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學子和農夫(1 / 2)

“知易行難,向來如此。”

蔣海舟第一次來東夷學堂,就感受到了這裡的氣氛和別處不一樣。

學堂裡的桌椅都很高,這樣學生們坐起來會更舒服。

黑色的木板掛在牆上,上面寫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講臺的桌子上,還放一盒白灰小棍。

蔣方舟認識此物,這是灰筆。他在木板上做圖時,也曾用過。

學生見蔣方舟進入課堂,便趕忙站起來行禮,“先生好!”

蔣海舟覺得這個先生稱呼有些奇怪。

但他知道有句古話叫做“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想來這“先生”二字,便是出於此處。

第一次面對如此多的學生,蔣海舟還有點緊張。

“我先來給你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蔣海舟,是咱們東夷船廠的廠長。”

他停頓了一下,見學子們都在認真聽他講話,便繼續說道:

“知府大人讓我來給你們講講船舶的知識,順便和你們交流一下對於海洋,動力的看法。

我希望你們能從我這裡學到知識。我也希望能從你們那裡得到啟。”

蔣海舟誠意滿滿。他對海洋和對船舶是真的熱愛。

他沒有先講船舶,反而先講大海。尤其是這次去到泉州的經歷。

蔣海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講給學子們聽。

而在課堂之上,不時有學子們大膽的提問,甚至於對他的話,提出質疑。

但蔣海舟都一一作答,或者反駁。

這樣聊家常式的教學體驗,給了蔣海舟別樣的感受。

他還許下,等過些日子,帶學子們去船廠參觀學習的承諾。

而學子們告訴他的蒸汽動力的話,更加詳細與精準。

他把這些理論記在手稿上,帶回去慢慢學習。

這些理論和新制圖器上的圖畫相互印證,蔣海舟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扇新的大門。

“這個東西如果真的做出來,肯定會石破天驚。”

蔣海舟回去之後,就開始研究動力與船舶的關係。

如此兩年,還真讓他有了重大突破。但這都是後話。

潘小安整兵礪馬。他知道童貫這次出征一定會失敗。

失敗之後,他還會進行第二次。一直到走馬換帥,換成高太尉,這件事才算塵埃落定。

潘小安並不打算去幹預這件事。他現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廣和種植他的農作物。

鳳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嶺地上,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經到了採摘的時節。

潘小安讓潘忠撥付了一千人,用做地瓜秧苗的採摘和轉運。

潘小安在莒縣的餘家寨已經開墾出十里沙地。

只等潘忠把秧苗運來,便開始栽種。

而他們在地瓜秧苗來到之前,已經把花生種在了東潘郡的三莊鎮。

看著這兩千餘畝的花生地,潘小安內心別提有多高興。

只要等到秋天收穫,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縣推廣了。

潘小安帶著張月如,還有二十餘名想要從事農業生產研究的年輕人。

潘小安把自己十幾年的種地經驗都告訴了他們。

像深耕曬土,像火燒肥地,像培土熟肥,像壟耕精作,合理密植等等。

張月如看著潘小安站在地裡口若懸河的跟給年輕人講解農業知識。

她就感覺特別高興。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