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貴婦 第173節(2 / 2)

永平帝離京這八個月,見了很多文官武將,好官良將得到了他的嘉許,那種殘害百姓、違背軍紀的自然也受到了懲罰。

永平帝要歷練五個孫子,做這些的時候也就沒有瞞著孫子們,甚至故意要他們旁觀。

返程之際,永平帝要求五個皇孫分別就這次巡邊之行寫一篇文章,隨便他們自己擬題發揮,進京前交給他就行。

聽到這裡,魏曕問:“你寫的什麼?”

衡哥兒寫的是“勸農”。

這一路,衡哥兒在富庶的城縣看到很多無田可耕的貧農佃農,也在偏遠地區看到一片片因為人少而無人耕種的荒地。所以衡哥兒認為,可以將人多田少地區的部分百姓遷到人少田多的地方,由官府分配荒地、提供種子農具,前面兩三年免收賦稅。與此同時,官府還要安排官吏教導百姓如何耕種,避免農民因為耕種不當而浪費田地,另有一些獎懲措施。

魏曕笑道:“這是你自己想到的,還是在書上看到的?”

衡哥兒如實道:“我自己想到的。”

魏曕看看才十一歲的兒子,相信兒子沒有撒謊。

其實兒子提到的遷民勸農之法,自古便有,先帝登基後也大力實施此法,包括父皇也是這麼延續的。不過皇孫們大多年紀還小,應該還沒有學到這些,所以,衡哥兒能夠自己想到屯田法,並且提出了一系列對應的舉措,雖然還不夠完善,也足以令魏曕感到驕傲。

“皇祖父怎麼說?”魏曕又問。

衡哥兒搖搖頭:“前日才交給的皇祖父,交上去後就沒有訊息了,皇祖父也沒有找我們談話。”

魏曕沉默片刻,道:“那就不用再想了,以後繼續讀書,也不必對旁人提及此事。”

衡哥兒明白。

交完文章,他們五兄弟也湊到一起詢問過彼此都寫了什麼,大郎言語不詳,衡哥兒也就沒有提太詳細,只說自己認為該多開墾荒地。

宮裡,回京第一晚,永平帝自然歇在了徐皇后的坤寧宮。

提到這一路的經歷,永平帝也是興致高昂,高興的生氣的,想起什麼都要與徐皇后聊一聊。

徐皇后一邊為丈夫通發,一邊含笑聽著,時不時回應兩句。

“大郎他們表現如何?”

等永平帝列舉過一圈官員,徐皇后笑著問,她做祖母的,當然也很關心孫子們的表現。

永平帝哼了哼:“二郎被他爹孃寵壞了,嬌氣的很,將來估計難成大事,四郎身板不行,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龍生九子都各不相同,更何況孫子們,永平帝失望歸失望,倒也沒有太生氣,畢竟孫子裡面也有好的,並非全不成器。

先批評完差的,永平帝就把大郎狠狠地誇了一通。

三郎雖然也有些不足,可功夫學得不錯,永平帝喜歡擅長武藝的兒孫,三郎有一樣好,他就滿意了,最怕的是那種文不成武不就的。

然後,永平帝也簡單地誇了誇衡哥兒:“別看五郎年紀最小,吃苦耐勞的,什麼都不挑,像老三。”

他誇衡哥兒的,還沒有誇三郎的多,更別提與大郎比了。

徐皇后調侃道:“您該不是在我這裡只誇大郎三郎,回頭就去麗妃妹妹那裡誇二郎四郎,再去順妃妹妹那裡誇五郎吧?”

永平帝放聲大笑,握著徐皇后一隻手道:“老夫老妻了,朕還用如此哄你高興嗎?”

徐皇后輕哼一聲:“該哄還是要哄的,老小孩老小孩,我就愛聽您哄我。”

永平帝轉過來,看看徐皇后眼角越來越深的皺紋,握著她的手感慨道:“這次去平城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咱們剛去平城就藩那年,那時候的平城,城牆殘破不堪,北風一吹黃沙漫天,我都擔心你這細皮嫩肉的受不了,可你一次都沒叫過苦,跟著我任勞任怨。”

徐皇后眼眶一熱,回憶著年輕時候與丈夫在平城的點點滴滴,靠到他懷裡道:“其實我也更喜歡平城,那裡更像咱們的家,咱們倆一起,一點一點將平城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那年平城被圍,於我而言就是賊人要來搶我的家,我當時真是抱了與他們同歸於盡的心……”

永平帝緊緊抱住她的肩膀:“好了,都過去了,現在平城已經在改建了,改好了咱們馬上遷都過去,新皇宮就是在王府舊址上擴建起來的。”

徐皇后:“那還要等多久,我現在就想回去看看。”

永平帝:“本來今年也想帶你去的,可老大第一次監國,你不在我不放心,別急,下次巡邊,朕肯定帶你去,到時候讓你留在平城住上幾個月,等朕回來了再接你一塊兒回來。”

徐皇后一臉憧憬:“那我可記住了,到時候不許您耍賴。”

永平帝笑道:“不耍不耍,朕何時騙過你。”

第二天,永平帝繼續上朝聽政,太子將所有權力交回皇上。

昨日沒有機會,下朝後,永平帝才叫來太子,上下打量一遍,皺眉道:“國事繁重,你怎麼沒見瘦,反而越來越胖了?”

太子真心冤枉,國事確實繁重,他每天都早出晚歸,越累越容易餓,越餓吃得就越多,心情好了胃口大開吃得多,心情不好的時候,更是靠吃東西發洩。

不過,看看父皇結實的手臂,再看看自己,太子也知道這種辯解沒用,只能默默地聽著。

永平帝掃眼兒子的雙下巴,搖搖頭:“你啊,就是吃不了苦。”

長子幼時剛練武的時候,他還親自教導過,奈何這孩子沒什麼習武天分。沒天分,那就勤能補拙吧,可是兒子多跑幾圈就累得暈倒,看著徐皇后憂心的樣子,永平帝也就不忍強求了。

幸好,大郎、三郎繼續了他與徐家的習武天分,功夫學得不錯。

太子告退後,永平帝看看奏摺,看累了想要休息時,拿出了五個皇孫交上來的文章。

其實路上都看過了,二郎、三郎、四郎的看一遍足以,大郎、五郎的,永平帝反覆比了又比。

大郎論的是對官員的考評,五郎論的是民生。

兩個孫子寫得都不錯,可是,大郎已經十六了,先生教得也深,五郎才十一,應該還沒學過屯田制,真就是這一路看到了,便想到了。

最後看一遍,永平帝將這五份文章單獨放進一個匣子,不準備給旁人看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