告訴我說這個問題他也回答不了,針對於趕屍這個行當,有些時候,他了解的也算是比較少。

“對了,除了我們所知道的蠱術、落花洞女和趕屍之外,你們還知道湘西的其他怪事嗎?”6七八問到,我們幾個紛紛地搖頭,瞬間覺得或許我們所知曉的湘西,當真還沒有他多。

他清了清嗓子,先便是裡耶簡牘之謎,2oo2年6月,在湘西里耶戰國古城遺址掘出大量的秦簡。從“一號井”中出土了已埋藏22oo多年的秦王朝簡牘,包括竹簡、木簡、木牘等,共計3萬枚,過我國已出土秦簡數量的總和。其中一枚木牘上的《乘法口訣》表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極大興趣。經專家考證,它是中國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更為奇特的是,每個“八”的乘法運算排列也很規則,排成一個橫行,而且乘以八的數字從右到左依次遞減。這乘法口訣產生於什麼年代?何人明?至今無從考證。

再者便是,會溪坪碗葬之謎!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喪葬習俗較多;有天葬、海葬、火葬、土葬、懸崖葬等;但在湘西古丈縣會溪坪現神奇的墓葬——碗葬。這在全國也少見。這墓比一般墳堆要高大,是用上千個細花碗堆砌而成。細花碗一疊疊圈住墓周,往上重去,共有1o多層。每層碗的走向相反,碗的紋路是規則的人字形,很牢固,極難取出其中的碗。當地土家人給這稀奇的碗葬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說它是“仙墳”,只許看不許摸,誰也不敢動墳上的一根細草。又說此墳會走動,今天在這裡,明天就會挪到附近的地方去了。此墳何朝所葬?何民族習俗?墓主是誰?眾說紛紜。

古夜郎國都之謎:在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廣大地區,古時曾是古夜郎國,但都城在哪裡?仍舊不得而知。

翼王石達開藏寶之謎:清1857年5月底,石達開自天京出走,率數萬部隊輾轉蘇皖及江南各地。1861年1o月下旬,石達開自桂北進入湖南,進攻綏寧,沿湘黔邊境北進,經靖州、會同、沅州、到瀘溪、永綏,於1862年1月底經龍山進入湖北來鳳,後由利川進入四川境。最後滅於大渡河。傳說石達開隨軍帶有金銀珠寶若干,藏於湘西大山中,至今無人知曉。

說了這麼多,或許6七八也累了,便深深地吸了口氣,喝了口水。

“那我想請問一下,你知道懸棺葬嗎?”我問出了這句話,饒有興致地看了6七八一眼。6七八沒有回頭,但是我卻明顯覺得他身子一震。

“兄弟,你打聽這個幹嘛呢?難不成你們送的這位是要懸棺葬啊?”我知道,他所指的便是桑林婆婆,但是為了防止他有其他的想法,我便回答說不是,不想讓他知道太多,於我們來說,他仍舊算是一個陌生人。

懸棺葬是古代葬式的一種。即人死後,親屬殮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臨深溪,無從攀登。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依據文獻及實地考察,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區,均有此種葬俗。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重慶忠縣臥馬函、重慶奉節縣夔峽、風箱峽、四川珙縣麻塘壩螃蟹溪山崖等地,曾現大批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古代懸棺葬遺物。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

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巖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

懸棺葬的置棺方式也只有幾種,木樁架壑式。棺木架置於天然崖洞或在岩石裂隙所打的木樁之上。此種形式見於福建武夷山、湖南、四川等地,在湘西沅水兩岸和川東長江三峽地區尤為常見。

崖洞式(包括天然巖隙式)。即利用臨河峭壁上的天然洞穴或裂隙,略加修整(壘築、填平)置棺其內。這種形式在各地懸棺葬中均有現。

橫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長方式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長約2米,高、寬約為o.5米左右的棺木為限,棺側外露。這種置棺方式見於川南、川東長江三峽等地。

方穴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約1.5米或稍小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此種形式在川東南、湘西和鄂西等地常見。

懸崖木樁式。在臨江絕壁上開鑿小方孔,打入木樁,然後架棺其上。這種形式多見於川南、湘西等地。

崖緣式。在海邊陡峭崖壁上常有突出的狹窄崖緣形成天然平臺,棺木置放上面,此種形式在臺灣和東南亞海島地區較為常見。

《苗族古歌》,有這樣的說法我從很遠的東方來。沒有土地,就把老人的屍骨暫擱在山洞裡,我們回家的時候再帶走。這裡的苗族老人,把懸棺這種安放形式叫“擱”。“擱”就是使物體處於一定的位置,是還可以移動的意思。在格凸河風景區,有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村寨叫腳杆寨,主人告訴我,用苗語說腳杆寨(在)叫“不這吾”,意為“我要回家”。

傳說,很早以前,他們的祖先因為戰爭,一路敗退,幾經輾轉來到這裡,祖輩為了告誡後人,葉落歸根,誓只要腳杆還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復失地。

於是乎,祖輩“歸西”,後人沒有入將其土,而是將屍骨高懸於在那些陰涼的、凌空的、鳥獸也無能為力的巖洞、絕壁之處,一是防追兵破壞,二是防畜獸侵襲,三是便於長久儲存,只待有朝一日“回家”一同回家歸根。為了牢牢記住先輩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囑,於是就有了腳杆寨(在)的寨名,於是就有了懸棺的習俗。

“真的長見識了!”我不由得點了點頭。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