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編 現今文明的革命基礎(2 / 6)

<b>在英、美兩國革命爆發的兩個世紀,17世紀和18世紀,所有基督教區的大批學者和那些富有思想的人正在努力傳達和發展新思想。這些思想對今日的我們影響深刻,完全可以說是一次思想革命的洗禮。</b>

<b>一次漸進的運動?思想革命是逐步成長起來的。它產生於早期的幾次思想變遷;(1)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向外擴張,使人們對遠方的人或事瞭解更多,併產生極大的興趣;(2)當商業不斷發展,歐洲人在亞洲、非洲、美洲僱用廉價勞動力,使得歐洲貴族和中層階級財富積增,因此有業餘時間不斷學習,追求知識;(3)對宇宙概念的轉變,是普遍學習16世紀哥白尼學說的結果;(4)對16世紀、17世紀以來強烈的宗教衝突所引發的固執和偏狹的反抗;(5)對17世紀、18世紀齷齪的王朝戰爭和殖民鬥爭所帶來的各種罪惡和痛楚的抗擊。</b>

<b>17世紀、18世紀的思想革命涵蓋:(1)十分注重自然科學的重要性;(2)基督教懷疑論和“自然宗教”的崛起;(3)“進步”觀念的興盛;(4)將批判精神運用到政治、經濟、宗教和教育等方方面面。</b>

<h3>一、近代科學</h3>

<b>方法?17世紀勒內·笛卡兒和弗蘭西斯·培根在科學中所倡導和證實的方法,被之後的18世紀科學家們廣泛運用。細微的觀察和耐性的實驗變成了規定,並獲得了很大的成功。</b>

<b>物理學?在物理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人艾薩克·牛頓爵士。他做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最有名的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可以讓每個物體去吸引其他物體: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同時地球也落向太陽。牛頓和德國人萊布尼茨都將數學運用到物理學研究中。美國人富蘭克林和義大利人賈法尼也都是有名氣的物理學家。前者讓我們想到了避雷針,後者的名字則留在了“賈法尼”蓄電池上。還有一個著名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也製造出了“伏特”電池。</b>

<b>之前人們普遍使用的溫度計和晴雨表,於18世紀製造得更精確了,並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b>

<b>生物學?生物學對動物和植物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並有了一些重大發現。17世紀,傑出的英國外科醫生威廉·哈維發現了人體的血脈迴圈並加以描繪,讓18世紀的醫生更有效地治療種種疾病。與本傑明·富蘭克林同一個時代的瑞士科學家(兼詩人)阿爾勃萊希特·馮·哈勒,獲得了“近代生理學奠基人”的榮譽。法國人布豐和瑞典人林耐,也和富蘭克林同時代,他們對植物和動物做了廣泛的探究,加快了動物學和植物學這兩門新學科的發展步伐。再晚一兩代的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證實了可透過種痘的方法來預防可怕的天花病。</b>

<b>化學?18世紀時,約瑟夫·普利斯特利、安東尼·拉瓦錫和亨利·卡文迪許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基礎。普利斯特利和卡文迪許都來自英國,而拉瓦錫來自法國。氧氣的發現、水能分解成兩種元素,近代科學名詞開始在化學領域使用。</b>

<b>科學頗受歡迎?18世紀的自然科學之所以獲得快速發展,主要原因是得到統治階級的強有力擁護。國王發給科學家們許多年終獎金;英國的大臣們給他們提供高薪職務;小王侯們也紛紛向他們贈送重禮。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會用公款建造設有超大望遠鏡的天文臺。各地都有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在學會或“科學院”彙集。1662年在倫敦創辦的皇家學會,聽取了來自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方面的最新成果報告。法國科學院院士們的年終獎金是由路易十四支付的。牛頓就是此院的一名著名院士。

</b>

<b>人們從未對科學產生過如此大的興趣,也一直沒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此時的印刷技術已取得良好進展,各學術研究團隊也常常發表所屬專業領域的報告。各類百科全書得以出版,聲稱要對每項科學新發明做充實的報道。作為一個科學家、哲學家或是某一科的學者,或是懂得一點化學,或是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去在朋友面前炫耀,都成為一種時尚。</b>

<b>空閒和學問?書籍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很昂貴的,可是貴族和中層階級的人卻可以買書。伴隨著貿易和工業的不斷發展,財富也日漸增多,這不僅帶來了豪奢,也帶來了空閒和學問。</b>

<h3>二、懷疑論與自然宗教</h3>

<b>18世紀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產生了很多基督教懷疑者。自然科學的探究讓很多人都傾向於追求一種宗教“自然”,即根據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並非根據聖經或是其他具有歷史權威性的宗教。這種態度從一定程度上讓人們與聖經和基督教產生矛盾,因為宗教認可超自然並主要依附於歷史。</b>

