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五馬山地形

第二日一大早,王倫叫人請了道士、法師給石秀叔父做法事。然後在雄州城外選了一處風水寶地安葬。山高路遠,石秀祖籍本在金陵,不能讓叔父落葉歸根,石秀少不得一陣痛哭,王倫等人好言安慰,這才讓石秀收了悲傷。

回了雄洲城,眾人打點行裝,山士奇便去才買路上吃食。

王倫同石秀在客棧等待,忽然王倫想起一事,問石秀道“兄弟在這雄州可認得一位姓楊名雄的節級麼?”

水滸書中楊雄本與石秀一同出現在薊州,只是如今薊州在遼國治下,楊雄斷不會在彼處。書中早有交代“他一個叔伯哥哥正是此間的知府,見他每日裡也無什麼事情可做,便讓他任了兩院押獄兼充市曹行刑劊子。因為他有一身好武藝,又面貌微黃,以此人都稱他做病關索。”

所謂壓牢節級,也就是個獄頭,乃是不入品級的吏員,只不過這職銜管著牢中一應犯人,對於入獄之人來說,無異於能斷其生死的閻王,因此油水頗厚。想那戴宗,在江州亦是擔任此職,那一幕敲詐初入牢城營宋江時所現嘴臉,其奸狠陰毒,可算到了極致。

似這等人物,在相公上官眼中不過就是一無足掛齒的微末小吏,可在尋常市井間,卻實在是“大人物”

“楊雄?這倒是小弟孤陋寡聞了,從未聽說過這位楊節級!”

“哦!無妨!”王倫應了一聲,略顯失望。這倒是他自己得隴望蜀,石秀入觳便打聽起楊雄來。

過不多久,山士奇拎著兩大袋吃食回來。還未進門,便大叫道“嘿!明日那潘記肉鋪歇業嫁女,今日豬肉八折,可都是頂好的!”

說完,看了王倫一眼,諾諾道“路上少不得餐風露宿,著實辛苦,備下些酒肉正好!”

