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博覽會”

我從來就不喜歡參加博覽會,但是巴黎一九三七年的博覽會非同一般。當時的教育部長是保爾·瓦萊裡的崇拜者,他請詩人負責博覽會上關於法國文學的那部分展覽。他們給了他整整一個展覽館,他可以展覽現代文學從起源到最新發展的相關檔案。博覽會中的這部分展覽非常受歡迎,從早到晚都擠滿了人。當然,阿德里安娜出版的作品也是展覽的一部分,但是因為這個展區只展出法文作品,所以,我的出版物就沒能被包括在這部分裡。但是,在出版社的專區內,我還是負責一個為英國雜誌《今日生活與文學》而設的展位,莎士比亞書店是這個雜誌在巴黎的發行人。我是受了布萊荷之邀,才成為博覽會上的一個“展商”的。最新出版的《今日生活與文學》被陳列在顯眼的位置上,還有許多色彩鮮豔的封面樣本和宣傳物,我的展位處在嚴肅的《兩個世界評論》(Revue de Deux Mondes)和孩子們最喜歡的《米老鼠》(Mickey Mouse)之間。

《今日生活與文學》一直致力於在英國推廣法國文學,在過去的期刊中,它曾經發表過紀德、瓦萊裡、米修以及其他作家作品的譯文。為了向博覽會致敬,這一期是“法國文學專號”。

【註釋】

[1] 在1922年《尤利西斯》出版後,莎士比亞書店將此書重印過十一次。因為文壇對此書的興趣和熱情不減,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本書賺了不少錢,喬伊斯的太太和兒子也這麼認為,他們還給喬伊斯施加壓力,讓他去叫畢奇把賬算清楚,到底有多少利潤。但是,在花了多少,賺了多少上,莎士比亞書店確實只有一筆糊塗賬,所以,這也是以後喬伊斯、畢奇關係惡化的原因之一。為此,阿德里安娜一直想把畢奇從喬伊斯身邊拖開,1931年5月19日,她寫了一封很憤怒的信給喬伊斯,因為紀德曾經說過喬伊斯對名和利漠不關心,簡直是聖人,所以,阿徳裡安娜在信中說:“有一點紀德並不知道——就像我們要在諾亞的兒子身上蓋一塊遮羞布一樣——正相反,其實你對金錢和成功都非常在乎!”信的最後,阿德里安娜也道出她們的苦衷:“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困難,但是更困難的還在後面呢,我們現在只能坐三等席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只能騎著棍子出門。”這封信雖然讓喬伊斯很受傷害,但是他沒有和阿德里安娜開戰。但是他與畢奇的關係沒有再恢復過。據瑪麗亞·約拉斯記載,喬伊斯曾這樣說過畢奇:“她把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當作禮物送給了我。”

[2] 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當時仍在與盜版商羅斯打官司,訴訟費用越來越大,而且,喬伊斯已經在一份宣誓證詞中宣告,《尤利西斯》是畢奇的財產,所以,他想以合同來確認此書的所有權屬於誰,並由誰來負責任。合同中說畢奇擁有此書的“世界版權”(畢奇後來諷刺道,這個“世界”原來只是喬伊斯自己的世界)。

[3] 喬伊斯這位老朋友是愛爾蘭作家Padraic Colum,這一段中,原本還有這樣的文字:“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像他這樣會耍陰謀的人。當他耍弄別人的時候,我只覺得那是無傷大雅的小遊戲,當他這樣對待我時,可就一點都不好玩了。”後來被她刪掉。在這期間,Colum也向喬伊斯彙報說畢奇把喬伊斯的照片從牆上取下,喬伊斯也曾向韋弗小姐寫信說畢奇曾對他怒吼過。

