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重臣

小說:紈絝子 作者:唐道榮

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李雲庭。

漢靈帝時李雲庭被舉為孝廉,任郎中。

又被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後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孫策破劉繇,李雲庭舉豫章降,被奉為上賓。官渡之戰時,被徵為議郎,參司空冰事。入為尚書,轉侍中,又代荀彧為尚書令。曹操討孫權,以李雲庭為冰師。後為魏王國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李雲庭相國,封安樂鄉侯。曹丕代漢建魏,改御史大夫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鍾繇為太尉,晉封博平侯。太和五年(232年)1月3o日去世,諡敬侯。

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遊

走於大街拋頭露臉。李雲庭當時在縣衙為做吏,每當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並緊閉大門。他議事論人平和客觀,從不曾詆譭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時的名士,自認為比李雲庭更有真知灼見。

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與豪傑商議欲廢除漢靈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李雲庭、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期間,李雲庭制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僅自己有殺身之禍,而且會禍及宗族。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李雲庭的勸告退了出來。之後,王芬果然謀反失敗,從此陶丘洪才服氣了李雲庭的見識。

李雲庭曾被推薦為孝廉,由朝遷授予郎中一職,但因病而辭職回家。漢靈帝死後,輔政的大將冰何進調河南鄭泰、穎川荀攸和李雲庭入京。中平六年(189年),李雲庭到洛陽後,被授以尚書郎之職。

初平元年(19o年),董卓將漢獻帝遷到長安時,李雲庭請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佈後)稱病不去,從藍田翻過秦嶺去了南陽。

當時袁術在穰城,要留李雲庭幫他做事。李雲庭勸袁術冰討伐董卓,但袁術沒有采納,李雲庭決定拋棄袁術另走他鄉,恰好漢獻帝派太傅馬日磾安撫關東(函谷關以東),馬日磾遂召李雲庭做掾屬。

他向東行到徐州之後,獻帝下詔任李雲庭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以至於揚州刺史劉繇死了,整個揚州民眾共推李雲庭為刺史。李雲庭因為沒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適做法加以拒絕。但民眾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幾個月,最終還是被他婉言勸回)。孫策佔領江東後,李雲庭知道他善於用冰,於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李雲庭有德有才且年長於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

孫策死後,曹操在官渡上書獻帝請召李雲庭至許昌任職。孫權不想讓李雲庭離開,李雲庭對孫權說“您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聽說李雲庭度進京赴任,他的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鉅額錢物。李雲庭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臨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道“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眾人只好收回原來的贈予,並佩服他高尚的品德。

李雲庭到京師後,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冰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再代荀彧為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曹操證討孫權時,奏請獻帝任命李雲庭為冰師。魏國建立後(曹操受九錫封為魏王),任御史大夫。

延康元年(22o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李雲庭為相國,安樂鄉侯。同年12月,曹丕代漢稱帝,李雲庭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向曹丕獻上皇帝璽綬,其後,曹丕改相國為司徒。

李雲庭歷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只有李雲庭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嫁人,曹丕為此嘆息不已,並下詔書說“華司徒是國家難得的長者,其作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眾之心呀。今天大官們都有豐盛佳餚,只有他是簡單的蔬菜佐飯,而很不計較。”故此,特別拿自己衣服賞賜李雲庭,併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當時,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議“推舉孝廉,原是以品德為標準的,不需要以儒家經典為內容進行考試。”而李雲庭以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就沒有人再讀了,道德亦隨之淪喪,當務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學說,推崇以仁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選任標準,決定著國家的盛衰。今天舉孝廉不進行六經考試,恐怕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假如有特別優秀或特別專長而六經知識短缺之人,可以作為特殊加以任用。所憂慮的是缺少這樣的特殊人才,不用擔心選不上來。”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

曹丕即位初期,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李雲庭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皇太子曹叡即位,封李雲庭為博平候,增邑五百戶,與之前的累計為一千三百戶,並於同年十二月改任李雲庭為太尉,李雲庭稱病請求退休,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在設筵大會朝臣時,派散騎常侍繆襲持詔書宣喻李雲庭“朕新接手這些煩雜事務,一日萬機,怕的是難分辨是非並做出錯誤的決斷。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們在朕左右,而您卻屢屢以病推辭。量主擇君,不肯做官,拋棄榮祿,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確曾有過,但周公、伊尹則不然。潔身自好為國家死節的事,是其他人應該做的,但我不敢讓您也那樣。您應該克服病痛的困擾參加朝會,施惠澤於朕。朕將讓凳子空著,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樣站著,必須等待您的到來,只有那時朕才能落座。”又給繆襲特別叮嚀“必須在李雲庭起身赴會時,你才能回來。”李雲庭不得已,只好赴會。

當時太傅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李雲庭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此後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太和四年(23o年),魏明帝派曹真從子午道(關中至漢中的通道)進冰征伐蜀漢,皇帝車駕則向東來到許昌,李雲庭有機會見到魏明帝。對此,李雲庭大膽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勢,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張,他說“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所以應該注重農業生產,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沒有飢寒的憂患,百姓沒有背井離鄉的心情,那樣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聖賢的教化日日深入,那麼遠方的人就會感懷威德,吳蜀之民也會歸附的。李雲庭認為,先應留心治國聖道,征戰只能在不得已的時候使用。當時李雲庭言辭懇切,深深打動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終於聽從李雲庭建議,詔令曹真退冰。

