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既有遺囑,又有託付

此時,我和崔明麗還有鬼修都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看到面前的情形,我想我們暫時沒有什麼理由不被感動的。隨著一聲哀嚎,那修蛇巨大的身軀也倒了下來,瞬間化作了一團粉末,消散在周遭的風中,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我們也愣住了,倒是那白矖護身符,再次回到了崔明麗的手中。

而那十八冥丁的身影也逐漸變的透明,看來,剛剛那一戰,打的甚是辛苦,就連這十八冥丁,也著實有些吃不消了。

“好了,任務完成,我們也要離開了……”五通神衝著我們微微頷。

而我跨步上前,對著它們虔誠一拜,“多謝冥丁相救!”

但是這十八冥丁卻是搖了搖頭,“此言差矣,絕非我們所救,而是白矖娘娘的護身符,而我們來到這裡,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切均是天意,一切也均是天定,所以,你不必拜見我們。”

崔明麗走到了我的身邊,慢慢地把我給拉了起來,而就在此時,五通神便又輕嘆了一聲,“我等十八冥丁,雖說這次除去了修蛇,也算是為世間除去了一大禍害,但是我們這一世,也算是殺業甚重,所以,還請諸位幫忙度化。”

我點了點頭,趕緊授意躲藏在我胸前古玉當中的嘟嘟,“嘟嘟出來,度化諸位——”我的話音剛剛落下,嘟嘟便從古玉當中探出了他的小腦袋,而這十八冥丁看到嘟嘟的模樣也都忍不住嘖嘖稱奇。

“奇怪,別人家的護命小鬼都是一副窮兇極惡的模樣,為什麼你家的小鬼卻生的這麼可愛,你是否用了什麼秘法?”五通不禁疑惑,其餘的冥丁也紛紛地提出疑問。我卻輕輕地搖著頭,嘟嘟著實可愛,而一般的護命鬼仔的容貌,那著實是不敢恭維的。

“他是我們6判宗的護法仙童,是我們的祖師婆婆煉製的……”聽到了我的話,五通神不由得點了點頭,“怪不得,它的身上竟然有如此濃重的渾然正氣。”

“若是大家都方便的話,我可以讓他給大家度化。”我說著。

五通點了點頭,但是仍舊告訴了我一件事情,“我還有件事情要拜託你,那就是在你回去之後,要在你們城市的極陰之處,給我們做一場法事祭奠,需要九錫!”

我看向了崔明麗,但是她卻衝著我搖了搖頭,看來,對於這個名詞,她應該也是不曉得的,我不由得問五通神,“何為九錫?

五通神聽到之後,便深深地吸了口氣,慢慢地跟我們講了起來

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錫,在古代通“賜”字。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記載見於《禮記》。

一曰車馬。指金車大輅,和兵車戎輅;玄牡二駟,即黑馬八匹。其德可行者賜以車馬。

二曰衣服。指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一雙。 能安民者賜之。

三曰樂縣。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樂者賜之。亦作“ 樂懸 ”。

四曰朱戶。指紅漆大門。 民眾多者賜之。

五曰納陛。有兩種說法。一是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貴賓專用通道。二是階高較矮的木階梯,使登階別太陡,這兩種說法都不甚具體。能進善者賜以納陛。

六曰虎賁。守門之軍虎賁衛士若干人,或謂三百人;也指虎賁衛士所執武器,戟、鎩之類。能退惡者賜虎賁。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 能徵不義者賜之。

八曰斧鉞。 能誅有罪者賜之。

九曰秬鬯。指供祭禮用的香酒,以稀見的黑黍和鬱金草釀成。孝道備者賜之。

《後漢書?袁紹傳》曰“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之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皇權最盛的漢武帝,就先議論過“九錫”之禮。後來曹操接受過漢獻帝所賜予的“九錫”,具體是衣服,朱戶,納陛,車馬,樂則,弓矢等。本來都是皇帝賜給大臣的榮譽物品。東晉朝廷就曾屢賜給過桓溫羽葆鼓吹,班劍,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罷了。問題在於所謂“九錫”,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昭都接受過;後來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都曾受過“九錫”,於是乎“九錫”成了篡逆的代名詞。

