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二章 棄剿用撫 暗渡陳倉(2 / 2)

小說:順明老花鏡 作者:特別白

等到兗州軍進剿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流民都是在引導下,進入了屯田田莊種田吃糧,雖說喪失了自由民的身份,但比起瀕臨餓死的時候可要強太多了。

但也是有些人已經是在搶掠上嚐到了甜頭,已經不願意去坐那辛苦的農夫,這樣已經蛻變成盜匪的流民。

這樣的盜夥不敢在淮河北部去和兗州軍和淮北軍對抗,只能是不斷的向南,但這些強盜團伙除了給兗州軍南下的藉口之外,不能給兗州軍造成任何的阻礙。

而且原本躲藏官兵的那些手段全然無用,不管他們怎麼躲避,總是能被兗州軍找到巢穴,並且聚殲擊潰。

客軍的行動往往都要受到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制約,而且地方上的勢力,對待這些外來的兵馬都是頗為的敵視,戰鬥力要減弱許多,不過膠州營卻沒有遇見這樣的問題,鹽商方家是南直隸江北一帶的地頭蛇和首屈一指的大族,處處有他們協助,自然是順利無比。

方家上下也都是喜笑顏開,自從淮北出亂子一來,他們家的鹽貨生意收入已經是增加了兩成,這還是扣掉了所有給山東的那部分。

生意做到方家這樣的規模,想要再向上一步已經是很難,今年這等於是憑空的飛躍,全家上下愈發的覺得當日間和山東總兵主動的示好,這個行動是多麼的正確。

但淮北的這次變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場浩劫,原本那些中小地主活的還算非常滋潤,地方上也有不少依靠鹽業做些小私鹽生意的富戶,在這一次的流民之亂中,幾乎全部是破家破產。

甚至有五家有官方身份的鹽商,也是揚州府鹽商同業公會的商人,都在這次的流民之亂中,因為鹽場的鹽貨運送不出來,賠掉了大部分的銀子,反倒是被方家趁勢收購了許多的份額,動亂過後,他們剩下的也就是個場面而已。

南直隸為了平息流民之亂倉促湊起來的將近一萬兵馬,在和流寇的游擊戰中疲於奔命,在兗州軍過來之後,從軍將和士卒都是鬆了一口氣,也沒有想什麼,只是退回了淮安府城附近的大河衛駐紮。

但十月的時候,這些南直隸的兵馬發現,山東兵馬的駐紮的地方就在距離他們三十里左右的清溝。

看著山東兵馬的態勢,針對的好像不是流民,而是同為官軍的自己。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兗州軍駐紮的地方是方家在清溝的大莊園,給養和糧草,一部分是本地計程車紳供給,還一部分是從運河上運來。

有這麼多的兵馬駐紮在境內,淮安府和毗鄰的揚州府,怎麼也自在不起來,雖然明面上感謝其保境安民,可暗地裡面不斷朝著各方面說,眼下江北兩淮之地已經是太平,再也不需要外地軍隊的救助。

這做法按理說,本地計程車紳大族都是支援,誰想到揚州府的鹽商和淮安府計程車紳們,都是異口同聲的請求山東兵馬常駐,說是若非如此,地方上不得安寧,偏生揚州府和淮安府也有些官員和這些士紳一個鼻孔出氣。

方老太爺和方家在兩淮之地的影響很大,鹽商之中也有幾家和方家是牢固的同盟,他們的外圍又有許多拿過好處的官吏,對這些官吏來說,兩淮之地駐紮著哪裡的兵馬其實沒什麼干礙。

反正都是大明的官兵,有什麼區別,這膠州營兗州軍軍紀森嚴,又能保地方太平,留下來比從前要好,那還何必去幹涉什麼。

民間的呼聲如此高,南京兵部那邊也有人不閒著,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又是發揮了他敢言的優點。

在九月中旬就上奏京師朝廷,奏摺裡面寫到,南直隸兵馬護衛南京和鳳陽中都兩個重地,還要在和湖廣以及河南沿線佈防,兵力已經是有些不足,說是捉襟見肘也不誇張,此時河南大亂,流寇隨時都有可能竄入南直隸,而且這次的兩淮流民之亂,說明兩淮之地也有隱憂。

天下兵馬,主要的戰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集中在湖廣四川一帶剿滅張獻忠、羅汝才部,還有一部分在北直隸和關外,抵擋女真的攻勢。

