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彭城購物

小說:氣吞山河圖片 作者:行者如是

看著一直沒有好臉色的兩個同行女孩兒,道明心疼的悄悄示意她們兩個,自己還留有一些食物呢,這裡僧多粥少,不方便拿出來,待會兒離開這裡的時候再給她們吃。

小翠悄悄靠近道明身邊埋怨道“主人,你也太大方了吧,足足二十多匹戰馬呀,那得換多少銀子啊,夠我們山裡的姐妹吃上好一陣子的,你就這樣白白的送給他們了!”

道明吝惜的嘆了一口氣說道“唉,都是漢家子弟,我們既然遇上了,就不能不管。”

讓道明也沒有想到的是,許多年以後,莊稼地率領的這群人成為了道明馳騁天下的一大助力,這些都是後話。

看到小翠跟道明緊緊的湊到了一起比比劃劃說個不停,趙月娥小姐悄悄拉了小翠一把,示意她主人現在全身上下過於“光鮮”,讓她趕快找一件合體的衣服給主人換上。看著兩個小女人竊笑著不停的偷窺著自己,道明這才感覺到自己除了腰間圍繞著一截衣服外,其他地方一點的遮蓋都沒有,尤其是自己的兩腿之間,涼颼颼空落落的,雖然很是輕鬆舒服,卻是沒有著落,有一種捂不住就要飛了的感覺。

再次踏上征程已經快要天光大亮了,趙月娥小姐向道明建議道“主人,我們這身穿著打扮很容易讓人誤會成了羯族胡人了,尤其還牽帶著這麼多的馬匹。我們現在不要直奔彭城的北門,最好是繞過城牆,從彭城的南門入城,這樣就不容易受到東晉官兵的阻截盤問了,我們買的東西也能夠順利的帶回山裡。”

道明肯道“你的建議很好,我看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就讓小翠躲在城外的長亭看守馬匹,我們兩個人徒步進城,這樣就更加的安全了。不然,東晉的官兵要是見財起意勒索咱們,同為漢家子弟,我也不好痛下殺手啊。”

彭城,那個年代是東晉靠近羯趙最近的一個集鎮,即使是常年在這附近有戰事,形勢稍微好轉一點,跟前兒的老百姓都會聚集到這裡進行交易。

安排好一群馬匹和小翠之後,道明和趙月娥小姐來到了彭城的城門前面。道明仰望過去,說是城牆其實就跟一個土圍子差不多,只不過城門顯得略大一點。城牆上零星的站著一些懶懶散散的軍兵,無精打采的注視著下面進進出出的人群。城門樓洞裡有幾個士兵手持長槍短刀,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老百姓,看哪個不順眼了,就拉到一邊拳打腳踢,然後在把嫌疑人渾身翻了個遍,直到拿到自己滿意的東西后才會放行。

見此情景,道明不住的暗自嘆息,一個國家的軍隊腐敗墮落到這種程度,難怪會丟失大片的國土,屈居在東南一隅。若不是漢家的人口基數龐大,屢屢有揭竿而起的老百姓殊死抗敵,把胡人拒擋住,這個苟延殘喘的東晉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

道明挽著羞澀的趙月娥小姐,趾高氣昂的走向城門,兩個人的衣著雖然不那麼光鮮,但是,他們那攝人心魄的氣場,時刻散著不可抗拒的威壓,把守城門的幾個兵丁恭敬的目送他們兩個走進城去。他們還沒有從剛才的威壓中緩過來一口氣,那個英氣勃勃的少年優雅的轉過身來,從錢袋裡掏出一把碎銀子,投到兵丁的懷中,大度的說道“各位守城辛苦了,拿這點碎銀子買口酒解解渴吧。”

隨即,那位富家公子又補充了一句“待會兒,我要採購一些東西送到城外,是凡提到運送趙家小姐貨物的商販,煩請你們一律放行,我回來的時候還有賞賜。”

呦呵,今天是一個好日子啊,剛剛開門不久就撞上好運了。以往我們這些守城的兵丁哪裡會被那些富家子弟看得起呀,路過這裡不打我們幾巴掌就阿彌陀佛了,象今天遇上這樣講究的貴公子,那真是鳳毛麟角了。於是,眾位守城的兵丁一致衝著道明的背影行著注目禮,希望他能夠妻妾成群,多子多孫,門庭興旺,富貴萬年。

道明這個散財童子做的大方灑脫,隨手就散出一大把銀子,把旁邊的趙月娥小姐心疼得直皺眉,她在心中暗自埋怨著,你隨手就撒出這麼多錢,真是不當家就是不知道柴米貴呀!道明則是不以為然,反正這些金錢都是他搶來的,來的容易,花起來也是大方,最不濟也是花光了再去搶嘛,活人怎麼可能讓尿憋死呢,人生不就是圖一個痛快嗎!

