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5)

小說:榮寶齋簡介資料 作者:都梁

1860年9月發生在北京通州八里橋那場戰事,對於張仰山和他的後代子孫來說,有著極不尋常的意義。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大清國的軍隊被英法聯軍打得一敗塗地,可張仰山卻因禍得福,幾乎是稀裡糊塗地獲得了兩件國寶級文物,並由此給張家帶來道不盡的離合悲歡,也改變了張家後代的命運。

事情得從直隸綠營提標鄭元培將軍,晚清著名書法篆刻大家、大師級人物趙之謙和京城琉璃廠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店松竹齋的掌櫃張仰山這三個男人說起。

鄭元培那年三十九歲,長得鼻直口闊,雖是中等個頭但很彪悍,更有一身好武藝。他在幾日之前就接到戰報,說是洋人已在大沽口登陸,主帥僧格林沁命令鄭元培率標下的人馬火速趕到了通州設防。此時,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率馬步隊17萬人已經部署於通州張家灣、八里橋一帶,另有直隸提督成保、禮部尚書瑞麟及副都統伊勒東阿等督帶的16萬餘人駐於通州附近地區,大清國用於護衛京師的總兵力也就是這區區3萬餘人,此時再從各省調兵勤王怕是來不及了,一場大戰已經迫在眉睫。

綠營兵由於久未參與戰事,早已軍備廢弛,別說是打仗,就是對付大一點的土匪團伙都難以勝任。鄭元培駐紮下來之後,當務之急就是開展軍事訓練。其實也沒什麼可練的,不過是按套路舞舞刀槍,用弓箭射射草靶,這些玩意兒有用沒用大家心裡都有數,只不過誰都不道破而已。此時的綠營兵也裝備了火器,可弟兄們都沒拿它太當回事,大炮和抬槍都是前裝式的,操作起來很麻煩,先裝一部分火藥搗實,放進彈丸或鐵砂,然後再裝進火藥搗實,最後點燃火捻開炮,其殺傷效果可想而知,這類槍炮用於打兔子都不大方便,就別說是作戰了。道光二十年,大清國首次與英國人交戰,大清國的軍人們總算是領教了洋人的炮火的厲害,人家的炮彈是尖錐形,前面裝有引信,落地就炸,方圓數丈內血肉橫飛,大清國的軍人們被打得目瞪口呆,還以為洋人用了什麼邪術。

鄭元培知道這一仗凶多吉少,可不得不按照命令進行練兵,無論如何,士氣可鼓不可洩,訓練一下總比不練強。鄭元培弓馬嫻熟,在騎兵演練場上大出風頭。他手執弓箭在馬背上做出各種動作,時而鐙裡藏身,時而倒騎馬背開弓射箭,一支支羽箭準確地射在遠處的靶心上,贏得圍觀的清軍士兵們的陣陣喝彩……

鄭元培正準備舞一套“譚家槍”讓士兵們開開眼時,只見一匹快馬從遠處賓士而來,馬背上計程車兵在鄭元培面前勒住馬韁高聲喊道:“鄭大人,督標大人已經到京城了!”

鄭元培說:“好啊,這麼說,最遲今天晚上督標大人就能親眼看到陣地了!”

“不,督標大人請您到京城去議事。”

鄭元培一愣:莫非戰事有變?他來不及多想,對馬上計程車兵說:“請稟報督標大人,我馬上出發去京城!”

