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狩獵之國(六)

“人氣漸漸有些興旺起來了。”走在河西鄉的郊外,王大壯看著路兩側已經呈現一片金黃之色的麥田,以及田地後面那一大排土坯房,笑著說道。

已經是十二月份了(1687年),是東岸越冬小麥的收穫季節。越是鄰近收穫,農人們就越是緊張,他們要注意天時,希望不要在收穫那幾天遇到惡劣天氣;他們也要注意是否有野蠻的印第安人過來偷盜他們的食物,那樣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跑到村委會,要求民兵主任開啟武器庫,迎擊那些野蠻人;他們更會注意那些穿著漂亮的服裝、頭戴船型帽的西班牙殖民官員,那些人總是騎著高頭大馬過來,對他們指手畫腳,然後在村長打十幾枚銀幣後便會退走,彷彿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其實,因為交通運輸方面的極大便利性,位於巴拉圭河右岸的河西鄉等地區其實是不缺糧的,可以就近從已經成為東岸最重要產糧區之一的河間調運。但問題是越境墾殖的這些農民,你不讓他們種地幹什麼呢?開工廠嗎?放牧嗎?那都不現實!最穩定同時也最能吸納人口的方式,其實還是在當地開荒種糧,開闢一塊穩定一塊,一直到將這兒全部佔下為止,這才是最穩妥的方式,同時也是東岸人應用了幾十年且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方式。

與東岸核心地區差不多,在巴拉圭河右岸查科平原上墾荒的東岸人也是執行的三茬輪作制度,以冬小麥、水稻、苜蓿、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兼且飼養一些家禽、白豬、馬匹之類的牲口,補貼家用。

按照農業部的初步規劃,查科平原相對溼潤的東半部分,在未來是要被當成重要的糧食產地來經營的,就如同河間及潘帕平原一樣。至於那些老農業區,因為經濟和社會快展的緣故,糧食產量日漸降低,種植糧食的人也越來越少。尤其是在靠近城市的地方,農民基本上都轉行種起了蔬菜、瓜果及園藝苗圃業,就是沒人種糧食,這導致東部達沿海地區的糧食產量日漸不足,不得不靠從內部地區調運維持消耗。

甚至於,最近幾年農業部裡都有人提議討論,是不是允許部分達縣份的農民以貨幣的形式繳納田稅。目前田稅是全國統一徵收的,以糧食的方式,稅率定為1o%,即每個有地農民都要繳納此項稅收,由各鄉、村兩級分別督查徵收。也就是說,即便是那些達地區已經不再種植糧食的農民,他們每年也要繳納田稅,即所謂的“交公糧”。因此,這些地方的農民每年不得不想辦法從市場上外購到足夠繳稅的糧食,如此才能過關。

基於這種考慮,農業部已經在醞釀允許部分地區在繳納田稅時亦可以貨幣進行繳納,以減少採購、調運途中無謂的消耗,減輕整個社會的成本。反正東岸國內及鄰近的西班牙境內有的是大片的上好土地,每年安排去拓荒就是了,開墾出來的荒地總能填補掉其缺口的。更何況,因為肉、魚製品的大量食用,東岸共和國的百姓對穀物的消耗本就不是十分巨大,因此每年糧食都有不少剩餘,不得不想辦法出口,根本不用擔心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

從上述這幾方面來看,現在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其主要的糧食產區多集中在所謂的“欠達地區”,即東部沿海地帶的內6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河間、鹽布鐵路以東的潘帕平原,另外就是國內新開墾的地區及一些越境墾殖的地方了。他們的經濟實力薄弱,人口也不夠多,技術、資本什麼的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只能靠農業來慢慢積累資本,然後再圖其他方面的展。

“注意天氣,注意租來的那些農業機械的保養,別等到用的時候突然現開不動了,那樣我可要飆的。”剛剛官升一級沒幾個月的王大壯一邊盡情呼吸著鄉野間的清新空氣,一邊叮囑幾位下屬,只聽他又說道“咱們這裡出產的糧食除了自用外,還要想辦法出口到其他地方,以換回展所需的各類物資。現在咱們國家已經有65o多萬人了,經濟展這麼快,有些地方的農田竟然出現了撂荒現象,這真是不可理喻。難道我們國家生產的糧食已經足夠多了嗎?我不管經濟達的地區如何如何,反正咱們這兒是一窮二白,老百姓還指望靠出售餘量去東部地區換些生活用品、建築材料和勞動工具呢。”

“不過這國家的政策也需要微調一下了吧?執行了這麼多年的糧食收購保護價,隨著軍費開支的劇增,終於也被取消了,直接影響就是流入農業的資金極具減少,穩定了二十年的二十多元的糧食均價也跌破了整數關口,到了19.9元的歷史地位,真是讓人洩氣啊。”王大壯繼續吐槽道“現在我們國家開疆拓土主要靠的就是墾荒種地,如今穀物市場價格不振,長此以往怕是要打擊人們實邊墾荒的積極性啊,總不能所有實邊的人都去砍樹、挖礦吧?哪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喲!當擁有三十畝地不再是一種榮耀,而漸漸變成某種負擔時,我想原本執行得很好的墾荒政策也會執行不下去吧?這國家開拓總局的人都是幹什麼吃的,在這種情況下竟然還不激烈上書,要求農業部和財政部重啟糧食最低收購價,唉!”

