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

我輕輕地笑了笑,而後搖了搖頭,“自然是帶著一些野史的成分在其中的。但估計張獻忠跟史料上面記載的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伏深深地吸了口氣,“我說什麼來著,咱們還是走吧,這裡在之前就生過地陷,咱們下車之後,又不曉得從哪裡來了一隊鬼大兵。並且還是在這殺人魔王的陰廟裡面,我看這次咱們就是凶多吉少了。所以說,咱們還是走吧……”

我和崔明麗紛紛白了崔明伏一眼,這傢伙當真是話裡藏話,原來真正的意圖竟然在這裡等著我們呢。正所謂換湯不換藥,這傢伙雖然是進了廟,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他的本身依舊是沒有改變,依然跟之前是一模一樣的。

“得了,重要的話不要再講第二遍了,我們也不想再聽了。”我做出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而此時,崔明麗卻走到了廟門口。

我順著她的目光朝著外面看去。我們先看的是天空,此時,天空之上還算是晴朗,可以看清楚星辰排布。這是在觀“七關”!

在茅山術中,所謂七關,即雲墾關、尚冂關、紫晨關、上陽關、天陽關、玉宿關和太遊關,分別與北斗七顆星,也就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相對應,七關代表著任何一個城市農村或人口集居地的生氣流向。生氣大體上代表陽氣,但比陽氣涵蓋的範圍的更廣,傳統意義的陽氣,即指人身上的氣息,但生氣則是對包括人在內,所有生物身上的生命氣脈走向,按科學的解釋,就是生物電產生的磁場走向。

北斗七星繞北極星而行,一年轉一圈,每天的位置都會有微小的變化,但幅度非常小,9天中北斗星的變化,就是肉眼能夠看出位移幅度的最小限度,所以在茅山術中,九天是一個觀星週期,這個週期在茅山術中成為“衝九之數”。

北斗星的位移,是地球公轉造成的,公轉到不同的位置,當地的生物磁場也就是生氣流向便會產生變化,人體受這個影響,在不同的時間看北斗星,各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但觀星一定要符合衝九之數的原則,衝九之數不但是觀星週期,更是一個地方的七關位置的變化週期,9天之內,七關位置不變,氣脈走向也就不變,所以,衝九之數的最後一天,便是茅山術施術的最佳時機。

北斗各星的亮度生變化,便可根據茅山術中的“天演局通則”的演算法推算出當地七關的方向,例如貪狼、巨門始明而暗;祿存、文曲、廉貞始暗而明;武曲、破軍始明而終,則雲墾關置乾位、尚冂關、紫晨關置巽位、上陽關置離位、天陽關置震位、玉宿關至艮位,太遊關便置坎位,如此排列組合,在“天演局通則”中共列了181種,基本上涵蓋了七星明暗變化的所有排列。

在茅山術看來,把氣脈圖直接畫在地上會破了地氣,所以只能用房簷上的土先撒一層,以讓這張圖“離地而行”,不破地氣。

之後,我們開始觀望起這裡的具體地勢來

寺廟本就屬陰,自古來更有“寧住廟前,不住廟後”之說,原因就是因為寺廟聚陰,不利於居住,而寺廟後身的陰氣更要大於廟前的陰氣,容易招惹不乾淨的東西,在《茅山術志》中,平原地區有兩種特殊情況,陰氣強度是可以和山中的“聚陰池”媲美的。

其一是寺廟周圍是空曠的空地或田野,這樣四周的陰氣便會被寺廟吸過去,形成一個類似於漩渦的效應,此時漩渦中心的就是寺廟的陰氣強度便會積聚且不易散,且四外的遊魂野魄也會被吸引過來,如果怨氣不是很重的話更是很難脫離,這種情況在茅山術中稱為“旋魂甏”,甏是大甕的意思,其含義就是冤孽會存於以寺廟為中心的漩渦中央,不會外侵,也不會主動招惹生人。

第二種情況便是寺廟四周環境空曠且有墳地,這樣的話,新死者的魂魄也會被吸入陰氣的漩渦中難以脫身,本來能投胎,這下不能投胎了,日久天長必生大怨,很容易形成禍患,這類情況在茅山術中成為“旋魂庋”,庋字是物品架子的意思,也就是說,“旋魂庋”中的魂魄如果怨氣積聚到一定地步,是會主動攻擊生人的,相比起前者“旋魂甏”,後者更危險。

而如果寺廟長期無人敬拜或無人居住的話,這兩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則會加重,這也是之所以規模比較大的寺廟都願意修在山上的原因,山中陰陽自成體系,與平原地區是截然不同的,一些中小規模的寺廟即便是修在平原地區,也會作一些防護措施,例如修塔、隔河、開渠瀉陰等等。

“有些不是很妙,這裡的怨氣很重啊……”我自言自語。

“確實是這樣子,我倒是覺得在這裡建造陰廟,貌似並不是為了歌功頌德,應該有更加深層的一些意義,只是這意義肯定不是正面的。”崔明麗的話不由得讓人心中一驚。

但當我們回到了廟裡面的時候,嘟嘟卻繞著廟頂在四處飛舞著,且看其的姿勢,倒是頗為自由自在,只是他彷彿是在廟頂之上看到了一些東西。

“你這個傢伙,你能不能給我安靜一些?”我看著正在頭頂之上飛舞的嘟嘟,心中頓時煩躁無比。此時,嘟嘟卻衝著我做了一個鬼臉。

“韓小天,你別張口就罵人行不行,你也不看看,這廟頂之上是什麼東西?”嘟嘟一邊說著,一邊衝著翻白眼。

我趕緊舉起了手中的手電筒,當我照到廟頂上方的時候,我也被驚了一下。

“明麗,你看這是什麼?”我問。

“面然大士……”崔明麗深吸了口氣。

面燃大士也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俗稱大士爺、大士王,在道教神銜“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簡稱羽林大神、甶孑大帝,尊稱為普渡公。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大士爺,信眾認為,農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臺灣嘉義民雄有專門祭祀大士爺的大士爺廟。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故事。佛陀的重要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佈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

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眷屬。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也有靈寶派等一些派別的說法,認為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民間則多采佛教說法,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型別的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有“南無渡孤拔苦阿彌陀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如書“渡孤拔苦”是希望佛祖度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喜歡滴血瞳請大家收藏滴血瞳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