兩個中年男人一前一後走出了鴻興樓飯莊的大門。走在前面的是趙之謙,他身後就是張仰山。

鴻興樓飯莊坐落在繁華的珠市口大街上,門面雕樑畫棟,頗為氣派。在當年的京城裡,鴻興樓是達官貴人、富家子弟宴請賓客經常光顧的去處之一,據說主廚曾經在宮裡當過差,真正的御膳房手藝,不過這家飯莊價格也著實不菲,一桌像樣的酒菜至少是二十兩銀子。

以趙之謙本人的財力,他是斷不敢邁進鴻興樓半步的。

趙之謙運氣不佳,鄉試中了舉人之後,殿試便屢試屢敗。彼時又一次赴京趕考,依然落第,正欲還鄉。趙之謙和古今中外很多大師級人物一樣,他的書法、篆刻雖說在當時已經頗有名氣,但遠不及死後名聲顯赫。在這點上,有些人老愛拿他與荷蘭那個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梵高相提並論,都是死後才被發現是天才,他成為“晚清傑出的書法、篆刻家”時已經是故去多年以後的事。

趙之謙的篆刻,別具一格、自成一派,人稱“趙派”。據說,趙之謙有一天在松竹齋和張仰山切磋技藝,此時天空突然陰雲密佈,張仰山忙著招呼夥計把堆在院子裡的宣紙轉移到安全地帶。趙之謙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他也抱著一摞雲母宣往庫房裡跑,傾盆的大雨就砸下來了,宣紙溼了一片。老趙觀察著雨水在宣紙上慢慢暈開,忽有所感,於是在雨後的那個黃昏,趙之謙終於悟出了治印的精髓,吟出了他這行裡的千古絕唱:治印之妙,不在斑駁,而在於渾厚。此後他在“渾厚”二字上下足了工夫,又大膽吸取漢鏡、錢幣、權、詔、漢器銘文、磚瓦以及碑額等文字入印,豐富了金石的內涵,最終形成人稱“趙派”的篆刻新風格,開一代風氣之先。

張仰山是琉璃廠松竹齋的掌櫃,他雖然是個生意人,但學養深厚,在篆刻技法上也頗有造詣,是趙之謙最要好的朋友。張仰山在篆刻上花費的心思要遠遠大於對鋪子的經營,他對做生意沒多大興趣,也不想發大財,平生最大的願望是當個有造詣的書法篆刻家。他崇拜趙之謙,視他為最要好的朋友,如今趙之謙就要回南方了,於是張仰山花重金在鴻興樓為趙之謙送別。

趙之謙和張仰山在鴻興樓門口難分難捨,告別的話是說了又說,張仰山執意塞給趙之謙一包銀子作盤纏,趙之謙推託再三,禁不住涕淚漣漣……

這兩位正待拱手作別,只見鄭元培在他們面前飛身下馬。鄭元培把韁繩扔給身後的侍從,撣了撣衣服上的塵土,目不斜視,邁著大步向鴻興樓走去。

趙之謙眼睛突然一亮,高聲喊道:“元培兄!”

鄭元培聽到喊聲急忙轉過身來,看到趙之謙,驚喜地迎上去:“之謙兄?真沒想到,京城遇故知!”

趙之謙給張仰山介紹:“鄭元培鄭大人,我的同鄉,直隸綠營提標。”又對鄭元培說:“這是我在京城的至交、琉璃廠松竹齋的掌櫃張仰山先生。”

張仰山和鄭元培就算認識了。

趙之謙告訴鄭元培:“我就要啟程回鄉了,還望元培兄……”

鄭元培打斷他的話:“你要離開京城?之謙兄,萬萬不可,眼下大戰在即,路上太危險,還是過些時日再說吧!”

此時,一個軍官從鴻興樓裡匆匆走出來,見到鄭元培,似乎鬆了口氣:“鄭大人,您可來啦,督標魏大人都等急了!”

“魏大人已經到了?哎喲,那可失禮了。”鄭元培對張仰山、趙之謙作揖:

“張先生、之謙兄,今日一見,實乃有緣,但無奈元培公務在身,不敢多敘,還請二位多多擔待,咱們後會有期。”說完,轉身邁著大步走進了鴻興樓。

張仰山看著鄭元培的背影對趙之謙說:“人不留人天留人,怎麼樣,之謙兄,這下兒你得改變行期吧?”

