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沿著河流前進(一)

1654年6月6日,蛟河堡(後世南卡舒埃拉城)嶄新的磚砌城牆外,新上任的地區專員許信正在督促移民們拓寬河道、修建水庫、開挖溝渠。看樣子,他們是準備在來年開春後大幹一場了。

在連續輸送了兩批移民過來後,設立不過一年零四個月的蛟河堡已經擁有了兩千五百名定居者,且也已有了一定量的糧食蔬菜產出——雖然數量遠遠抵不上消耗,但這畢竟是一個可喜的開始。

而除了他們這些移民外,新近成立的6軍第一營也被派遣到了這裡整訓,順便為下一階段沿河西進的開拓行動保駕護航。而說起這個6軍第一營,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高踞全國武裝力量總參謀長一職、且是執委會九大“長老”之一的莫茗莫大帥了。此君在擊敗海軍勢力問鼎軍部總參謀長這個全軍第一人的位置後,便大刀闊斧地改造起了6軍,而第一招便是不顧海軍的反對,將已經擱置了一陣子的6軍“連改營”計劃繼續推行了下去,即在以前6軍第二連改編為第二營的基礎上,將第一、三兩個步兵連也改成了步兵營,並已在軍部系統內取得了共識,更是在執委會上獲得了透過,這顯然令海軍氣得不行。

不過海軍氣歸氣,有道是風水輪流轉,他們已經爽了很多年了,如今也該輪到苦逼已久的6軍了,若是再刻意壓制他們,豈不是要逼得6軍造反不成?於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東岸6軍編制裡從未出現過的第一營和第三營,便應運而生了。

如今駐紮在蛟河堡以西地帶的6軍第一營編制和第二營一模一樣,全營下轄4個步兵連、1個炮兵連、1個騎兵連、1個輜重連、1個工程兵排及少許勤雜警衛人員,共145o人左右——6軍第三營比較苦逼,目前雖然下轄各連的番號都有了,但仍在鎮海縣休整(該縣是第三營的兵源地),很多軍官、士官尚未到位,器械更是無從談起,基本就是個架子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軍費拮据的緣故,相信在東岸經濟規模更上一層樓之前,6軍第三營將很難補充起來。

滿編的6軍第一營進抵蛟河堡一線後,便將於近日展開“以戰代練”的行動,不斷向西清剿殘存的瓜拉尼部落,即願意遷出深山老林的就和平遷出來,然後等待時機運往南非、新華夏或澳洲定居;不願意遷出來的嘛,則做叛逆處理,下場如何不問可知。

其實,在連續不斷地打擊了這麼些年後——特別是疾病在這場清剿行動中“大神威”——整個鴨子湖及以西丘陵地區的瓜拉尼原住民應該已經下降到了一個很少的程度了,甚至從生物學意義上面來說,居住在這個遼闊的丘陵、森林地區的原住民部族,已經處於事實上的滅絕邊緣了。只要東岸人繼續不鬆懈地打擊下去,他們很可能就將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就如同人類歷史上無數個消失的民族一樣。

與6軍第一營一起西進(更準確地說其實是打先鋒)的還有三百名特殊的“民兵”。這些人裡面有部分是逃亡到東岸的奧斯曼加尼沙裡軍團士兵,部分是被販賣而來的波蘭或摩爾達維亞戰俘,另外還有少許招募來的高喬人,他們警醒精幹、技能嫻熟且裝備精良,但組織度無疑是很低的,語言、習俗、信仰完全不同且互不信任,可以說將他們雜糅到一起作戰本身就是個奇蹟。

但這種組織混亂的部隊也許在正規戰場上是沒有戰鬥力的,但在這種蠻荒之地與原始的印第安人打治安戰,卻還是勉強勝任的。尤其是那些奧斯曼加尼沙裡軍團計程車兵,他們從小開始練習怎麼打仗,戰鬥經驗相當豐富,再加上都改宗了伊斯蘭,東岸政府對他們還是相當警惕的,生怕他們鬧出點什麼事端。因此,乾脆就藉著清剿原住民的機會,將流亡到東岸本土的這一千多名官兵打亂建制,然後派往蛟河上游茂密的森林地帶與印第安人作戰,美其名曰“無功不能受賞”,必須立下功勞才能“授田三十畝”。

