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江州起風雲(下)(2 / 3)

劉益守微微點頭說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江州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雨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他很是矯情的吟誦了一首“古詩詞”。

劉益守的很多“名篇”都在建康流傳,但也因為“格律不齊,不知所謂”,所以難登大雅之堂,常被有心人惜之憐之。

受到劉益守的影響,格律不整的“詩”在南梁民間大行其道,這些人自稱是“文壇吳王派”,這種長短句的格式,又被稱為“吳王體”。

其中領頭鼓譟之人便是陽休之。

“好啊,真是好啊,太好了!”

寫詩作詩是胡僧祐生平最愛,可他卻是典型的“人菜癮大”,所作詩句愣是沒有一句能流傳下來,倒是很多變成了笑料。

然而對於品鑑詩詞,他卻只知道好,卻不知道好在何處。

“好!主公這首詩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盡顯好男兒平亂鎮遠的慷慨報國之志。只有主公這樣有情懷有抱負之人,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篇。”

陽休之秉持著“只要我不尷尬,那尷尬的就是別人”的理念,在那裡自顧自的硬吹尬吹,搞得劉益守十分無奈。

抄個納蘭性德的詞裝個逼而已,沒必要這麼捧吧?

他擺了擺手,囑咐了胡僧祐一番後,便意興闌珊的返回湓城。陽休之小心翼翼跟在後面,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說錯話了。

其實陽休之也沒做錯什麼,不過是劉益守心中略有些感慨而已。

權力啊權力,這玩意是多麼的美好。

當你大權在握的時候,挖鼻孔的姿勢都會成為成功的秘訣之一。人世間的庸俗與勢利莫過於此。

所以世人常說: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男人無權,狗都不如!

而劉益守只覺得他們吵鬧。

……

某個權勢熏天的梁國駙馬爺一直都知道,自己從未動手殺人,卻是如羊姜所說的那樣,死在他手裡的人何止一萬。

這次是內戰是為了剪除藩王,所以劉益守對於親自領兵上陣實在是沒什麼太大的興趣。

在他的約束下,朝廷派出的官軍一直屯兵湓城,在江邊渡口建立倉儲,囤積糧草,卻一直沒有南下討伐蕭綸。

主要是還是想用“攻心為上”的策略解決問題。

政治手段為主,軍事手段為輔。

作為掌控了中樞的大佬,劉益守的辦法是兵馬未到,朝廷的政令先行:

派人傳令到江州各郡,將現有的大江州一分為二,鄱陽湖以北的仍然叫江州,幷包括鄱陽縣在內,治所在湓城。

而鄱陽湖以南的豫章、巴山、臨川三郡合併為洪州,治所在豫章城。

分別建立江州都督府與洪州都督府,以統轄本地駐軍。

江州分塊治理勢在必行,因為湓城與豫章本身就是兩種政治地理生態,一個是長江重鎮,一個是管理南面豪酋的治所。

歷史上蕭衍雖然沒辦這事,楊堅後來還是給辦了。劉益守此舉也算是“順應天理人心”。

不過劉益守是不可能放過蕭綸的。

於是“統一戰線”的玩法被他熟練的拿來使用,江州本地豪酋已經有人投靠,並願意聽從其驅使。而孤立無援的蕭綸,沒有一位本地豪酋出來響應他。

其實除了餘孝頃與黃法氍二人以外的本地豪酋不做聲,這些人的想法也很好理解:既然蕭綸打著的旗號是“抗拒推恩令”,那跟他們這些本地的吃瓜黨有什麼關係呢?

朝廷的推恩砍不到他們頭上,蕭綸的反推恩令,也無法讓他們得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顯然坐在一旁看戲才是聰明人的選擇啊!

要是被殃及池魚就不好了!

不得不說,蕭綸領兵或許還有點能力,但政治頭腦卻跟門外漢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還不如!他在奔襲鄱陽縣的時候只考慮了事出突然,卻完全不考慮政治後果。

在餘孝頃和黃法氍回到駐地後,他們便立刻召集鄉民舉起義旗,共同聲討蕭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