僅剩的那些兵馬還要駐守各個重地大城,江北之地乃是南京的屏藩,必須要得力的軍將才能駐守保衛,山東總兵李孟素來謹慎小心,兵馬排程有方,山東一地,在其鎮守以來都是平安。

而且山東兵馬進入南直隸之後,南直隸兵馬一籌莫展的流民之亂迅速被平定,地方上計程車紳地主也都希望這支軍隊常駐。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在奏摺中看似處處的為百姓黎民著想,不過接下來卻也有些誅心的言語,說山東總兵李孟鎮守山東一地,經營太久。軍隊和地方上產生勾結,畢竟不是什麼好事。

山東大軍毗鄰北直隸京師,若有異動就是滔天之禍,雖然現在山東總兵李孟忠心耿耿,但是做防範也是必要的。

目前來說,山東兵馬有三分之一在兩淮之地,不如就把這三分之一的兵馬留在兩淮,分散他李孟的力量,這才是完全穩妥的策略。

當然,軍將們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兵馬被劃分到別處,想必這山東總兵李孟心中也會有不少的怨氣,不若給他個鎮守兩淮的銜頭。

兵馬分置兩省,南直隸的江北之地又是富庶地方,久而久之,李孟的兵馬肯定是產生分化,這樣也好控制。

單純看這個奏摺,上面充滿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提防,幾乎是從最壞的角度來揣測一心剿賊平亂的山東總兵李孟,並且想出了種種算計和限制他的手段,對待有功勤謹之臣,卻用這樣的手段,真是讓人心涼。

民間多有武將在前線奮勇廝殺,可文官奸臣卻在背後為了私利和齷齪的考慮,相處種種限制的橋段,這奏摺若是流傳出去,這吳嘉衛恐怕也要帶上奸臣這頂帽子了。

但吳嘉衛的想法是東林黨和浙黨的共識,山東文人在崇禎十年之前,也就偶爾出兩個能發出聲音的人物,成不了氣候。可這些年,兗黨和萊黨也是成形,雖然大部分是民間的文士,可和江南士人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也就是山東的高官大將們在給他們撐腰,而且也不知道這些山東文士如何想,東林黨和浙黨、甚至是閹黨都是講“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可兗黨和萊黨卻整日間講什麼聖君獨裁,文臣輔佐。

涉及到黨爭,那可就要不管民生社稷,豁出一切來鬥了,這可是東林諸公多少年的優良傳統。

南京兵部侍郎吳嘉衛的奏摺可以說正是符合當下的局面,這幾年攻訐山東的奏摺已然不少,可總是牽扯到山東總兵李孟這個統兵大將,朝廷處理有實力的軍將,一貫都是謹慎小心。

那些江南出身的官員提出的奏摺,大多隻是內容空洞的攻擊而沒有什麼具體的手段,而這次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奏摺,卻實實在在的提供了方法。

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的奏摺送抵京城之後,不管是內閣六部,還是司禮監權閹,都認為吳嘉衛所說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雖說朝廷在剿滅賊寇和對關外的女真方向都在大動干戈,但其他各處的安寧也要保證。

山東這些年平安無事,那山東總兵李孟卻一直是打勝仗,下面的兵馬也該分散調動,不能讓他掌控的太久,這也是統馭武將的帝王之道。

雖說朝廷對這些帶兵的大將現在沒什麼辦法,可吳嘉衛所說的留兗州軍在淮的計劃卻極為的合適,順勢而為,並不會讓李孟有太多的反感和憤怒,一個虛銜,讓山東總兵李孟的實力分散,這很划算。

客軍在當地,軍餉糧秣都是當地官府供給,給養在誰手中,軍隊自然會對誰表示親密,即便是親自帶出來的也不行,這兗州軍和淮北軍只要在江北之地呆下去,肯定會和山東越來越疏遠。

當然,朝中諸公不會理解,膠州營的軍隊是依靠什麼來維繫,也不知道李孟是如何控制他手下的將領,他們甚至不知道幾名大將和李孟是同鄉的事實,至於,吳嘉衛的這封奏摺本就是李孟授意,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崇禎十三年十月十二,崇禎皇帝下旨,左都督、鎮守山東總兵官李孟,加授援剿兩淮軍務職司,遊擊陳六、守備張江率魯軍常駐兩淮,護衛一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