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 當面不識真仙(1 / 2)

王倫想了想,問公孫勝道“那請問道長,人常說觀其表知其裡,觀其形識其人。不知這觀人之術可有要訣?”

“看閣下早就成竹在胸,卻來考我!”公孫勝笑了,說出一番道理。

大道至簡,要訣之一大事驗本領,細節看性情。要訣之二衣著顯經歷,言語透精神。要訣之三飲食起居藏大道,喜怒哀樂見真人。總則有形不如有神,有骨不如有氣。

要訣容易掌握,難就難在這個總則的把握上。

公孫一番高論令廣惠、馬靈有醍醐灌頂之感。

馬靈衝著公孫勝一禮,張口道“受教了!”這眼前道人卻是比他有才學。

見廣惠兩個一副崇拜神情,王倫轉頭又問公孫勝,說道“觀人之術確實高妙,不過道長可知其中的變通之道嗎?”原來王倫也是有心得的人。

三國時候有一個著名人物劉劭,字孔才,是魏國人,陳留太守,曾作《人物誌》三卷,分《九徵》、《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等十二篇。

在書中,劉劭根據陰陽五行生成說,類推出五德,即木骨(弘毅)、金筋(勇敢)、火氣(文理)、土肌(貞固)、水血(通微),並在此基礎上把人的性格分為十二種,對每一種性格的總體特徵及其優缺點予以界說。

《人物誌》裡說人的言行和內心往往不一致“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訶者似察而事煩,詐施似惠而無終,面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權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奸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實也?”

凡選材,不但要“觀人“,更要“驗事“。觀人是看一個人的言行,但是一個人的言行往往不足以反映他的整體狀況,還必須要“驗事“,就是看他過去都做了些什麼,取得了什麼成就,在哪些方面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華。這樣才可以避免錯誤,風險比較小一些。

公孫勝本還要對答,可是轉念一想,怕表現太過顯得自大,於是玩笑著說道“貧道這些微末術術,道教各位笑話了!”

說完,公孫勝一拂衣袖,正色問王倫說道:“我道家有一位清月教主陳真人,不知閣下可有聽聞?”

公孫勝自有一番打算,要找位英雄合夥。山東之地,呼保義宋江名氣最大,可惜是官府中人。還有一人,較之宋江、晁蓋之流更為合適。只是公孫勝一無機會結識,再者那人勢大,自有一群老兄弟。怕事成之後沒了自己位置,這就要尷尬。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聽得公孫勝言語,王倫笑道:“陳真人道家大賢,頗多奇事流傳,自是聽過!”

“清月教主曾有八句偈語警世!”公孫勝笑將拂塵一揮,道:“‘今教封禪,五十有難。因災求禳,又添四戰。今走妖魔,百年兇犯。山出群星,除禍平亂。’這便是陳真人所作警世之言。”

聯想到先前公孫勝在茶樓裡講的伏魔殿群妖出世,王倫暗道他怕不要藉此說事!

偈言所講何意,王倫卻裝作聽的不甚明白,就問道:“陳真人道心深廣,在下愚笨,難悟偈語箇中玄妙,還請先生解說。”

公孫勝道:“此偈要講分明,卻不得不提提起一件舊事,閣下可知本朝真宗天子封禪之事?”

“卻是聽人說起過。不過年歲太過久遠,只知大概。說是天降祥瑞,神人夢中傳話,教真宗天子岱嶽封禪。”這事王倫也知道,宋真宗泰山封禪,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大典,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一次。王倫道:“怎地?莫非道長所說偈語,和這件故事有關?”

公孫勝答道:“正是有莫大幹系!”隨即又問出一番話來,“那當時朝中有五賊橫行,想必你也有聽聞吧?”

王倫道:“自是知曉。那王旦、王欽若五人鑽研經營,善謀機心,最會逢迎上意。當初封禪之事,便實出他等之手。”

公孫勝介面道:“他們五人,實乃五方瘟鬼轉世,就是為敗壞人心,禍亂朝綱而來。”

王旦、王欽若雖然有些小節問題,但是都有宰相之才,王倫還是第一次見人如此貶低。那邊本在專心吃酒的廣惠、馬靈此時也細心聽了起來。

“我只知道南唐陳覺、馮延已、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之人,有五鬼之稱。不想今日從道長這裡才知王相公幾人來歷,果真是玄妙!”

公孫勝也是一笑,遂又道:“你可知,現今又有六魔在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