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堂童子

話說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除取消節度使制度並降低武將權利外,同時將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將統治區域始定為十五路,及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o6年)路級行政區已增至二十三路。這山東濟州正是隸屬於二十三路中京東西路,其餘隸屬於京東西路的州縣還包括有應天府南京,襲慶府(兗),興仁府(曹),東平府(鄆),以及徐州,單州,濮州,拱州等地。

這山東地區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其為孔孟之鄉,自然文風大盛。遠有東漢時期人稱康成先生的經學大師鄭玄,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近有本朝父子狀元的梁灝梁固,以及進士及第,官至宰相的王旦王相公,就是當今貴為蘇門四學士,文采斐然的晁樸之,那也是山東密州諸城人。因此,這山東各地都十分看重教化之事,對讀書人也是十分尊崇。

鉅野縣學內有一位劉姓教諭,據說神宗元豐年間,就弱以冠之年高中舉人,而後遊學天下,結交諸多文人雅士,不過此後的會試考試中卻名落孫山,因此心灰意冷,在此教書為業。

濟州治所鉅野縣城城內有一座興學坊,乃是神宗時期所建,濟州州學及縣學都在此處。而今劉教瑜年紀已五旬上下,其人性子雖有些孤傲,對學員也嚴厲,不過學識淵博,聞名百里,在縣學裡德高望重,人人皆不呼其名,而敬稱其曰劉夫子。

劉夫子教書有個習慣,每課是先領學生讀一遍,就讓學生自己念,熟悉文章內容。學生念兩三遍後,他再一字一句領著讀一遍,矯正學生的錯誤,接著再讓學生念兩遍,然後喊聲“一、二“,讓學生默唸幾遍,接著就開始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背書,背不出的就要挨板子。

這天,劉夫子還是按老規矩教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後的《過秦論》時,學生讀了一遍之後他又領讀了一遍,而後就讓學生自己念。待過了有一盞茶的功夫,學生們已經都誦讀了四五遍了,劉夫子開始提問學生背書。劉夫子現在教授的學生有二十三四人,其中課業較好的有三五人,《過秦論》也都只能背誦到中篇。可是其餘人等站起一個背四五句就不會了,再站起一個背一兩句下邊都忘了。

王老先生接著把二十多個學生全提了一遍,誰知連一個能全篇背下來的也沒有。沒有生僻文字,篇幅也不太長的文章,所有學生都沒背誦下來,上等生也只是背誦一半而已,劉夫子不由氣得青筋暴起。他不由得有些懷念他曾在東京教授的第一班學生,雖不十分聰明卻是謙恭好學。尤其其中一個自己的得意弟子,博聞強記不說,文章花團錦簇,字字珠簾,更難得是見識廣博,每每有驚人之語。仔細算來,再有兩三個月他就該來濟州了,到有些期待與他坐而論道了。

兩廂一比較,劉夫子更覺得現在的這班學生愚笨頑劣。由於天熱,劉夫子滿臉通紅,頭上的汗刷刷下淌。一怒之下,劉夫子伸手撈過戒尺,鬍子一撅,將戒尺往教桌上敲了兩下。這是劉夫子即將打人的徵兆。

“你們說,腦袋裡裝的都是漿糊麼,怎麼都背不下來。”由於生氣,劉夫子的語氣也高昂起來。

“既然都背不下來,那把手都給我伸出來放到教桌上。不會背,那我可要連著一個個打了!“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覺得有些羞愧,卻也期盼能有同學將文章背默下來。可等了許久,仍是沒人背默下來,學生們只好把手伸出來放在課桌上。

劉夫子看著學生們都主動伸出手,心裡又急又氣。再次喊“還是沒有人背誦到下篇麼?”

