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文人的無恥!下西洋阻力真相!(1 / 2)

乾清宮,西暖閣。

鄭和與王景宏面面相覷,顯得很是猶豫。

誠然,漢王殿下交代的這個任務,充滿了極大的危險。

但是這兩名航海家不得不承認,在當前整個大明天下,也只有眼前這位漢王爺,才真正意識到了海洋對於大明的重要性!

甚至就連當今天子,說的不好聽一點,那也只是貪圖海上財富罷了。

至於太子爺與他的文官集團,恨不得他二人早死早生,徹底暫停下西洋的國策!

朱高煦見二人顯得猶豫,頓時話鋒一轉,準備採用攻心之策。

“鄭和,景宏,你們二人可知,為何那些個文臣全都極力反對你們下西洋?”

聽到這話,鄭和先是一愣,隨即脫口而出道:“因為下西洋靡費甚重,花了太多的錢糧,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情!”

前面兩次遠航下西洋,朝廷幾乎沒有半點收入,藩國上貢的貢品也全都進了內帑,國庫反而倒貼出去了海量錢糧。

雖然大明成功揚威海外異域,得到海外諸國擁戴敬重,但是這種虧本買賣,像極了那些文人士大夫所說的,賠本賺吆喝!

好在這第三次船隊運回來了不少番貨,加上眼前這位漢王爺的鼎力相助,才給朝廷國庫帶來了一千萬兩銀子的收入,鄭和等人才得以倖免於難。

真要論起來,鄭和與王景宏等人還欠他漢王爺一份恩情!

朱高煦聽到這個回答只是搖了搖頭,冷笑道:“這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

“鄭和啊,你這回帶回來了不少番貨,也成功給國庫增添了一筆鉅額收入,但是你信不信,等你下次請求繼續下西洋時,那些文臣士大夫還是會跳出來反對!”

此話一出,鄭和驚了,有些不太明白漢王這話中的深意。

“因為下西洋是永樂三大新政之一,新政新政,就在於一個‘新’字!”

朱高煦嘆了口氣,耐心解釋道:“從洪武朝到建文朝,朝廷一直嚴格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國策,直到永樂朝打破這禁令,老頭子命你們衝破這塊堅冰,率大明船隊巡戈異域,教化四夷,以此拉動永樂新政改革!”

鄭和與王景宏連連點頭,他們身為天子內臣,又是下西洋的正副使者,這些隱秘還是心中有數。

“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從洪武朝到建文朝,海外藩國就沒有獲得過我大明的特產嗎?”

從洪武朝到建文朝,當時正嚴格執行海禁國策,海外藩國如何獲得我大明特產……

不!

不對!

鄭和陡然驚醒,一張臉陰沉如水!

“漢王殿下的意思是……走私?”

“對,就是走私,建文朝沿海走私可謂是大行其道!”

朱高煦給出了準確回答,腦海中思緒萬千。

華商出海貿易,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時期,在漢朝甚至形成了“******”。唐宋時期,華商出海貿易更是絡繹不絕,出現了一大批通商口岸。

到了前宋,僅是憑藉著海上貿易的驚天利潤,弱宋都能抵抗遼金蒙古百年,足以見海上貿易背後的利潤之恐怖!

但是到了大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屢屢頒佈禁止和限制華商出海貿易的法令,還上升到“祖訓”的高度,使得後世之君不得不遵守。

朱允炆在建文三年時還頒佈詔令禁止華商出海貿易,其詔令中給出了一個可笑的理由:沿海的百姓出海貿易容易引誘蠻夷為盜,傷害良民。

即便是到了永樂朝,朱老四在登基的第一年就昭告天下民間百姓不得私自出海,繼續遵行洪武事例。

永樂朝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沿海地區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從事漁業生產,或從事海上貿易,然而因為這海禁國策,堵絕了沿海地區人民的正常謀生之路。

如“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沿海子民除起來進行鬥爭之外,已經沒有其他選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