元朔元年顏師古注引應劭語,以車馬、衣服、衣器、朱戶、納陛、虎賁百人、鈇鉞、弓矢、秬鬯(音同唱,乃春秋時盛穀物之用,後專為祭祀用品)為九錫。

而在古代典籍《周禮》當中,有意為官爵的九個等級,“上公九命”,為最高的等級。王莽將其與上述車馬等牽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飾、色履,車馬、弓矢、斧鉞、秬鬯、玉珪瓚、朱戶、納陛、虎賁三百人,僅略異漢獻帝建安末,曹操為魏王受九錫,順序全依《禮?含文嘉》,惟虎賁三百,又以珪瓚為秬鬯之副,合為一種。兩晉、南北朝大臣謀奪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錫。乃以承天命之意。

歷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錫以避嫌,譬如李嚴曾向諸葛亮試探勸進受九錫,諸葛亮回答要滅魏之後再接受。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諸葛亮回答“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魏,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聽到了這句話,我便吧唧了一下嘴巴,這些東西雖說是都可以搞得到,但是卻並不是皇帝賞賜的啊。看到我的表情五通明白了幾分,便深吸了口氣,“你們只需要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弄成紙紮的就可以了,在極陰之地的穴點燒化,就可以幫助我們免遭地獄之苦,切記勿忘。”

聽到了這個,我的心裡面便頓時覺得無限的輕鬆,“這個好辦,我肯定可以做得到。”

“另外,還有……”五通神從口袋裡面取出了兩個硃紅色的盒子,遞到了我的手中。

“這兩個,你拿好,切記一定不要弄丟掉了,否則,天下將會出現一場巨大的浩劫,搞不好你們幾個的小命還有其他人的性命都會沒了。”

我認得其中一個是玉圭,五通指著它告訴我。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現。

真正的玉圭見於商代,有兩種形式,一種平,圭身飾雙鉤弦紋,另一種尖平端,近似後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長1 5至2o厘米。戰國時期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寬窄大小不一,現今所見的均為光素。山西侯馬盟誓遺址所出的盟書均書寫於不規則的石圭上。漢代玉圭己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貴族為了顯示其地位,才特別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後,歷代都有不少仿製品。明代玉圭呈尖平底狀,有的器表滿布浮雕的谷紋或蒲紋,有的陰刻出四山紋,寓安定四方。

為便於統治,命令諸侯定期朝覲,以便稟承周王室的旨意。為表示他們身份等級的高低,周天子賜給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覲時持於手中,作為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透過不同尺寸的圭,顯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級;同時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稱如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顯示了周室安邦理國的信念。

不同名稱的圭是賦予持有不同權力的依據,如

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傳達這個使命的人必須手持珍圭作為憑證;遇自然災害,周天子派去撫卹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為珍圭;穀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職能;

琬圭,持有者行使嘉獎的職能;琰圭,持有者移動圖片行使處罰的職能。

宋後,茅山道觀屢遭戰亂破壞,徽宗所賜8件珍寶,其中4件不知在何年代失落,另4件尚存,這就是現在看到的玉印、玉圭、玉符、呵硯。

而這個東西,說白了,又叫燒香筒,形狀上尖下方,色澤瑩潤。此玉圭有一奇,其顏色能隨季節更替而變化,春秋二季,玉圭表面還會“出汗”。玉圭本是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活動時用的禮器,徽宗把它特賜予茅山,以示尊重。因此,歷來茅山道觀在舉行重大道場禮儀活動時,都使用它。

“您這是?”我有些不解地問道,著實有些不明白五通現在將它給我是何意?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