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看來這裡真的是陰廟啊,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猜錯!”崔明麗深吸了口氣。

崔明伏倒是搖了搖頭,“草,在這裡鎮場子的可是牛人張獻忠啊,你想想看,他生前可就是梟雄,到死後仍舊是鬼王一般的存在,有這麼一牛人在,我看這裡早都已經是‘大凶之地’了啊!”

我和崔明麗對視了一眼,即使不說,我們兩個人的心裡面也仍舊心知肚明,崔明伏這傢伙明顯地就是在打退堂鼓呢。別的不說,這句話就是在給自己找臺階下,那意思就是讓我們不要再朝著這廟門當中再踏進一步。

“喂,老崔,你這樣子很沒意思啊,因為你次次都是這麼回事兒,總是到了關鍵的時刻都畏畏尾的,我們是來救人地,並且這危險咱們是一開始的時候,就遇見了的,可即使是那樣子的話,我們還是答應了妮妮啊,你現在又是為什麼呢?你這樣子,讓我很鄙視你……”我衝著崔明伏,做出了一個“鄙視”的動作。

“擦……”崔明伏衝著我咒罵了一句,“你有沒有搞錯啊小子,我這本來就是為了你們好,你們兩個都是愣頭青,現在到了這梟雄的地界兒,人家吐口痰就可以把咱們給淹了,你可倒好,你還站在這裡,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有多牛逼嗎?”

崔明伏的話剛剛說完,崔明麗便白了他兩眼,“行了,哥,這話您能咽回去嗎?我們兩個已經強烈的表示我們再也不想聽這句話了。”

說完之後,崔明麗又拉著我往前走著,崔明伏卻仿若一個門神似的站在了門口,虎視眈眈地在看著我們,那模樣幾乎可以把我們整個兒都給吃了去。

他經常性地用這種方法來瞪著我們,但是我們卻早都已經把他當做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紙老虎,對於他的話自然也是不予理睬。

我們兩個走進了這座廟宇當中,但讓我們驚奇地是,這是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對身著官裝的男女石雕像,雕像男左女右,顯現威嚴端莊的坐立形態。其左邊為一怒目圓睜的武將,右邊中間端立的是一位文官,文官左為一夜叉,右為一侍女。從其著裝上推測,應屬於宋、明年代服飾。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顯得高貴。

明代士人服飾 明代圓領大袖衫為儒士所穿的服飾,與其他官吏一樣,都有詳細的制度。如“生員 衫,用玉色布絹為之,寬袖皂緣,皂條軟巾垂帶。凡舉人監者,不變所服。”這是從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飾。在當時被稱為“直裰”,或稱“直身”。

明代官吏朝服與公服戴幞頭、穿織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

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張獻忠稱帝后,立即與道教供奉的梓潼帝君張亞子聯宗,說自己是張亞子的後代,藉以抬高身份。張亞子是東晉人,曾長期居住七曲山,曉詩書,精醫術,為貧苦鄉民診病施藥,排憂解難,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死後百姓建此廟以紀念。

唐代封為英顯王,元代稱為文昌帝君。明清全國各地建文昌祠,因為文昌帝君祥於梓潼,故又稱梓潼帝君。崇禎年間,張獻忠幾次率師過梓潼,聽說了張亞子的故事後就表示,倘若我打了勝仗,當為文昌帝君重修廟宇。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立即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張獻忠親自題詩“一線羊腸遊天堂,此處萬世永無憂;神來仙來仙是神,世世流傳與天休。”

又一曰“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旦冰雹下,黃花不如松。”堪稱典型的歪詩。同時,張獻忠追奉文昌帝為太祖高皇帝,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

成都城開始大興土木,蜀王府裡進行大規模裝修改建,做為新朝的王宮。任命了左右丞相,六部尚書。又將義子四人加將軍銜,封第一子為平東將軍,令率馬兵征服山東、遼東、高麗、東洋諸國;封第二子為服南將軍,征討南省及暹羅、東京、西2、南洋、斐利該等地;封第三子為定北將軍,征伐北省諸地及內蒙古等;封第四子為安西將軍招撫西藏、青海、新疆、外蒙各地。張獻忠新衣新帽,端坐殿中,文武百官,叩拜如儀。獻忠撫髯大笑“起來吧,龜孫們,弄得還挺個樣哩!”

與大興土木相配合,張獻忠從搶來的女人中挑了3oo個,作為妃子,養在後宮。又閹了一批孩子當太監。儀式舉行完了,接下來做些什麼呢?畢竟開國了,大家該當皇上的當了皇上,該當大官的當了大官,那麼就不能再像以前做“流寇”時一樣,四處燒殺搶掠一下完事了。如何治理呢?

張獻忠果然改弦易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調軍紀。正如各種資料所反映的,張獻忠建立大西國之初,軍紀確實相當嚴明,除了抵抗者之外,並不濫殺無辜。因此,各地秩序很快得到平定,生產生活開始恢復,大西國開國之初,呈現一片興旺景象。這一段是張獻忠入蜀後軍民相處最融洽的時期。

張獻忠當然明白他的統治基礎十分薄弱。可是他所能想到的辦法,偏偏只是歷代專制統治者用過的無數統治術中最惡劣的三個辦法一是警察管制;二是暴力鎮壓;三是特務統治。張獻忠信奉暴力。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是使用暴力的結果。張獻忠部從不像李自成部那樣注重宣傳、注重策略,軟硬兩手一起抓。他們一味迷信自己群的戰鬥力。他們迷信“只要有刀槍,沒有辦不成的事。”

張獻忠面臨的第二個嚴重問題是吃飯問題。過去,張獻忠部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一貫是“因糧於敵”,“飢則聚掠,飽則棄餘,已因之糧,不知稼穡,地生之利,未問屯種”。雖然建立了大西政權,自稱建國,然而,張獻忠在國家經濟管理中的措施卻乏善可陳。最初他依靠沒收官府和貴族的財產來支援財政,然而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不久這些錢就花光了。

於是他的經濟措施就剩下了“打糧”。所謂打糧,一言以蔽之,就是“搶”,放縱士兵在“國家”之內強搶。張獻忠的兵馬沒有進行過政治訓練,在過去他們沒有區別過地主和農民,進了四川他們當然也不會專搶敵人,而是見糧就搶,見豬就殺,見人就綁,綁起來用火烘烤,逼他們供出所知的藏糧地點。見到路上行人端著一碗米,也“殺而奪之”。

張兵的名聲本來就不好,張獻忠入川之後,兵鋒所過,大部分四川的農民都逃入山裡,大片土地撂荒。剩下的農民在大西軍打糧隊橫行之時,進行經濟生產沒有任何意義,“民遂不耕”,田地大片荒蕪,百姓益大量逃亡。

張獻忠的第三個問題是軍事優勢的喪失。在明末諸雄中,張獻忠部能脫穎而出,橫行天下,據地開國,最重要的因素是張獻忠出神入化的游擊戰術。在張軍中,騎兵和步兵的比例是“馬七步三”,主力部隊“人人有精騎或跨雙馬”,“介馬有付,去來如風,一日夜踔數百里”。每到一處,在繳獲戰利品隊最重騾馬,其他均不在意。

“可就算這裡是供奉張獻忠的,這裡又是什麼地方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地方呢?”崔明伏的話在屋子裡面響起,把我們幾個給驚得一個趔趄,並且猛地抬起了頭來。

“擦,你不是說你不來嗎?”崔明伏大吼了一聲……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