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鹽利之厚(1 / 2)

武松已經走了數日,計算時間差不多已經到了陽穀縣。至於是否還有“三碗不過崗”,景陽岡打虎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眼見與許貫中約定的日期將近,王倫打算先把和柴進的生意好好談一下。

柴進是後周皇室血脈,雖說有御賜的丹書鐵券,終究與旁人不同,官自然是做不得的.既然得不到權,那就只有想著錢了。

提到錢,就不得不說一句滄州的地理位置,滄州與薊州相連,靠近宋遼邊境。雖說檀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一直有茶馬互市之說,但遼國限制馬匹進入宋境,宋朝也提高茶鹽的價格,這樣就導致了另一種職業的產生——走私。

王倫年前就打算在鹽鐵方面做手腳,形成歷史經濟支柱。鐵礦生意還要徐徐圖之,這私鹽卻是可以先做起來。

食鹽在西漢之前是放開的,而後基本上是被國家控制的,實行專賣,並徵收大量的重稅。而同時,販賣私鹽變成了一個暴利的行業。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各代對於買賣私鹽的打擊力度也是相當大的。

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私鹽走私了,像段景住販賣馬匹也是走私的一種。而柴進這兩樣全都插了手,王倫也想與柴進合夥。

現今大宋一年在鹽茶兩項的收入就有八百萬餘貫,由此可見其中的利潤是如何驚人。滄州、鄆城等地都可直接曬鹽,直接拿到的第一手貨源,這利自然比之尋常鹽販子要厚了許多。

而且王倫也知道,朝廷的官鹽與私鹽相比,官鹽徵收極重的賦稅,這也是私鹽氾濫的原因之一。

同時王倫手中也有鹽業技術——海水曬鹽的方法,在中國出現卻極晚,大概在元明時期才出現。

故而,王倫此時想到的便是利用“海水曬鹽”這一在宋代的前的先進的技術,繼而使梁山開始利用自己臨近海域的優勢,大規模使用並開採海鹽,並將其展開來,成為梁山經濟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不過這項技術能不能成,還要仔細考察一番。這海水曬鹽的“科技”王倫也只是瞭解大概的流程,可沒有親自操辦過。眼下技術有限,也只能採用傳統而粗放的鹽田法來製鹽了。

這日王倫得了功夫,與柴進一同到海邊選址。眼前的海灘雖不是特別開闊,但是較為隱蔽,藏在一處海角岸邊,日照時間長,有海水沖刷,倒是極為合適開闢鹽田。

隨即王倫將一張寫滿製鹽方子的筆記交給柴進,柴進開啟一看,當即挪不動眼睛。

一、煎熬

制滷(刮泥淋漏)

攤泥以鹹泥置漏碗中,待其鹹質瀝盡,乃用鐵鍬掘出,堆積於漏碗四周,此謂淡泥,亦稱生泥。堆積既多,遇天氣晴和或西風勁吹時,用擔箕挑至鹽田間,重鋪田面,讓海水流入鹽田,其鹽份即被淡泥吸收,日曬風吹,水汽蒸,鹽份吸引而上,田面色白如霜,故稱白地(即鹽花)。

刮泥待鹽田泛白後,以兩手壓平拖刀腰,依拖刀之架,倒退而行,將田面的浮泥颳起成片。

抄泥颳起之泥,乾溼不勻,日曬使幹,再由兩人背拽搔扒,反覆抄動,使其幹松。

集泥泥皆幹松,便由兩人對引裁板,使泥土整合一直線形,每線相距約一丈,以便於挑土。集泥大多由婦孺操作。

挑泥將鹹泥兜入土箕,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積如阜,稱為泥蓬,壓使極堅,成尖錐形,使雨水不致滲入,隨時扒入漏碗,擔水瀝滷,此謂泥堆。

治漏漏碗的底,先鋪以一層幹藁或稜毛,再將泥蓬的鹹泥放入,使之與口平,用兩腳踏實,更以爬覆平整,光潔如鏡。

淋漏治漏完成後,用擔桶自渠中汲取海水,傾注漏碗,隔數小時或半日,鹽滷由漏底經草藁或稜毛淋入竹管,瀉至滷缸。

藏滷滷缸滿後,用滷吊汲取,倒入擔桶,挑藏於他缸或滷桶,以便煎熬之用。

煎熬

用鐵盤煎鹽,鐵盤為長方形,由厚約一寸的鐵塊3~8塊合成。接合處以石灰填塞。架於尖灶之上,再用帶形竹篾編成的,圍在鐵板四周,竹內外及竹與鐵盤接合處,亦以石灰塗抹,這謂砌盤。鐵盤的一端靠近火門,其後端灶上。尚有餘地,則縱向排列鐵鍋二至四口,稱為溫鍋。

盤砌成後,將滷從滷桶用竹溜瀉入盤中,同時注滿溫鍋,便將柴火投入火門開煎。溫鍋內的滷燒熟後,交換吊入盤巾,再把冷滷注入溫鍋。如此反覆進行,盤中鹽滷水分蒸,鹽份漸次結晶,再加高溫度,使盤中苦鹵全部熬幹,此時鹽已製成,用鹽鍬抄入籮中。

如此連續煎熬,晝夜不絕火。到第四日以至第十日始行熄火,稱為一造。一造的日致,各灶都有一定期限,由場官確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