話說截止1687年8月份,華夏東岸共和國全國的總人口數量據估測已經達到了655萬人出頭的樣子。其中,明人比例約佔28%,出身在本土的二代、三代國民約佔59.2%、白人男子約佔6.8%、白人女子約佔6.1%。此外還有總數約2o.8萬人的非國民勞務工群體,其中黑人、白人各佔9.4%,其餘均是各族印第安人,總體而言這個群體的人數是在逐年下降的,體現了東岸人從海外掠奪人口日益艱難。

總共六七百萬的人口,每年消耗的糧食確實很多,更別說東岸人整體而言比較喜歡喝酒,每年耗費大量穀物去釀酒,因此農業安全保障還是十分必要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東岸的氣候條件是真心不錯,土壤在經過很多年的開墾之後也變得非常適宜種植,再加上一些簡單的肥料的推廣使用及良種的培育,因此糧食產量一直很高,導致價格下行的壓力非常大。而偏偏東岸政府之前為了維持所謂的移民實邊政策,一直以保護價收購糧食穀物(一百萬噸的額度),使得大量財政資金被迫補貼到這上面了,每年幾乎要貼二三百萬元的資金在這上面,幾乎成了財政的大窟窿。

即便收購回來的糧食政府又進行深加工投放市場,或者想辦法出口到巴西、加勒比海,或者想辦法出口到其他地方,挽回了相當多的損失,但每年補貼在農業上面的資金仍然有一百多萬元之巨。這些錢或許在以往不算什麼,可自從幾年前政府大力投資海軍,導致軍費暴漲之後,這就有那麼點吃力的感覺了,因此該政策最終在爭論一番後被取消,糧食價格也在去年跌到了19.9元/噸的價格,且這還是在去年部分地區糧食有些小歉收的情況下的資料,不然只怕還要更便宜哦。

王大壯現在是河西地區的政府官員了(雖然這裡法律上還是西班牙王國的領土),因此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他擔心一旦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到邊疆去種田也將變得無利可圖,那麼試問還會有人這麼積極地湧到這裡來嗎?他們難道不會去當水手、去巴西高原探險、去南錐尋找野牛、去智利尋找銀礦嗎?那樣收益可能要高很多,雖然風險也會高不少。

他自問如果是自己主政的話,恨不得將東部沿海達地區的糧食種植業全部摧毀了,轉而換上經濟作物或者乾脆就把這些人趕入工廠,去創造更多的財富。什麼?市場有限,生產出來也消化不了這麼多商品?奶奶的,東岸就是人太少了,地太多了,資源太豐富了,土壤太肥沃了,搞成這副模樣。要是讓人口稠密的印度或中國人看到的話,不知道又會作何感想!尤其是此時的中國大6的農民,在看到東岸這邊一人三十畝的模式快經營不下去之後(不是缺糧,而是生產出來的糧食過多),不知道又會作何感想。

“王鄉長,現在願意購買過十畝土地的人真的不算很多。他們寧願把時間放在打零工或做手工業之上,那樣收入似乎會高不少。或者即便有人買了二十畝、三十畝地,也會在收穫一季主糧之後嘗試著種些菸草、啤酒花、向日葵、花生、芝麻之類的經濟作物,那樣同樣比單純種植穀物掙錢。要我說,國家放棄對主糧的保護收購價也沒啥,本來六百多萬人就不需要那麼多糧食,咱們國家的農民數量實在太多了,這本來就不對。而且,其實我想說的是,以往每年保護收購的不過一百萬噸的額度,這對糧價的支撐作用其實沒我們想象中那麼大。”一位隨行官員說道“農民的收入落後工人已經是一個廣泛皆知的事實上,並且持續了很多年。農民也早就不是一個光榮的中產階級,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中等偏下收入群體,移民實邊現在在農村子弟們心中的號召力也越來越低。很多人甚至更願意出海尋找更多的機會,這令南海集團幾乎笑歪了嘴,他們終於不用再為缺乏足夠的水手而煩惱了,本國的航海事業倒是意外地因此而得以更加興旺達。”

這話說得眾人都有些唏噓,農民這個階層的膨脹看來是到底了,可今後這移民實邊的政策還怎麼執行下去呢?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