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山東大旱(十二)

手機閱讀

1666年5月31日夜,幾艘“阿穆爾河”級內河淺水炮艇悄然駛近了鎮江堡外海,給已在此登6的第七混成營部分官兵送來了大批補給,同時也順便拉走了一批戰利品和俘虜。

戰利品是6軍官兵攻破鎮江堡城後繳獲的部分糧食、牲畜、木材、金銀什麼的物資,而所謂的戰俘就很複雜了,其中既有清軍俘虜,也有一些被東岸官兵“強行認定”為戰俘的朝鮮棒子——準確地說,包括一個小規模的朝鮮官方使節團及大批朝鮮商人——如今就等著再藉此向朝鮮人好好敲詐一筆了。

話說自從邵樹德時期動侵朝戰爭並在報恩郡之戰擊潰朝鮮大軍後,朝鮮王國與清國之間的關係便急冷卻了下來,因為他們現曾經強大到令他們絕望的滿蒙八旗居然也無法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於是在現實的威脅下,這些棒子便可恥地投向了東岸一邊。

不過,棒子終究是棒子,明末以來風雲變幻的局勢讓他們學會了許多東西。光海君時代的“兩端政策”此時又被朝鮮君臣提上了朝堂討論,並很快付諸實施,即他們在遵從東岸人開埠、通商等條件的同時,也與清國繼續維持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絡。而在這些聯絡中,貿易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了,朝鮮的糧食、鐵料、藥材和海產品,清國的牲畜、毛皮、紙張、布帛、鹽及茶葉,都是這裡最常見的流通商品。

鎮江堡便是這類貿易來往中的重要一環。這個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邊防堡寨,因其極端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了朝鮮商人、使節前往清國的主要途徑,因此這次被東岸人突襲打上門來,許多商人便被堵在了城裡,一下子成了俘虜,也是夠倒黴的。

鎮江堡作為屏護驛道的節點、九連城的外圍,自然不是沒有守兵的,而且即便這些年來不斷抽兵北上支援沙爾虎達(以抵禦東岸人的壓力),鎮江堡內仍留有四五百名八旗官兵戍守,如果再算上週圍一些堡寨內的守兵的話,整個鎮江堡—寬甸—九連城一帶共計有一千好幾百滿蒙漢八旗官兵,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只可惜他們遇上的是東岸人,而且是大名鼎鼎的身穿藍衣的第七混成營145o名官兵。這支以下伊河縣為兵員募集地、經受了全套嚴格訓練的正規部隊,下轄四個步兵連(全部裝備米尼槍)、一個騎兵連、一個炮兵連、一個輜重連、一個工程兵排和若干偵查、參謀、勤雜人員,

擁有多兵種合成作戰能力,火力兇猛、進退有序、武器先進、士氣高昂,幾乎一登6就在海軍艦炮的配合下,擊退了前來攻擊的三百騎清軍馬隊,並利用敵人不熟悉米尼槍特點的優勢,遠距離擊殺牛錄章京一員,極大震撼了清軍。

登6場附近一戰獲勝後,全數登6完畢的6軍第七混成營全部,在代理營長儒尼奧爾少校的指揮下,快向鎮江堡挺進。彼時鎮江堡內只有不足四百守兵,且驚慌失措、士氣不振,加之其城牆自明末以降便年久失修,故被第七混成營用大炮轟開,然後殺入城中奪佔了這座臨江的港口城市,

此戰東岸人只付出了微不足道的34人傷亡,便取得了斃傷俘敵軍近兩百人的戰績,堪稱大捷,而其中揮最大作用的應該就是列裝的米尼槍了(亦稱1652-甲型線膛槍)。這種6軍的“新玩具”射擊精準、射程也大大出乎清軍預料,四個連近千名步槍手形成的密集火力打得敵人壓根抬不起頭來,故最後只能翻身上馬逃竄,整個戰鬥過程不要太輕鬆。

