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王粲出身‘

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

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都位列三公。

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漢獻帝被董卓控制,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因為他年紀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他確實是奇才,讓我自愧不如。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應該全部送給他。”

漢獻帝初平元年(19o),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隨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2o8),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的時候,受司徒徵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不久,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憤,且上徵下戰,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公元2o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戰後兩年,袁紹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劉表為了勸和,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鬥,應當聯合禦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張溥在《王侍中集題辭》評價兩文“詞章縱橫”。

公元2o8年(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後,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王粲爵關內侯。一次,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王粲給曹操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表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的俊傑,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徵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歸附,文武並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週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後來,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王國建立以後,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佈新,制定新的典章。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

據《典略》記載;王粲才高,擅應機辯論。當時,鍾繇、王朗等儘管都在魏王國任卿相之職,但一到朝廷奏議,都停筆措手不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叫之聲。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o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

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過效力的意願。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一層悲悽憤悱的情調。

後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一的形勢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起建功立業的信心,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為激奮昂揚。如分別寫於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的《從軍詩》五,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建功立業的激昂情緒。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1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記》1o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1卷。嚴可均《全後漢文》卷9o—91輯錄有其辭賦奏疏。中華書局出版有俞紹初校點的《王粲集》。現世存詩23。

其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

腐敗,而徐幹卻專志於學。當時的州郡牧慕徐幹才名“禮命蹊躇,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不耽世榮”。曹操曾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他以病辭官;“潛身窮巷,頤志保真”,雖“並日而食”,過著極貧寒清苦的生活,卻從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為上艾長,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國統一有望,即應召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轉五官將文學,歷五、六年,以疾辭歸。“身窮窮巷,頤志保真”,雖“並日而食”,亦“不以為戚”。引並見《中論序》後授上艾長,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幹亦染疾而卒。後來曹丕論及徐幹時說“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

徐幹一生,以“清玄體道”著稱。在創作方面,則以詩、賦、散文見長。詩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詩。今存徐幹作品,沒有《公宴》、《鬥雞》之類酬應之作,這也是他有別於其他建安作家之處。徐幹詩歌成就不高,鍾嶸《詩品》把他列入下品。雖鍾嶸貶抑過甚,而從幹今存之詩看,較王粲、劉楨亦稍遜。幹詩大部散佚,今存1o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而以《室思》6和《答劉楨》較為出色。《室思》設為思婦之詞,共六章,寫一位婦女對遠行不歸的丈夫的懷念“端坐而無為,彷彿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以至“展轉不能寐”,幻想乘鴻鸞之羽飛到丈夫身邊,與之相會。有時又擔心丈夫“重新而忘故”,在外另有新歡。全詩情致繾綣,心理刻畫細膩,十分委婉動人。《答劉楨》則語言渾樸,感情真摯,亦為佳作。

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今存輯本分上、下兩卷,上卷1o篇,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下卷1o篇,大部分論述君臣關係和政治機微,因此,它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論集。其思想傾向,大體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時,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響。《中論》對時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慎,一般不指斥時事,所以顯得辭旨邈遠,較少鋒芒。與同時的仲長統《昌言》相比,其揭露現實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銳性,都有所遜色。《中論》的語言比較平實,論證講求邏輯、條理貫通,還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論說文專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專著。

建安中,曹操認為他的才學與眾不同,特加禮聘,要他出來做官,他因病不行。後授上艾縣令,又以疾未就。後做過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以及五官將文學,為曹操的文學侍從。建安二十二年死於疫病。

他善長詩、賦。詩以《室思》六較有名,用比興法,假託女子希望鞏固和男子的愛情,從女子境地設想,感到吾不能獲得完全的保證,從委婉的言辭中表達出深意的情意。把君臣關係託於男女愛情。強調人與人的感情要真摯,篤厚,不要“重新忘故”。有一定的諷諭意義。語言樸實、暢達,情辭婉曲暢適。

徐幹詩歌成就不高,鍾嶸《詩品》把他列入下品。雖鍾嶸貶抑過甚,而從幹今存之詩看,較王粲、劉楨亦稍遜。幹詩大部散佚,今存1o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而以《室思》6和《答劉楨》較為出色。《室思》設為思婦之詞,寫一位婦女對遠行不歸的丈夫的懷念“端坐而無為,彷彿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以至“展轉不能寐”,幻想乘鴻鸞之羽飛到丈夫身邊,與之相會。有時又擔心丈夫“重新而忘故”,在外另有新歡。全詩情致繾綣,心理刻畫細膩,十分委婉動人。《答劉楨》則語言渾樸,感情真摯,亦為佳作。。。。。

喜歡漢魏紈絝子請大家收藏漢魏紈絝子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