王倫自一笑置之,魯智深則大喜過望,幫著山士奇分吃食。眾人收拾一陣,便自東門出城。

在王倫等人走後不久,雄州南門一條大街上,遠遠地一派鼓樂迎著一個人。前面是兩個小牢子,一個拿著許多禮物花紅,一個捧著若干緞子採繪之物,後面青羅傘下罩著一個押獄劊子手。那人生得一表人才,露出藍靛般一身花繡,兩眉入鬢,鳳眼朝天,淡黃麵皮,細細有幾根髭髯。

~~~~~~~~~~~~~~~~~~~~~~~~~~~~~~~~~~~~~~~~~~~~~~~~~~~~~~~~

五馬山在贊皇縣城東十里處,山上因有五馬石而得名。傳說當年劉秀被王莽追殺,走投無路,靠著從山中走出的五匹白馬獲救,之後五馬化為五匹石馬,即為五馬山名稱的由來。

三五日後,王倫等人便到了這裡。五馬山橫亙眼前,峰巒起伏,勢如波濤。南隔濟水與瓦龍山相望,北跨槐河和萬花山對峙,是贊皇縣東部的天然屏障。

五馬山的最高峰是鐵壁關,有三百多米高,與北端的朝天關相距約兩三千米,其間溝壑交錯,山道相連,兩關山脊架起了五馬山南北一線的山勢主脈。登上山巔,西望巍峨的太行群峰,東眺遼闊的華北平原。

五馬山就在這片燕南趙北的遼闊大地之中,突兀而起,一字排開,彷彿一條筆直的脊樑,支撐著縱橫川流,阡陌桑田。

古人有詩寫五馬山道“一山臨曠野,千里俯平原。”親歷其境,方才感到名不虛傳。

五馬山為贊皇歷史名山,在另一世王倫曾經遊覽過。再次行經此地,王倫卻有了別樣的想法——建立軍寨。王倫記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和州防禦使馬擴擁戴宋徽宗子信王榛,在此築寨抗金,兩河響應。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大名總管彭義斌與史天澤率領的蒙古軍大戰於此,並以身殉節。

這座大山山體為淺紅色的石英砂岩構造,是太行山在贊皇一段最東部的餘脈,和太行山平行而列,都是南北走向,其東麓為緩坡,西側多陡崖。向東俯瞰,那是望不到頭的一大片平原,田野千里,村落炊煙,盡收眼底。

高處為關,低處為寨,溝頭可屯軍馬,谷壑之中可住義軍家屬。易守難攻,定叫金軍有來無回。雖然離開了女真地盤,但是王倫時刻念著抵禦女真。

在王倫眺望五馬山的時候,一旁的石秀也沒閒著。拿著一支石炭,寫寫畫畫。“鐵壁關、濟水、贊皇縣……”

“出高邑即可飲馬趙州橋;南邊在山脈的盡頭有濟河相繞——道邢臺即可問鼎邯鄲;北邊則襟帶槐河——由元氏即可長驅正定;遙望西天,控據太行而遠窺井陘……”

“石秀兄弟這是在做什麼?”王倫看見石秀拿著紙筆,念念叨叨,不僅好奇。

石秀將自己的羊皮紙遞給王倫,笑道“呵呵,小弟見此地形勝,便起意將其記錄下來!”

王倫接過石秀所繪草圖,雖不規範,但卻一目瞭然。標註清晰,山體、道路以及村寨清楚可辨。

王倫見之,不由心念一動,於是問道“石秀兄弟,你也知這地圖繪製之法?”

“讓哥哥見笑了!小弟出身寒微,哪裡學過這地圖繪製之法。只是曾聽建康府一老將講過一些,略知了些皮毛。走南闖北時,最怕道路不熟,進山砍柴也是如此。”

“閒暇無事,為了記住地形,便做些粗略地圖。難入行家法眼,還請哥哥見諒!”石秀苦笑了一聲,答道。

王倫看了看石秀,又看了看石秀畫的地圖,心道這真是個人才!將地圖交給石秀,鼓勵道“兄弟不可妄自菲薄,我觀你便是個天生的繪圖人才。只聽他人口述,便能做出這等一目瞭然的地圖,若是學過了豈不更好!”

停了一下,王倫又道“愚兄不才,於繪製地圖也有些心得。兄弟若是願意,一併交給兄弟!”

石秀聽後眼睛一亮,連忙道“小弟願學!還請哥哥教我。”

“兄弟願學,我自然願教。”王倫想起許貫中的本事,又道:“咱山寨還有一人,地圖之學爛熟於心,喚作活地圖。”

石秀聽了又是一喜,道“如此人物,定然要認識一下。”

王倫心中高興,真是逢雨有人送傘,瞌睡有人遞枕。沒想到石秀便有繪製地圖這方面的天賦,而且又有好學之心。王倫相信,自己只需對其稍加點撥,將後世的繪圖理念灌輸其中,便可將石秀訓練成一名優秀的繪圖人員。

如此一來,石秀也就更能勝任這‘先鋒探員’一職。

當下,王倫結合古今,主授明清繪圖手法,同時將等高線、比例尺等時代概念灌輸其中,再運用後世教學方法,形象生動地講述起來。

石秀細細聽來,但覺精彩絕倫,不禁連連稱妙。

“此等繪圖手法,真是奇異絕妙,山川地理,城池村寨,道路河流……無不詳盡,一目儘可納入胸中,當真是言語難盡其中佳處。若用此種方法繪製地圖,便稱‘一圖在手,掌握天下’亦不為過!”石秀禁不住讚歎道。

王倫聞言,只是含笑不語。

隨即,王倫又提出將等高線、比例尺等概念加入沙盤之中的想法,石秀聞之,更覺奇妙,心中對王倫佩服不已。

據說,秦在部署滅六國時,秦始皇曾親自堆制沙盤研究各國地理形勢,後在李斯的輔佐下,派大將王翦進行統一戰爭。

後來,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時,也堆了個大型的地形模型。模型中不僅砌有高山、丘陵、城池等,而且還用水銀模擬江河、大海,用機械裝置使水銀流動迴圈,可以說,這是最早的沙盤雛形。

當然這只是傳聞,而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沙盤大約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期。《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帶地方豪強隗囂時,大將馬援“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使光武帝頓有“虜在吾目中矣”的感覺。

而此時,北宋末年,距離沙盤出現已有千餘年,人們對於沙盤自不陌生,石秀自然也曾聽聞,只是未曾親眼見過。不過,只聽林沖講來,石秀便覺有萬里江山盡入目中的感覺,比之那地圖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就這樣,兩人一個講一個聽,時而問答,時而談論,各抒己見。直到裴宣來請兩人去歇息。二人才意識到,夜幕已在不知不覺中降臨。

第二日一早,王倫又將石秀叫來,讓他依據自己昨日講述的繪圖手法,繪製五馬山地形圖。理論結合實踐,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日後無論到哪裡,有這地圖在手,攻城略地又多了一分把握。

喜歡水滸大寨主請大家收藏水滸大寨主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