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紀曉嵐苦求的武器

湯隆得了王倫的秘技,心中喜不自勝,高聲說道“哥哥的本事,小弟已經見了!今日讓哥哥也看看小弟的能耐!”

說完湯隆自去屋中取出一個匣子,等湯隆回來將那匣子開啟。眾人一看,卻見裡面原來是擺放整齊的弓身和弓弦,還有十幾個精巧的小東西。

李助和朱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只依稀猜測是弓弩一流。王倫見這弓身狹長,用的多層上好的桑木,中有牛筋粘合,麻索系札,絲為弦。心中隱隱有了答案,正待開口,卻被王進搶先,“這是神臂弓?”

神臂弓,又稱神臂弩,是北宋神宗時平民李宏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箭木羽長數寸,射程遠達二百四十多步。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

王倫心中也是此想,不過看這湯隆得意的模樣,開口問道“這是湯隆兄弟親自制作的神臂弓?”

神臂弓說起來簡單,實則複雜異常。宋代神臂弓上是裝有機關的,到了清代便久已失傳。《永樂大典》上就記載著神臂弓的機關圖樣,後《永樂大典》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神臂弓自此徹底失傳。清代大學者,鐵齒銅牙紀曉嵐曾親自見到了這些圖樣,於是想依此重新制造神臂弓。但可惜《永樂大典》上的圖樣,只是神臂弓的單個零件圖樣,沒有組合圖。以紀學士之聰明,竟不能明白神臂弓機關的各個部件需如何組裝,該事見於《閱微草堂筆記》。王倫後世讀書時,也看到過,當時也唏噓不已。

梁山如今也有三百多具神臂弓,但是都是繳獲的,而且會用能用的人也不多。要知道,宋軍中有嚴令,戰敗遺失神臂弓者治罪。一般的時候官軍敗退,防止敵人獲得神臂弓都會損毀。

神臂弓輕巧堅勁,射三百步,可透重札。若是湯隆能打造此種利器,對於山寨無疑是件好事!

湯隆笑著對王倫一抱拳道,“哥哥所料不錯!正是小弟的手藝!”湯隆在西軍中,家學淵源也知道神臂弓,也會製作組裝。只是西軍中論資排輩,湯隆在軍寨鐵匠中也排不上位置。如今上了梁山,軍器監由他掌管,自然可以大展身手。

宋萬也見過神臂弓,但是沒見過拆開的,好奇問道“這等模樣,也並不出奇!”

湯隆怕被宋萬小瞧了,正色說道,“哥哥此言差矣!這神臂弓雖叫弓,卻是一種弩!普通弓箭能射出二百步就沒了威力,就是李廣、薛仁貴這樣的神射手也不過如此。但這神臂弓一經上滿弦,任誰都可以將箭射出三百五十步遠,威力驚人!”

王進也說道:“大宋軍隊騎兵不足,對付外敵全靠弓弩,這神臂弓又是軍中第一!”

湯隆有心顯露本事,把神臂弓各個部件拿出來說道“我將神臂弓組裝起來,試一試威力。”

王倫深知遠端武器的重要,滿心期待。不過片刻功夫,湯隆早就把神臂弓組裝好了。

湯隆把神臂弓獻給王倫,驕傲的笑道“寨主哥哥請看!”

王倫接過神臂弓,只見工場二尺有餘,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麻繩扎絲為弦,重有十餘斤。心道古人的智慧當真不可小看,要知道神臂弓的尺寸非常緊湊,但效能極為強悍。按宋制,其有效射程二百四十步合三百七十米,三百四十步合五百二十米。這是什麼概念,就是往後二百年的西方,威力最大的蘇格蘭長工最大仰角射擊距離也不過二百四十米。

“走!隨我去試試這弓的威力!”王倫說著向外走去,眾人跟在身後。

軍器監不遠就有一個小操場,也供湯隆等人實驗武器之用。這校場周圍有一圈種植的樹木,王倫就把這樹木作為目標。

站定在三百步左右位置上,王倫將神臂弓端正,前腳踏在足蹬處,稍一用力,這弓便開了大半。

這腳蹬處也是神臂弓的一大改進,便於士兵力。同時神臂弓的瞄準方式和前代的弩有所不同。早期的弩,箭比較長,就位後箭頭伸出弩臂,弩手根據目標的距離,以及自身的經驗,在望山上選擇適當高度的位置,和簇尖、目標成三點一線。而神臂弓的弩箭很短,僅數寸長,不可能伸出弩臂,因此用箭槽前埠代替簇尖瞄準就可以,大大增加了射擊精度。

湯隆心知王倫一人,還用不了神臂弓,主動上前把箭只放在卡槽內。王倫右腳牢牢踩住腳蹬處,藉著腰部的力量猛地一用力將弓弦向後拉伸,直到卡在最後的一個掛鉤上。

湯隆第一次見王倫的力氣,平時只是聽聞。這時看了,自肺腑的對王倫說道“不想哥哥又如此神力,小弟五體投地!”

王倫對此微微一笑,心無旁騖,直瞄準眼前的一顆大榆樹!如今箭已上弦,卻是到了試驗這利器威力的時候了!

眾人頓時安靜了下來,不再言語,只等王倫這神臂弓的威力了!

王倫屏氣凝神,一手託弩,一手握住扳機,眯著眼瞄準那棵大榆樹!“中!”

噔!

隨著王倫一聲喊,木質羽箭激射而出,帶起一陣嗚嗚風響。

“篤!”的一聲沉悶聲音,箭只准確射中目標。眾人立刻望去,只見那一支箭正插在大榆樹上,尾部猶在劇烈的顫動著!

“報!箭只入木三寸!”早有守候在標靶處的嘍囉測量了尺寸,報告給王倫眾人。

一聽這傳報,眾人心中一喜,都誇讚王倫射藝高。“哥哥膂力驚人!射藝嫻熟,小弟們自愧不如!”

王倫把神臂弓交給宋萬,抓著湯隆的胳膊說道“這些都是湯隆兄弟的功勞啊!”

臨走,王倫又問了軍器監如今可生產多少盔甲,所少刀槍弓弩等等,湯隆在旁一一作答。如今梁山軍器監五十餘人,每日生產兵器二十把左右,弓弩只有三張,鎧甲一領。產量稀少,難以供應軍需。王倫有少不得提出流水線製造法,水力鍛造法等,湯隆受益匪淺,千恩萬謝不提!

喜歡水滸大寨主請大家收藏水滸大寨主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