<b>基督教教會的發展史中不乏改革者,他們抨擊某些教義或弊端,可是,除了15世紀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以外,就再也沒有如此多有影響力的人士有魄力去抨擊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本質。在17世紀的後25年裡,有些英國哲學家因受到自然發現法的激勵,把新的科學方法運用到宗教中。他們僅認可科學能夠證明的規則,將基督教信仰中的很多事情都歸結為“迷信”。他們贊同依照“自然法”去生存,但是這種自然法究竟是什麼,就要依靠各人的理解去判定。</b>

<b>自然神論者?贊成這種觀點的人們被稱呼為自然神論者。他們並非無神論者,因為他們聲稱認可上帝,正如自然神論者這個名字中所蘊含的意思。但是作為一種宗教,他們究竟信仰什麼,教化什麼,卻是模糊不清的。而從反面來說,他們質疑的是什麼,抨擊的是什麼,卻是相對明瞭的。在很多人看來,自然神論很快就成為不信聖經和否定基督教的教化的代表。</b>

<b>從英國到法國?自然神論是從法國傳播到英國的,它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尤其是在法國。(1)它讓多數的上層階級失去了對教會的崇拜,為法國革命中的宗教實驗開闢了道路;(2)它激勵哲學家拓展新體系並制定新“規律”;(3)在對一些特殊宗教生疑時,它主張採用寬容的態度去對待;(4)它要對人們日漸顯明的冷漠的宗教態度承擔責任。對於那些過分懶散或愚昧的人,不用心去學習自然神論,僅採用它表面的理論去證實他們的冷漠是正確的。</b>

<b>伏爾泰?18世紀自然神論和唯理論的核心文學代表是弗朗索瓦·阿魯埃。他是法國巴黎人,生於1694年,於1778年卒於巴黎。他以用伏爾泰這個筆名而著名。</b>

<b>苛刻的言語和譏諷的筆調是伏爾泰常常引火燒身的原因。他曾經因誹謗罪被關在最古老陰森的堡壘,巴士底獄長達一年之久(巴士底獄象徵著波旁王朝的暴政);有時他又是巴黎人崇拜的物件。在德國他一向備受弗里德里希帝王的恩寵,直至他的利舌深深傷害到了國王。他曾謁見過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b>

<b>他還曾在瑞士居住過一陣。他撰寫過各種標題的文章,他和當時所有“哲學家”一樣,用科學來遊戲。</b>

<b>在英國的3年時間裡,伏爾泰熟習了英國的唯理論,並對它極度推崇。大概在1733年,他撰寫了《英國通訊》,闡述了自然神論哲學,還猛烈地攻擊教會和社會。</b>

<b>伏爾泰並非是一位犀利、有獨到見解的思想家,可卻是當時最全知全能的聰慧作家。在他84歲回到家鄉時,貴婦們稱呼他為風趣的老犬儒。他的確是犬儒,因為他的畢生事業就是嘲諷。但他卻是歐洲思想界的專制者。</b>

<b>下文即將講述,伏爾泰在表達不滿情緒的工作上並非是孤獨的,接著出現了很多思想先驅。</b>

<h3>三、進步的理念</h3>

<b>在18世紀的思想革命中,最突出的是進步的理念。在一個遍地成果的年代,這是理所當然的。繼地理新發現之後的科學發現讓人們找到了一種信念——樂觀主義。工業與發明,財富與擴張,都走向同一條道路,至少對相對幸運的階級來說是如此。</b>

<b>黃金時期晨曦初現,人類的心靈好像終於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悟了,準備去征服世界,探究生命的奧秘,進而找到宇宙的所有秘密。人們堅信,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將世界從罪惡、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來。於是哲學家們開始大膽地攻擊煩人的宗教和道德問題,批駁國家、社會和教會,並指明瞭通往新人間天堂的方向。

</b>

<b>得意和輕視?對新成果、新思想的驕傲,導致了對過去的輕視、對現在的謳歌和對未來前景的謀劃。</b>

<b>唯理論?這種批判的熱情常常被稱為“唯理論”,原因是它的支持者要求每件事都必須是合理或是理性的。1675年至1725年間,英國出現了一些唯理論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們的觀念在法國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在英國本土的影響,這都是伏爾泰和相關人士的功勞。</b>

<h3>四、批判精神的普遍運用</h3>

<b>正如前面所闡述的,唯理論,這種產生於18世紀的批判樂觀主義,被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來詳述一下它的應用。</b>

<b>對宗教?在宗教方面,“行善”遠比信仰更受關注。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的人道主義精神蓬勃發展,批判奴隸制度、要求改革監獄、增強宗教寬容思想,以及減少宗教迫害。</b>