[4] 1932年初,喬伊斯透過兒媳的哥哥與蘭登書屋聯絡,同年2月,畢奇放棄了她所擁有的《尤利西斯》的版權,3月14日,喬伊斯和蘭登書屋簽約。

[5] 蘭登書屋在與喬伊斯簽約後,就開始考慮如何對付“禁書”這一關。1933年,蘭登書屋的總裁瑟夫(Bernard Cerf)請喬伊斯的新經紀人保爾·里昂準備一本法國版的《尤利西斯》寄往美國,並在書中夾了許多讚揚此書的評論文章,因為塞夫知道,如果開庭,這些評論都會被視為是證據。同時,蘭登書屋也通知海關這部禁書將要到達,在船靠岸的那天,並派人過去保證此書被海關沒收,因此他們就能抗議此書被沒收,並能藉此機會為《尤利西斯》翻案。經過一些延遲後(法官得有足夠的時間將此書認真讀過才能作出判斷),1933年11月25日,“美利堅合眾國訴《尤利西斯》”(United States v.One Book Called Ulysses)開庭,12月6日,地區法官伍爾斯作出判斷,宣佈此書不算淫穢書籍。吉爾伯特稱這一判決為“開始了一個新紀元”。1934年1月25日,蘭登書屋版的《尤利西斯》出版。

[6] 喬伊斯的女兒患有精神分裂症。

[7] 在畢奇這本回憶錄刪節掉的部分中,她這樣評論喬伊斯:“這以後,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不僅僅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作家,他也是一位相當精明的生意人,手腕非常強硬。”並稱他為“雖然討人喜歡,但也相當殘忍”。同時,在當時給姐姐霍莉的信中,她寫到:“他就像拿破崙一樣,覺得其他人都是為他服務而存在的,他可以把他們的骨頭磨成麵粉,做成他的麵包。”這些都是她所不引以為榮的想法,所以,回憶錄定稿時全被刪去。

[8] 奧德賽版本的《尤利西斯》出版於1932年,兩卷本,許多批評家都認為在至今所有的《尤利西斯》版本中,經過吉爾伯特修訂的這一版是錯誤最少的。

[9] 1921年移民到巴黎的俄國猶太人,律師出身,喬伊斯的兒子和兒媳的朋友,1930年和喬伊斯相識。

[10] 凱瑟林·安妮·波特,美國記者、散文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1966年曾獲普利策文學獎。

[11] 阿蘭·泰特(1899——1979),美國詩人。

[12] 1931年夏和1934年1月到1939年5月,米勒(1891——1980)曾經兩度住在蘇讓別墅18號,這裡成為當時巴黎的文學中心之一。這個別墅也是《北迴歸線》中波勒茲別墅的原型。

[13] 安娜斯·尼恩(1903——1977),法國作家,以情色作品和她的日記著稱,米勒在巴黎期間的情人,不僅支付米勒的生活開銷,還資助了《北迴歸線》1934年的第一版。

[14] 這裡的阿爾夫是米勒的朋友,奧地利作家阿爾夫萊德·培勒(Alfred Perlés),1933年他們曾經同租一套公寓。這封公開信是米勒自己印刷且發行的,出版於1936年。

[15] 托馬斯·伍爾夫(1900——1938)是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時光與河流》出版於1935年。

[16] 麥克斯·伯金斯(1884——1947),美國最著名的文學編輯之一,曾是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和伍爾夫的編輯。伍爾夫一方面感謝伯金斯對他的發現和栽培,一方面又痛恨別人把他的成就歸功於他的編輯。但是1938年,伍爾夫自殺之後,伯金斯繼續管理他的文學遺產。

[17] 路克·杜赫滕(1881——1959),法國醫生、作家。

[18] 路易·吉列(1876——1943),法國藝術史家、文學史家。

[19] 雅克·德拉克萊特(1888——1985),法國作家。

[20] 保爾·莫然(1888——1976),法國外交家、作家。

[21] 讓·保蘭(1884——1968),法國作家、文學批評家、出版家。

[22] 史蒂芬·斯班德(1909——1995),英國詩人、作家、散文家,詩歌中常常反映社會的不公平和階級鬥爭。

[23] 在小冊子發行之前,阿德里安娜曾寫信去問喬伊斯他是否反對畢奇出售他的手稿,回答是不反對。但是,他寫信告訴韋弗小姐他非常不希望《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最早的手稿《英雄史蒂芬》出現在公眾面前,“我很不喜歡《肖像》的第一稿被出售,它大約有1000頁左右,因為它們簡直就是垃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