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戰略機遇期(二)

1652年8月7日,大興港。

這座烏江航運的終點港(因該段烏江上游河流落差較大、有瀑布,故航道至此斷絕)經過好幾年時間的建設,如今終於也有模有樣了起來。特別是由國家鐵道總局投資興建的大興火車站(西北鐵路的終點站),外觀飛簷畫壁、氣勢不凡,大批從遠東明國和義大利地區擄來(或僱傭來)的石匠、雕塑家、畫家、建築設計家們在這裡共同工作,並窮盡他們的心血建立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石質建築——火車站。

這座火車站的漂亮外觀,在東岸千篇一律的磚瓦房屋內當真是亮瞎了一群人的狗眼,以至於烏江地區行署專員湯圓曾經自誇地宣稱“這是暨都的人民大劇院、青島縣的博覽會館之後,全國第三大‘奇蹟’建築。”

湯圓的話雖然略有些誇張——因為火車站外的浮雕組群尚在繼續雕刻之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座融合了東西建築文化精髓的火車站,無論從實用性還是美學觀賞性(壁畫、浮雕、雕塑)方面來講,都是東岸屈一指的建築,這一點毫無疑問。

該建築除使用了大量的石料外,還應用了許多鑄鐵、熟鐵和水泥材料,使得整個建築的堅固程度再上一個新臺階。隨著東岸建築材料公司(經多次增資擴股後,目前工商部佔股約6o%、東岸公司佔股2o%、交通部佔股1o%,另1o%股份由自然科學研究院託管,每年所得分紅用於支援該院在建築行業的研)在大興港設立了一家分公司,大興港附近就興建起了一座石灰窯、一座磚瓦輪窯、一間石材加工廠和一座新式水泥窯。

如今的東岸建築材料公司的佈局在國內堪稱廣闊,除了由供銷社升級而成的東岸百貨、各銀行網點比它密集外,其他行業恐怕都不如建築材料公司——當然這其實也是由東岸國情的特殊性造成的。

在如今的東岸,由於各定居點相隔較遠,交通不便,因此其間建築材料的運輸頗為麻煩,會擠佔大量的運力。君不見如今西北鐵路七成以上的運力都被水泥、石灰、磚瓦、條石、鐵構件、木材等建築材料(還不包括建築機械)給佔據了麼,這些物資的運輸量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很多諸如煤炭、穀物、大豆、醃鯨肉之類的大宗商品都只能排在後面等車皮,鐵路運輸力量的緊張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而為了緩解鐵路運力被建築物資大量擠佔的現狀,東岸建築材料公司這些年一直在進行著瘋狂的擴張,即不斷從老廠抽調人員去籌建新廠,籌建起一家新廠再抽調人員繼續籌建下一家,如此滾動式展。而聯合工業信貸銀行也對建築材料公司進行了重點扶持,貸款數額龐大、利率也較優惠,再加上該公司自行在青島金融市場上行公司債,這才堪堪保持住了公司這些年來的高擴張態勢。

公司展到1652年的今天,其規模已經極為驚人了,不說在每個定居點都有分公司,至少在6o%的定居點有磚窯(不管是大型的磚瓦輪窯還是相對落後的小磚窯)、在4o%的定居點有石灰窯(一般都是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方,而在整個烏拉圭境內,石灰石、大理石資源都極為豐富)、在3o%的定居點有水泥窯,覆蓋面已經相當龐大。

而且,據說該公司還在繼續籌集資金和人員,準備進行進一步的擴張。只不過由於他們這個行業吸收了太多的契約奴和勞務工,使得諸如平安煤礦、長山鐵礦、鐵嶺礦務局、西大荒拓荒農場、交通部下轄建設局等單位都已經極為不滿了,因此下一步何去何從還很難說。但不管怎樣,就目前來說,受益於瘋狂基建行動的建築材料公司已經是東岸國內一家巨無霸托拉斯企業了。

在此番大興港新建的一座水泥窯中,建築材料公司大興分公司採用了自然科學研究院經多年研而得的新技術,即他們在生產水泥的時候採用了新工藝14oo-15oo攝氏度下煅燒水泥,使其中的混合材料燒結,然後將這些燒結而成的熟料研磨成細粉末,這便是新水泥了。