鴻興樓內的一個雅間裡,一桌酒席已經擺好,直隸綠營督標魏金壽坐在上座,五六個幕僚分坐在他的身旁。

鄭元培走進來,幕僚們紛紛站起來向鄭元培抱拳行禮,魏大人安坐不動,面無表情地問道:“我們已經恭候多時了,鄭大人姍姍來遲,該當何罪呀?”

鄭元培的臉上沁出了汗水,幕僚方今平趕緊接過話來:“罰酒三杯如何?”

鄭元培搶上一步,給魏金壽行禮:“標下鄭元培來遲一步,還望魏大人恕罪。”

魏金壽的臉上這才露出了些許笑容:“免罪,自罰三杯即可。”

“遵命!”鄭元培接過方今平遞過來的酒杯,連飲三杯。

眾幕僚紛紛叫道:“痛快!鄭大人果然痛快!”

鄭元培在魏金壽對面的空位子上坐下,迫不及待地發問:“魏大人,戰事有變嗎?”

魏金壽慢條斯理地回答:“怡親王議和沒有談成,這仗打不打還兩說呢。”

鄭元培的表情顯得很焦慮:“魏大人,洋人已經在北塘登陸,天津也失守了,通州是京城的門戶,張家灣乃洋人必經之要地,估計我們會在張家灣一帶與洋人展開一場血戰,您覺得有把握守住通州嗎?”

魏金壽四處望望,小聲說:“這是咱自家兄弟說話,不可為外人道,朝廷雖說調集了蒙古騎兵和各省勤王的綠營兵,從張家灣到八里橋一帶部署了三萬多人馬,依我看,這恐怕頂不了什麼事兒,這一仗勝負很難講,凶多吉少啊。”

“魏大人,此話怎講?”

“事情是明擺著的,蒙古騎兵雖剽悍,可長槍馬刀對付不了洋槍洋炮;綠營兵軍備廢弛、久疏戰陣、軍紀渙散,使用的大炮還是前裝式,炮彈也是球形實心彈,可人家的炮彈落地就炸,而且一炸就是一大片,幾十號人非死即傷,唉,論兵器,我們比人家差遠了,人多管什麼用?”魏金壽的情緒有些消沉。

鄭元培笑道:“去年我們在大沽口開戰,打得不是不錯嗎?擊沉三艘英吉利兵船,洋人死傷四五百,連英吉利的海軍頭領、副頭領也是一傷一死,他們到了也沒能攻佔大沽口炮臺。”

魏金壽的臉上現出不悅,酒桌上的氣氛緊張起來。

方今平拉了拉鄭元培的衣襟,悄聲地告訴他:“這次洋人知道大沽口炮臺不好惹,乾脆從北塘上岸,然後就攻打了天津城,今天上午我還得到探報,說洋人用騾馬拉著大炮,排著隊從天津城裡出來,看樣子是奔北京來了……”

鄭元培沒等方今平說完,猛地放下酒杯,站起身來:“洋人已經出天津了?那我們還敢在城裡喝酒?應該上陣迎敵了!”

魏金壽皺了皺眉頭:“慌什麼?離京師二百多里地,他們且到不了張家灣呢,時間再緊也得吃飯喝酒呀,總不能空著肚子上陣吧?”

鄭元培頹然地坐下,他可是再也沒心思吃喝了。憋了半晌,鄭元培還是禁不住開了口:“魏大人,標下有一事,不知當說不當說。”

“但說無妨。”

“我覺得我們的排兵佈陣有不少破綻,您看……”鄭元培擺動桌上的菜盤、酒杯示意部署,“僧親王把督師軍營設在通州與張家灣之間的郭家墳,統率馬、步兵17000人,扼守通州至京師廣渠門的大道。現在的陣型是這樣,直隸提督成保率我們綠營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統格繃額督帶蒙古馬隊3000人,駐守在張家灣的東面和南面,準備迎擊來自北塘和天津的進犯之敵;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蒙古馬隊4000人防守八里橋;而張家灣卻只駐兵1000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