這樣一來,必然會有相當多的人折損在環境複雜、蛇蟲遍地、疾病流行的森林深處。而等到開拓荒地的階段又必然會折損一批(據統計,東岸共和國在北方亞熱帶森林沼澤區開墾荒地的居民,第一年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8%以上),那麼剩下的奧斯曼人就不足為慮了,分散安置加互相通婚,以及若有若無的宗教壓迫,幾十年後他們連渣滓都剩不下來,已經徹底被本地社會消化吸收了。

“為即將出徵的部隊準備好各類補給品,這事不能馬虎,一定要辦好了。”許信第一回到地方上工作,身處機關久了,對全面而繁瑣的基層政務工作一時還真有些不適應,再加上身邊也缺乏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最開始的這段時間內,他決定還是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屬,將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防守交給他們辦,而自己則在一旁學習順便觀察下屬。

為部隊提供的補給品,除少許蔬菜由本地供應外,大部分還是靠周邊縣鄉幫忙。比如近在咫尺的夷陵縣、定西縣,以及南邊新成立的(1654年1月1日掛牌成立)神武縣——下轄神武鎮、鰲山鄉、乳山鄉、靈山鄉、南哨鄉、凱旋鄉、南山鄉共一鎮六鄉,一萬五千餘人口,基本以農業、畜牧業和伐木業為主。

其實如果攤開地圖仔細看一下的話就會清楚,在如今的東岸共和國,北鴨子湖地區大概是定居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了,平安縣的工業品、定西縣的建築材料、夷陵縣的農產品,以及南邊新成立的神武縣的木材和糧食,都已經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富餘,而這顯然意味著國家開拓總局已經可以就近在上述幾個縣採購糧食、物資及僱傭人員,支援北鴨子湖地區沿著河流持續向西進了。而至於說為什麼要沿著河流向西進?其實原因很好理解。

由於北鴨子湖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南方地區大行其道的鐵路在這邊的修築成本將變得極為高昂——鬆軟潮溼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起伏的丘陵地形、病菌孳生的自然環境以及當地複雜的安全形勢,這些都註定了國家鐵道總局在短時間內基本不太可能將主要精力投向這裡。

而也正因為如此,通航性良好(即便偶有淺灘也可組織人手、船隻進行疏浚)的蛟河便成了東岸人向內6地區拓展的“鐵路”。蛟河在下游段(下游由於匯合了塔誇裡河,故稱鴨子河),基本呈東西走勢,水勢豐沛、滔滔不絕;而在中上游這一段,水量沒那麼豐沛,但也差不多夠通航吃水淺的內河小汽船了,這就為開更上游的土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定西、老君廟、石房店、蛟河等幾個鄉鎮,可不都是沿著河流兩岸一步步推進過來的麼?

這次大軍西進,第一個目的地便是在蛟河堡以西、後世雅庫伊小鎮附近(即雅庫伊河和瓦卡卡伊河交匯處)設立據點,然後進行環境改造和移民屯懇,並最終消化佔據這片地盤。這片土地上最後一個瓜拉尼部落前些時日已經歸順了東岸人,預計西進部隊將遭受不到什麼成體系的抵抗,真正的戰鬥,大概還要由此繼續向西深入數十公里後才有可能遇到吧。

“最近要組織村民去畜牧站學習如何給牲畜人工配種,這事不能馬虎,他們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許信從衣兜裡翻出一張小紙條,這是他記錄的最近需要安排下去的工作,只聽他說道“蛟河堡按說設立的也一年多了,但至今只開墾了些荒地出來(這些荒地其實開墾得也不完全,產量很低),無論是糧食還是蔬菜產出都很小,更別提副食品了。下個星期西北墾殖銀行和農業部的人會過來給大家放牲畜,當然這不是白送的,是低息貸款,因此所有人都要去各村公所學習如何給牲畜進行人工配種。”

“我們現在的副食品,至今仍靠從外界輸入,西湖縣的鹹肉、火腿,平安縣的豬肉(北方火藥廠有一個規模極大的養豬車間,用以製造大糞這種戰略物資),南邊的奶製品、酒類,定西縣的禽蛋等等,甚至還有一些從巴西輸入的農產品……”許信仍舊自顧自地說道,“怎麼可以這樣?!這對於我們這些地區領導幹部來說簡直就是難堪!現狀必須得到改變,三茬輪作制度要堅決推行下去,苜蓿——稻麥——大豆的輪作要堅決推廣下去,這樣的農業產出率才會提高,肉類等副食品的來源才會多起來。我們這種新成立的地區,先不要考慮工業什麼的,先立足基礎,把農業搞起來再說吧。”未完待續。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