另外,東岸技術人員們在多年的不斷試驗、琢磨中,也明瞭一種新的窯體設計——他們將水泥混合料漿在水平腔室中乾燥,而乾燥它們的氣體就是原本要釋放到大氣中的窯頂廢氣,這種含有高熱的廢氣被管道引導至此室,然後再去煙囪,排入大氣之中。這樣一來,經磨碎機進入此室的爐料就被前一批爐料煅燒時所產生的餘熱給乾燥了,大大節省了燃料消耗,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種生產方式還是自然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們從磚瓦輪窯的設計原理上得到的靈感,他們從164o年就開始不斷申請經費做試驗、排除各種技術難點,其中單單是為了找到耐高溫的內襯就花了好長時間。幸而,他們最終於前年解決了大部分技術難點,並獲得建築材料公司的驗收,正式進入了推廣階段——建築材料公司給這種新技術起了個形象的名字隧道式水泥窯,此水泥窯的專利技術由投資方建築材料公司和研究方自然科學研究院共享。

建築材料公司曾經對用這種新技術生產出來的水泥進行了測試,經篩網(測試水泥粉末研磨程度)和強度兩道測試,現此種新式水泥全面越了東岸以前生產的老式水泥。尤其是他們做了一定的水泥拉力測試,新式水泥放置七天的樣本強度為162千克,過了15o千克的最低驗收標準,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

這種新式水泥的橫空出世,對於如今正在四處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東岸共和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因為這意味著很多設施的牢固程度大大增強了,同時成本卻穩中有降,這如何能不讓人欣喜呢?

第一批享受到新式水泥成果的正是大興港周邊的幾個新建定居點——同時也是本年度最後一批新定居點,居民幾乎全部都來自山東、江北兩地——分別是位於後世查皮奎小村附近的益都鄉、位於勞雷萊斯小村附近的富安鄉、位於孔斯蒂圖西翁小鎮附近的掘港鄉。

這三個新建定居點每地人口不過一兩千人,目前才剛剛完成前期的土地整理工作,地上的灌木、雜草也才剛剛燒過一遍。不過毫無疑問的是,這些看似肥沃的土地下面仍然埋藏著大量的樹根和草籽,等到開春以後,它們就會與定居者們種下的麥種展開激烈競爭,這勢必會使得這些第一年的“生地”的產量低得一個可憐的地步——或許每畝只有幾十斤,其中還有大量的癟谷。

不過總的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在負責拓荒的國家開拓總局的協調下,烏江地區糧食富餘的靖江縣、永安縣乃至大興港,都可以源源不斷地就近提供大量穀物供開拓者們食用——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到更南邊的商城港一帶調運,總之方便得很。

本地居民們在開墾之餘,他們更多的精力主要還是放在農田水利、水庫、城鎮建築、供水設施和排汙管道的建設。尤其是其中的集中供水和城市排汙設施,更是衛生部要來驗收的重點專案,容不得半點馬虎——在這方面東岸人是有過血的教訓的,因為城市排汙系統落後,很多居民的衛生習慣也不好,這使得疾病的病機率大大提高,而在缺醫少藥的東岸,一場惡性流行病的後果往往就是數百上千人的死亡,這是誰也無法承受的後果。

君不見英國佬的北美殖民地就經常飽受疾病的困擾麼,一個定居點攏共才數百人,結果因為居民的衛生意識差、衛生設施落後(人畜便溺離居住區、水源過近,且也沒有專人來處理這些可能飽含病菌的排洩物),往往一場疫病襲來就能讓整個殖民定居點陷入滅頂之災——這在早期的北美殖民史上簡直是司空見慣之事,因此,在東岸,沒人敢不重視定居點的衛生設施的建設。

而包括大興港在內的這四個定居點的城市排汙及供水系統,據專業人士測算共需水泥約六千噸,紅磚就更不得了了,可能需要上千萬塊,幾乎就是建築材料公司大興分公司磚窯廠全年四分之一的產量了,消耗可夠驚人的。

不過消耗再大也要建,東岸人在這裡修磚窯廠、石灰廠和水泥廠不就是為了這事麼?好吧,或許還有部分建築材料是為了修鐵路用的——目前西北鐵路四期工程大興港至富安鄉段46公里的鐵路已經修通,工程建設人員們正在繼續從富安鄉往東修建鐵路——但這並不能算是主要用途,真正用量最大的還是幾個定居點的城市建設以及大興港碼頭這個吞噬建築材料的大窟窿。

建築材料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各類建築物資,而定居者們則抓緊有利的戰略機遇期,不斷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這樣的國家,才是一個具備冷靜、清醒頭腦的國家!未完待續。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