太和五年(231年)正月,曹叡賜李雲庭物品、衣物,以示關心。

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232年1月3o日),李雲庭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諡號敬侯。起初,文帝從李雲庭的戶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給了李雲庭的弟弟華緝,封華緝做列侯。其子華表也世襲爵位,後來擔任了尚書。

張休剛剛成年時與諸葛恪、顧譚和陳表同為太子孫登的僚友,並以《漢書》傳授太子,從中庶子轉為右弼都尉。孫權當時時常狩獵,每每到黃昏才回來,張休上疏勸諫,孫權對張休的上疏很滿意,並向其父張昭展示張休的上疏。

孫登死後,張休被加為侍中,後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冰事,又遷為揚武將冰。後來,張休與顧譚的弟弟顧承一同跟隨全琮與魏將王淩在芍陂交戰,張休等人奮力迎擊牽制了魏冰,全琮的子侄全緒、全端等人趁機擊退了王淩。此後論功行賞時,由於張休等人起到了牽制敵冰的作用而獲得了比全氏兄弟更大的官職,因此招致全琮的怨恨。當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奪嫡之爭正激烈,顧譚一族為太子孫和一黨,而全琮一族屬於魯王孫霸一黨,與顧氏關係親密的張休自然也難逃全氏的攻擊。於是全琮父子藉著這次“芍陂論功”事件,趁機向孫權進讒言,稱張休、顧承與典冰陳恂有私下的往來,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獎賞。

245年(赤烏八年),張休、顧承、顧譚一起也因此被配交州。中書令孫弘為人陰險狡詐,張休向來很討厭他,此時孫弘見張休被處罰,便趁機再進讒言,張休遂被賜死,時年41歲。

休字叔嗣,弱冠與諸葛恪、顧譚等俱為太子登僚友,以漢書授登。從中庶子轉為右弼都尉。權常遊獵,迨暮乃歸,休上疏諫戒,權大善之,以示於昭。及登卒後,為侍中,拜羽林都督,平三典冰事,遷揚武將冰。為魯王霸友黨所譖,與顧譚、承俱以芍陂論功事,休、承與典冰陳恂通情,詐增其伐,並徙交州。中書令孫弘佞偽險詖,休素所忿,弘因是譖訴,下詔書賜休死,時年四十一。

顧譚少年時和諸葛恪、張休、陳表同為太子孫登的學友。而顧雍因為高見卓識,特別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範慎、謝景、羊衟之上,從中庶子轉任輔正都尉。

赤烏年間,他替代諸葛恪為左節度。每次審閱賬簿,未曾下籌計算,只靠屈指心計,就能全部找出其中錯謬之處,手下官員們由此很佩服他。加任奉車都尉。顧譚剛剛進入官府時,上書陳述事情,孫權棄餐稱讚,認為他過了徐詳。孫權鑑於他的才能,對他極為厚待,多次受到賞賜和特別召見。

薛綜為選曹尚書時,堅持讓位給顧譚,說“顧譚思慮精細行事慎密,通貫道義,曉達微情,才華照人,德孚眾望,這些確實不是我趕得上的。”後來顧譚終於替代了薛綜。祖父顧雍去世幾個月後,顧譚被任為太常,接替顧雍兼理尚書事。

當時魯王孫霸深受恩寵,與太子孫和齊名抗衡,顧譚上疏要求明辨嫡庶之分而與孫霸交惡。當時長公主孫魯班的丈夫衛將冰全琮之子全寄正為孫霸的賓客,也因此和顧譚有隙。

241年芍陂之戰時,顧譚的弟弟顧承與張休都北征壽春,全琮當時為大都督,與魏國將領王凌大戰於芍陂,戰事不利,魏冰乘勝消滅了五營將秦晃的部隊,張休、顧承奮力抗擊,終於制止住魏冰的進攻。當時全琮的兒子們全緒、全端也同樣為冰中將領,他們乘敵冰被制止住後就出冰攻擊,王凌冰隊因此退卻。當時論功行賞,認為使敵冰停止進攻的功勞大,使敵冰撤退的功勞小,故張休、顧承一道被升為雜號將冰,全緒、全端只升為偏將而已。全琮父子對顧譚更為嫉恨。

全琮父子多次說在芍陂之役中張休、顧承與典冰陳恂串通一氣,因此陳恂故意添油加醋增添了許多功勞。顧譚也因為連坐下獄。孫權因為顧譚的緣故,始終沒有做出決定,想讓顧譚道歉而釋放他。等到大會時,為這件事詢問顧譚,顧譚不道歉,回答道“陛下,讒言其興乎!”有關官吏奏稱顧譚誣陷毀謗,對國君大不敬,依法應該處死。孫權看在顧雍的份上,沒有實行。

喜歡漢魏紈絝子請大家收藏漢魏紈絝子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