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北虜之患!西北土豆戰區!(1 / 2)

大寧總兵府。

朱高煦與一眾將領各自落座。

“孤此次出巡,一為整飭邊防,二則是重建北疆防線。”

迎著諸將的目光,朱高煦直接道明瞭來意。

大明立國初期,蒙古人退據漠北。

對此,太祖高皇帝先後北征六次,欲一舉殲滅北元政權,但始終沒有能如願,使蒙古臣服。

在透過戰爭征服不了蒙古的情況下,大明不得不由進攻策略轉為全面防禦佈置,從洪武到永樂年間,修築起了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的“明長城”。

除此之外,朝廷還沿長城,先後設定遼東、大同、宣府、榆林、薊州、太原、寧夏、甘肅、固原九個重鎮,合稱“九邊”,這也是大明九邊重鎮的來源。

太祖高皇帝還在長城以北建立了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三個軍事重鎮,合稱“西北三衛”。

各邊鎮衛所駐紮重兵,而太祖朱元璋又分封諸王,讓九個兒子親自坐鎮九邊,號稱九大"塞王”。

太祖朱元璋將軍權託付諸子,命令皇子出鎮九邊,這樣就形成了洪武時期“塞王守邊”的情形。

九邊塞王沿長城線立國,從東到西,從內到外連成一氣,有效抵禦了蒙古人的窺伺。

然而太祖朱元璋千算萬算都沒有算到,等他駕鶴西去之後,燕王朱棣會起兵靖難,以武力奪取了皇位。

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老四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相繼削廢一些親王為庶人,並削奪諸王護衛,另將一些親王遷往內6居住。

如此一來,朝廷雖然完全削奪了諸王的兵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但是由此產生了北部邊防空虛的問題,使得明成祖只能遷都北京守邊。

以致於洪武年間的“塞王守邊”,轉變成永樂年間“天子守邊”的局勢。

大寧衛內遷,就是最好的證明。

甚至到了宣德年間,朱高煦的大侄兒作出了一個讓大明王朝後悔兩百年的決定——放棄開平衛,遷開平衛到獨石堡。

開平衛是北方邊塞要地,乃是不折不扣的戰略要地。

宣德五年六月,因為靴屢次進犯開平,朱瞻基下令將開平衛遷至獨石堡,棄地三百餘里。

朱瞻基此次開平衛內遷,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北疆防線徹底土崩瓦解,遼東西部變成狹長的走廊,北方邊防因此更加空虛,使得明朝天子變成真的守國門了,大明京師直接面臨來自草原異族的威脅!

宣德以後作為第二防線中心的宣府、大同,已變成處於最前線的軍事要塞,北部邊防步步內縮,洪武永樂對蒙古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已成強弩之末,朝廷對待草原蠻夷的態度也轉攻為守。

至於宣德以後更是每況愈下,北疆邊防只是沿邊築堡防衛而已。

一直到大明戰神橫空出世,親率五十萬大軍征伐蒙古瓦刺部,土木堡戰神揮神勇,一戰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也先俘虜,成了瓦剌留學生,自此大明由盛轉衰,再無出塞之力!

這些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就擺在朱高煦眼前,所以朱高煦自然要做些什麼。

他現在成了太子爺,日後他的子孫後人將要坐上那張龍椅,朱高煦可真想見到有一天他的子孫後人被草原蠻夷嚇得惶惶不可終日,那他只怕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如今朝廷設立七大戰區,西北戰區與東北戰區接壤,雙方互為屏障倚靠。

但主要壓力還是在西北戰區,畢竟他們直面蒙古草原,時刻都要面對來自西方的遊牧部落。

朱高煦看向了陳懋,沉聲道:“西北戰區現在緊要任務,就是種植神種土豆!”

“戶部會派遣技術專員前來,手把手教你們如何在草原上面種植土豆!”

“西北戰區必須全力配合,不容出現任何紕漏!”

陳懋一聽這話,立刻神情嚴肅地點了點頭。

神種土豆的大名,他早就已經聽聞。

這東西可是能夠種在草原上面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