而在見到東岸人如此輕易地便克復鎮江堡這座關鍵城市後,無論是當地的居民還是前來互市的滿、蒙、朝商人,都嚇得如同鵪鶉般瑟瑟抖,生怕素來兇名昭著的黃衣賊——好吧,這次是藍衣賊——將他們一股腦兒宰了。尤其是那些朝鮮商人和使節,就別提多尷尬和害怕了,因為東岸人可是不止一次警告他們不要和清國再也任何往來的,結果他們不但派商人互市了,而且還派使節前往北京(結果還讓人當場逮著了,這事鬧得……),這要是讓東岸人借題揮起來,朝鮮君臣怕是要吃不了兜著走,因此一個個都垂頭喪氣的。

事實上朝鮮人猜得不錯,這次名義上主管遠東三大藩鎮軍事的梁向儉確實是要借題揮,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給山東災荒給鬧的。這不,因為災民數量奇多,黑水、寧波等地已無法有效安置,因此下面有人給梁某人獻計,言道後面若再有災民湧來的話,那麼幹脆就去鎮江堡一帶屯墾算了,那裡有熟地、有人煙、有港口,且背靠朝鮮王國,借(勒)用(索)物資方便,開荒的難度大大降低,應該能安置個數萬人。

說實話,梁向儉對這個建議很是動心,因為他現在吃不準後面還會有多少災民湧來,手頭的存糧目前已經沒剩多少了,而今年又沒有足夠的資金向荷蘭人大規模採購糧食,因此自力更生開荒已經成了必須。而開荒很顯然也是要有所選擇的,比如最好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前期有物資支撐的話就更好了,這選來選去,其實也就寧波、黑水等地當初遺留下來的集體農場是最合適的了。只是如今這些地方也都填得差不多了,那麼向外尋找新的拓荒地也就成了必然,鎮江堡、九連城、寬甸一線就是他們最近選定下來的目標。

這裡鄰近出海口,交通方便,有一定的農業基礎,還可以就近從朝鮮調運物資,還有城池可以戍守,土地也很肥沃,簡直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地方,因此這便有了精銳的第七混成營一千多官兵在鎮江堡大舉登6的事情。

戰鬥的結果自然不用多說,能打的滿蒙八旗都已去了關內,關外留下的要麼是老弱,要麼是戰鬥力較弱的,而且就這些留守人員,其中相對不錯的這幾年也被大批抽調去了北邊寧古塔一帶,幫助沙爾虎達抵抗俄羅斯人和東岸人的蠶食,因此鎮江堡一帶的防衛力量如何空虛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們此刻碰上的又換裝了新式米尼步槍、訓練有素的第七混成營,人數上也居於劣勢,這被一股而下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七混成營於5月下旬控制鎮江堡後,除一開始派遣部分人馬(主要是騎兵)出外搜尋、驅趕殘餘清軍外,後面便一直駐守在城內,等待後續物資補給及人員的到來。同時,也按照梁某人拍板定下的計劃,將一封措辭嚴厲的外交信件交給了兩名被俘的朝鮮使節團官員,要其帶回漢陽城,交由李朝君臣觀看,問問他們到底為何私下裡與清廷勾連?到底是何居心?又該當何罪!總之意思就是藉此向棒子們再度勒索一批錢糧牲畜,好支援後續運來的大批山東災民在此開荒。

據梁向儉等人保守估計,如果能夠有效控制鎮江堡一帶,並擊潰九連城、寬甸的殘餘清軍的話,那麼在這個地方安置個三五萬山東災民墾荒種植土豆,問題應該不大,前提是朝鮮人物資供應得力。不過這個計劃也不是沒有風險的,蓋因數萬災民一旦運來,那麼短時間內可就走不了了,若是清軍調集大軍來犯,東岸人的麻煩可相當不小,要知道,這次派兵突襲拿下鎮江堡,已經算是東岸人實質上違反了停火協議了,清軍會有什麼反應,實在是很難說,雖然他們似乎也不怎麼重視這個地方。

不過,東岸人既然敢來到鴨綠江口,那麼自然也是做好了完全準備的。清軍要打那便打唄,我們背靠城池,有火槍、有大炮,交通運輸廉價、便捷,你清軍怎麼比?別的不說,光是橫穿整個遼東地面運輸物資的成本都嚇死人了,要不明朝時這些軍事堡寨的物資運輸也不會是從登州用船運了,實在是6路不好走啊。因此,即便清軍來犯,其兵力也不會太多,那麼這對東岸人來說便沒有什麼大問題了,以6軍第七混成營為核心,輔以少數雜牌軍夫及朝鮮僕從軍,依託城市防禦,怎麼著也能把清軍打敗或耗走了,簡單得很。

