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禹河故道(2 / 2)

用今天的地名來描述就是自積石山導河,曲折流至山、陝交界的龍門,南到華山的北面,再向東經過洛河轉彎處,達到浚縣附近的大伾山,向北流入大6澤,又向北分若干條支流,然後注入渤海。

亓芷這時候指著另一旁,好奇的問道。

“那這個不算麼?”

我們看去,原來那是另一段記載。

傳聞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山海經·海內西經》曾有記載“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原來亓芷指的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

如果按照時間來推算,大禹治水無疑是對黃河改道最初的記載,可是到底有多少真實性,我們卻無從分辨。

沈浪沒心沒肺的笑了,看著我語出驚人。

“川哥都可能是鬼谷子轉世了,那大禹治水又有什麼值得懷疑的?”

話糙理不糙,既然關山的傳承就是由女媧補天開始,想必同時期的大禹治水也一定有真實的依據。

想到這,我們繼續向下看去。

先秦時期,因無提防束縛,古黃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間自由的遷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為九河”。

《山海經·山經》和《尚書·禹貢》可謂最早記載黃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獻,其記載的河道分別稱《山經》河和《禹貢》河。

兩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貢》河折向東,經今滄州市青縣後入海。而《山經》河應為“北播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駭河,在今天津市區南入海。

而大禹治理黃河走的是北線,這條線路也被稱作“禹貢黃河”或“禹河故道”。

這條線路在其後的歲月裡被無數河官奉為經典,並認為黃河復歸此路為害最小。

禹河故道,便是黃河在古代中國版圖上的第一次定位。

春亭似乎是終於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訊息,他毫不猶豫,用手指著這禹河故道的記載,語氣中充滿了肯定。

“我們要找的地方,就在這禹河故道之上。”

我大為好奇,剛剛我才以一種特殊的身份,親身經歷過南北朝那場曠日持久的北伐之戰,同時親眼瞭解了關山與弱水在那個年代暗中的糾纏,可就連我都不清楚這雕像藏於何處,春亭又是如何得知?

薛楠沒忍住好奇,在我之前搶先開口詢問。

“春亭,為什麼你如此確信這禹河故道就是我們要找的地方?”

春亭聞聽,神態恭敬,但這份恭敬卻並不是對在座的任何一人。

只見他拂袖起身,面朝西北深施一禮,然後開口,所說之言震驚四座。

“因為這山海經本就是魁所寫!”

……

ps十二月一號上架,卑微求訂。

喜歡關山紀年請大家收藏關山紀年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