“只要有一個能背下來的,我也不打你們!“

等了片刻,依然沒有學生站起來主動背誦。劉夫子一咬牙,將戒尺舉過頭頂,就要往第一位學生的手上打去。就在此時,只聽窗外喊道“劉夫子,且慢!我來背!“這聲音不太雄渾,略顯稚嫩,卻也有一種堅韌。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心……”也不等劉夫子答應,窗外之人就自顧自的默背起來,背書之聲由遠及近,傳人教室。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窗外之人背完上篇猶自不停,繼續往下背。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至此洋洋灑灑千多文字的古文完全背誦完成,無一錯誤,無一斷處,劉老夫子半舉起戒尺的手放下了,驚奇地看向已經走入學堂的人影。來人看年紀也就十一二歲左右,身量不高,臉色略顯潮紅,雙目卻炯炯有神,施施然站在學堂。

劉老夫子見這一幼童竟能背誦這整篇文章本就心下奇怪,再一審視,現幼童處於大庭廣眾之下,面對諸多大人也不緊張,不僅好感大增,連因對學生們失望表現而陰鬱的心情也散淡了,於是明知故問道“書可是你背的?“

幼童聽得劉老夫子問話,立正向劉老夫子行了一禮,恭恭敬敬的道“卻是小子所誦,適才小子孟浪無狀,還望老夫子寬恕!”

看這幼童如此舉止有度,劉老夫子微微頷,習慣性的捋著長髯,讓人看不出喜怒。其實劉老夫子心裡卻十分高興,心思一動作色喝問道“吾今年華不過半百,如何可稱得上”老“字?”

聽得劉夫子問話,幼童從容應對道“夫子身體康泰,萬壽無疆,可不是“老”麼!

劉夫子不過隨口一問,為難一下這幼童,沒想到幼童思維如此敏捷,應對得體。“你叫什麼名字,以前可讀過什麼書嗎?”

幼童躬身施禮道“稟先生,小子名喚靈官,名字是少爺取的,平時也跟著少爺識得字,學過些文章。”

劉老夫子聽得靈官提到“少爺”二字眉頭不禁一皺,又聽靈官學過些文章心下大喜,當下起了愛才之心。“我看你雖然年少卻聰穎好學,有心收你入門,不知你可願入學讀書?”

自隋代設立科舉制以來,無數寒門士子憑藉這一機會鯉魚躍龍門,稍有見識的人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北宋開國皇帝雖是馬上得來的天下,卻也十分看重文教,在位時早定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訓,更兼前朝真宗皇帝親自題寫《勸學篇》,因此有宋一代讀書之風甚盛。

不過對於多數人來說,透過讀書科舉入仕而出人頭地仍是一種奢望。不說朝廷對於參加科舉的人身份有限制,也不說求學拜得名師的困難,就是平時讀書的花銷也是一項大負擔,更遑論各地學舍名額有限,入學十分困難。

給靈官丟擲了橄欖枝,劉老夫子又恢復了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滿心等著小靈官叩頭拜師。

靈官聽說劉老夫子想收自己入學堂讀書,當下有些吃驚,心裡知道是劉夫子看中自己勤勉好學,不過從心裡面講他是不願跟著劉夫子學習的。當下連忙向劉夫子告罪“劉夫子學究天人,桃李無數,能跟隨夫子讀書是小子的福氣。然則靈官身有不便,只能多謝夫子美意了。”說罷又向劉夫子作揖表示感謝。

那邊劉老夫子正等著靈官入學拜師,卻沒想到當面被拒絕,臉上有些不悅。“這是為何?難道你不喜歡讀書?”

“喜歡”

“可是因為你奴僕的身份?”

“不是”。

“可是因為束脩難出?”

“不是”。

劉老夫子心下詫異,連續問,可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不禁眉頭緊鎖。

小靈官見此,忙道“靈官本是孤兒,承蒙少爺收留,自當結草銜環回報少爺。人生而在世,自當知恩圖報,因此不敢離去。”

被拒絕丟了臉面的劉夫子心下更加不喜靈官口中的少爺,當下怒道“口口聲聲為了少爺,為了報恩,卻不知是哪個人物讓你如此犧牲?“

“老劉頭,不知羞!竟然連我的牆角也挖!”劉夫子話音剛落,門口就有人應答。

小靈官見了來人喜形於色,劉老夫子看到來人也轉怒為喜,哈哈大笑道“原來是你小子啊!”

喜歡水滸大寨主請大家收藏水滸大寨主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