“現在地裡的麥子要妥善保護,別讓人趁機破壞了。現在能找著一塊不鬧旱災、不鬧蝗災的地方不容易,能收穫點糧食更是不容易,一定要看緊了。城裡的人員要鑑別,鎮江堡足足有兩三千居民,基本都是韃子吧?就算其中過一半原先是漢人,那也是入了漢八旗了,跟韃子是一條心,跟我們是走不到一塊的,要小心他們使壞。”從南方開拓隊借調而來的呂方朝十多名圍攏在他身邊的幹部說道。

因為傳聞呂方這個娶了楊家女兒的傢伙要調到黑水開拓隊轄區當“大官”,因此這些要麼畢業自煙臺抗清軍政學院,要麼來自退伍軍官的基層官員們都很買賬,一個個的姿態還是擺得很足的,畢竟以後很可能就是頂頭上司了嘛。

呂方此時交代的官員都是上頭準備好來接收鎮江堡地方政務的官員,反正這裡與東北大部分地區一樣,人煙相對稀少,城裡城外只有兩三千居民,比打過來的東岸軍隊、官員們多不了多少人,因此十多名官員已經足以將城裡的民政事務管起來了,前提是那些清國小吏們配合,當然一貫是牆頭草的他們也不敢不配合。

“我們現在人手有限,就更要集中力量搞好一處,也就是說集中搞好鎮江堡左近的農業,確保墾荒大業不受影響吧,九連城、寬甸那邊就不用想了,頂多派人去逐退當地的清軍(與其說是清軍,不如說是旗民),在那邊開荒種地,可能暫時還不會去,因為不好照應。”呂方又說道“新開闢的土地原則上以種植土豆為主,這種作物生長週期短,產量高,不挑地,現在已經是五月底了,種小麥已經有些不合時宜了,況且產量確實也有些低了。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們就徵城裡的居民到郊外去平整荒地,放心,6軍會派人配合你們的,諒那些居民們也不敢不從。”

其實,呂方所說的事情確實也正是東岸人之前所擔心的,即目前在鴨綠江口登6的僅有一個第七混成營,以這區區一千四百多人,橫掃附近的清軍(其實壓根沒什麼正兒八經的清軍)是不難,但想要控制多大地盤卻純粹是扯淡了。因此,第七混成營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確保鎮江堡附近墾荒地的安全,以免被清軍突襲而至毀了開荒成果,那樣一來遷移而至的數萬山東災民可就要抓瞎了。所以你便看到了,u看書.)這會東岸這邊軍政兩方面的官員都非常之保守,一致同意窩在鎮江堡附近裝烏龜,然後向朝鮮人索要開荒所需的糧食牲畜物資,順便要求他們出兵協助守禦這一片。

當然了,或許他們有些杞人憂天,蓋因此時東北大地上清軍人口、兵力都很稀少,鎮江堡一帶其實已經算多的了。梁向儉一開始甚至懷疑,整個東北刨除掉寧古塔的清軍的話,還能不能湊出兩萬八旗武裝!結論是估計也就一萬多,去掉駐守遼陽、瀋陽、廣寧等重要城市的人馬,能抽調出來進攻東岸人的部隊至多不過八千;如果再考慮到後勤運輸的因素,那麼八千這個數字還得再打個折扣,可能只有五千,那麼這就有點尷尬了!

不過不管清軍方面如何,東岸人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這次搶佔鎮江堡一帶屯墾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分流安置不下的災民,當然後續沿著鴨綠江水系向上遊挺進,一邊築堡屯墾,一邊切斷朝鮮與清國的聯絡,也都是應有之意。而一旦東岸人在清、朝兩國邊境一帶成了氣候,那麼這內外東北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形勢,也就將生巨大的變化了。

對此,無論是梁向儉還是廖逍遙,其實心裡都有些沒底,因為他們不確定,不確定執委會諸公對他們挺進鴨綠江口的軍事行動有什麼看法,因為這可是有“違規操作”的嫌疑的!不過就目前而言,做了也就做了,畢竟這裡是一個分流山東災民的不錯所在,不是麼?至於可能遭到本土處分的事情,以後再說吧!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