這裡說是集鎮,不過就是在一個狹窄的街道上擺了幾十個大小不一的攤位,顧客稀稀拉拉的沒有幾個人,攤位上的貨物也是少得可憐,哪裡象後世道明的那個時代,集市上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各個攤位上的貨物品種繁多,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道明拉著趙月娥小姐挨個的攤位檢視過去,無非就是些針頭線腦,鍋碗瓢盆,蔬菜乾調,不多的糧食和少量的農具,被服基本上就沒有售賣的,還有插著草標賣孩子的。

道明十分困惑的衝趙月娥小姐問道“即使是在戰亂年月,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棉被和布衣總該有吧,這裡就賣這麼一點東西,老百姓的生活物資實在是太匱乏了吧。”

趙月娥小姐同樣困惑的說道“主人,棉被這東西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能使用的起的,這裡的衣物不都是桑麻所制嗎,你所說的棉布是什麼東西?”

“什麼,你不是在開玩笑吧,連棉布都不知道?”道明的疑問要遠遠大於趙月娥小姐。

其實,這也不怨兩個人迷茫,一是道明的歷史知識和比較匱乏,二是這個時代棉布還沒有在中原地區普及,趙月娥小姐當然不會知道棉布是什麼東西。因為被後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在宋末元初時期才在廣大的中原地區推廣傳授紡織技藝,革新棉紡織工具,推廣棉花種植的。直至明代,種植棉花才得到朝廷的重視和扶持,那時,棉布才逐漸成為明朝人的主要衣料。這都是幾百年以後的事情了,難怪這個時期博覽群書的趙月娥小姐不知道這件事兒。

轉了一圈,讓人解饞的雞鴨魚肉一點也沒有看著,最後在一個老嫗偷偷的指引下,兩個人才在一個巷子裡找到一家肉食店。戰亂年代,沒有實力的人家怎麼敢經營這些生活物資呢,即使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也要隱藏在巷子裡悄悄的經營。

一番討價還價之後,道明把這家肉食店的所有食材全部買下,他先預付一半的定錢,等到商家把貨物送到城外長亭的小翠那裡,驗完貨後再付清餘下的那部分欠款。在店家用秤稱各種肉食的時候,道明對店家不時報出的斤兩很是好奇,他悄悄的問趙月娥小姐道“我現店家使用的那桿秤好像是16兩一斤的,為什麼會這樣,怎麼不是1o兩一斤的呢?”

聞聽道明提出如此奇葩的問題,趙月娥小姐象看一個稀有動物一樣注視著他,心說這個小老道是不是腦袋有毛病啊,不過,既然是主人提問了,她就不得不回答了“主人吶,可能是你久居深山,不瞭解世情。自古以來,度量單位都是16兩一斤吶,你是不明白為什麼定為16兩一斤吧。古人在制定這個度量單位的時候,是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為16財運星。一杆秤上16顆星,如果交易時不給人家滿秤,少一兩就少一分福,少二兩就少二分祿,缺斤短兩就是短的自己的福祿壽。所以,你看到店家稱秤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給的高高的,明白這些道理後,他們才不會缺斤少兩呢。”

道明若有所思的說道“哦,這斤兩的制定還有這麼多的說道啊,古人誠不欺我呀,今天真是長見識了。”

明白至此,道明忽生替“古人”擔憂的情懷。在後世,市場上缺斤少兩的現象特別的普遍,多年以來,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這些商家只顧得眼前的那麼一點蠅頭小利,只考慮眼前,不管明天是怎麼樣,卻不知,他們為此將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這也讓道明明白了多年以來存在自己內心的困惑,那就是那些看起來特別精明特別會算計的商人,儘管他們忙碌了一生,仍然不見得積累下多大的產業。而那些看起來敦厚老實誠實經商,時常被人詬病為傻乎乎,缺心眼的商家,他們的產業卻總是幹得風生水起,蒸蒸日上。

關於這個度量衡制度,是我國從秦朝統一六國後,因過去其他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干擾經濟回展和社會秩序,所以開始頒佈統一度量衡,其中制定斤、兩的是十六進位制。在1959年6月25日新中國國務院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才將一市斤等於16市兩改為十進位制,即1o市兩等於一市斤。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