<b>對政治?在政治方面,有權批判專制體制和呼籲個人自由,比如,約翰·密爾頓的部分著作;還有英國的權力請願書(1628年)、美國的獨立宣言(1776年)和一些著名的檔案,這些材料中都記錄了有關自由的實質性發展。</b>

<b>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在反抗國王幫人民說話的人中,最出名的就數英國人約翰·洛克和法國人查理·孟德斯鳩還有讓·雅克·盧梭。孟德斯鳩和盧梭都在18世紀進行創作,二人都曾受到生活和創作於17世紀的洛克的影響。洛克的核心論斷之一是一切政府的存在或是否存在,都要取得被統治者的贊同。</b>

<b>孟德斯鳩倡導,所有政府都應建立在滿足被統治的人民的個性和需求的基礎之上。他覺得政府只有分權,才最能保障自由,即不准許任何集團或個人同時享有司法、立法和行政三項權力。為此他極力頌揚英國政府,他相信三項權力在英國是很容易分開的。他的座右銘便是中庸。</b>

<b>盧梭是非常激進的。他的私人生活雜亂無章,但他的觀點是革命激進的。同洛克一樣,他主張政府應建立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即被統治者的擁護。他的“社會契約”理論被廣為流傳。他覺得共和國是政府存在的最好形態,因為它最能滿足人民的需要。</b>

<b>盧梭被認定是自然神論者,但與很多自然神論者相比較,他覺得上帝更通情達理、更慈愛。盧梭雖有些缺點,但也有良好品格。在其他人只是在探究自然的時期,他卻熱愛自然。他擁有一種“偉大聖誡”的境界,他認為“愛上帝高於一切,愛你的鄰居好比愛你自己,這是歸納的聖誡”。可他的座右銘與其說是中庸,不如說是革命。拿破崙·波拿馬在晚年的時候聲稱,如果沒有盧梭,就不會有法國革命。</b>

<b>在高呼自由的同時,盧梭還和其他人一起倡導民族主義。在教育方面,盧梭的理論也有不小的影響。</b>

<b>對教育?18世紀提出的很多關乎教育的理論也具有的革命性質。人們批判教會學校,想透過國立學校來實施更加普及的教育。托馬斯·傑斐遜是來自美國的著名人士,他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與歐洲人的理論相似。</b>

<b>對經濟?人們長期接受的有關商業、財富以及國家的重商主義,於18世紀也變成了批判的物件。一批法國的重農學派作家抨擊重商主義,力求把重點從商業和“貿易差額”轉到農業和礦業上。他們不贊成保護關稅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壁壘,而提倡更多的自由。他們覺得,每個人,只要他不干預其他人和自己相似的權利,就有權自主經商和工作。</b>

<b>亞當·斯密?蘇格蘭人亞當·斯密在其名作《國富論》中提倡一種全新的自由經濟,此書出版於1776年美國獨立那年。斯密的書成為產業界的獨立宣言。他覺得每個僱傭者、每個銷售員都應該獲得自由,國家應該“順其自然”。國家應當由一隻“無形的手”的引領來實現共贏。只有如此,一個國家的財富才能真正有所增長。</b>

<b>《國富論》對中層階級有利,結果國富變成了資產階級的財富。底層階級的生活比以前更貧困。與此同時,重商主義也垮掉了。斯密的名著助長了“自然法”和“自然權利”的理論。</b>

<h2><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5FKD.jpg" /></h2> <h2>第30章 法國革命</h2>

<b>1789年爆發的法國革命是一場法國人民抵抗專制體制和貴族政治的起義。因為20多年間一個變化引起另一個變化,所以很難說它是何時結束的;同樣,它究竟是如何結束的也很難下定論,因為革命所期望的自由並未快速實現。貴族政治雖被壓垮,但卻沒有滅亡,此後專制體制還時刻準備在各種偽裝下復辟。但在法國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傳到了歐洲各國。因為很多國家的人民也一樣在承受磨難,只要法國打出旗號,他們就會盡力響應。

</b>

<b>1642年和1688年的英國革命關乎政治和宗教,1776年的美國革命關鍵是政治方面的獨立,而1789年的法國革命則涉及政治、社會、宗教和經濟。</b>

<h3>一、法國革命的導火線</h3>

<b>正像前面所提到的,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各國的典範。在歐洲各地,“舊體制”都意味著廣大人民正遭受貴族的欺壓。為什麼革命先在法國發生,有三個原因:(1)法國的專制君主比別的國家君主更昏庸無能;(2)法國的哲學家比別國的哲學家更具影響力;(3)法國人民所受的英美兩國革命榜樣的影響比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要大。</b>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