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

有了現成的公路,那麼這段不過區區幾公里的路途便也不顯得多遙遠了,邵元義與彼得羅夫二人很快就抵達了位於山腳下的第8生產隊。該處位於西湖堡北方十公里左右,背靠一片小山,周圍是大片的森林。東岸人在這裡修建了多個微型水庫,將當地一些小溪、沼澤裡的水都聚集了起來,以灌溉新開闢的農田。

不過正如彼得羅夫說的,東岸人並不是最早來到此地定居的人。由於此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可能在東岸人來到此地之前的數千年,就已經有瓜拉尼人來此地定居了。他們在這裡進行著原始的刀耕火種,並繁衍生息。

不過這一切在東岸人抵達這裡時戛然而止。農業部的技術員們看中了這裡豐富的水資源以及肥沃的農田,因此他們也不管此地有沒有定居者,大筆一劃就將這片區域列為了西湖堡農業區的重點墾殖區域,並安排了第8-1o三個生產隊在此地進行耕種。

農業部的技術員回去後,大批的明人、法蘭西人、義大利人瘋狂湧進這片肥沃的土地,他們砍伐大樹、獵殺動物、填平沼澤、修建水庫,絲毫沒有顧忌此地原住民的利益與感受。因此,這些原住民們自然而然地憤怒了,他們在西班牙傳教士的幫助下,拿起武器與東岸人進行對抗,併成功殺死了數十名東岸開拓者。

不過,他們的反抗自然被視為嚴重的挑釁,從鎮海縣與平安縣緊急調來的6軍兩個連從南北兩個方向分路會剿,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之前就清除了這片土地上所有反抗的瓜拉尼村落。即使沒有參與襲擊東岸人的瓜拉尼村落。東岸人也強行將之驅逐或流放。驅逐的自然是被趕進了山裡。而流放的則是被流放到了澳洲。

明面上的戰鬥結束後,退回山裡的瓜拉尼人不甘心失敗,他們與東岸人展開了綿延至今的游擊戰。他們不時從丘陵山區衝下平原,然後襲擊東岸人的村莊,損毀他們的莊稼,掠奪他們的牲畜。東岸人自然也不會畏懼他們的襲擊,這些瓜拉尼人雖然有西班牙傳教士的幫助,但他們的武器仍然相當簡陋。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長矛弓箭,火繩槍都沒幾桿。而東岸每個成年男人都要定期接受軍事訓練,都要加入地方民兵組織,西湖堡的武裝部長給他們每人都了一枝燧步槍,甚至每個生產隊還配備了一門4磅小炮,火力可謂強大。

除此之外,東岸人也對那些瓜拉尼部落進行分化拉攏,利用他們不同部落間的矛盾甚至是仇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有帶路黨幫忙的情況下,東岸人曾經一次調動了3個6軍連以及同樣數量的民兵,對這些敵對瓜拉尼部落在山裡的藏身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血腥清洗。在這種持續不斷的打擊下。瓜拉尼人的抵抗力度越來越微弱,很多部落忍受不了這麼殘酷血腥的戰爭。轉而向西遷徙到了丘陵深處。而留下來堅持戰鬥的,聲勢自然也是大不如前了,如今只能搞些三三兩兩的襲擊,而且很多時候自身的損失往往比東岸人還大得多。

據親身參與此事件的西班牙傳教士記載,東岸人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一共殺死殺傷了大約一千五百多名瓜拉尼定居者,間接因為他們而死的瓜拉尼人也過了一千人。此外,他們還流放了過六百名瓜拉尼和平村民,這些人據信有相當數量死在了路上,成功到達流放地的還不到一半。造成如此慘劇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瓜拉尼人都是農耕定居部落,與北美大6上那些靠狩獵為生、沒有明確的領地概念的印第安人不同的是,他們種植玉米、木薯,飼養牲畜,有明確的領地概念,而且保衛自己領地的意志也極為堅決,這就與志在奪取他們土地的東岸外來者爆了激烈的、不可調和的衝突。

到了1644年3月的今天,雙方之間的衝突其實已經不那麼厲害了,蓋因這些瓜拉尼人在長達兩年的戰鬥中人丁日漸凋零、後援不繼,如今只能做一些騷擾性質的襲擊罷了。而東岸人也終於解決了在頭頂懸掛了兩年的長劍,終於可以安安心心地種田生活了。

邵元義與彼得羅夫二人此時見到的便是一副安定的鄉村田園風景,大規模的戰爭已經成為過去,大家還要繼續生活。因此,村口除了照例安排了一些持槍民兵進行守衛外,大部分人都在田裡收割農作物。

而令邵元義大開眼界的是,田野裡出現了一臺由四匹挽馬拉著的奇怪機器。彼得羅夫看見後,也用滿是讚歎的語氣說道“這是前些日子從大豐堡那邊送來到一臺機器,真是神奇,能夠自動收割田裡的玉米,效率比5o個棒小夥子還要高。這太不可思議了!”

事實上彼得羅夫說的這臺機器,正是由新近在大豐堡成立的豐收農機廠出品的第一代馬拉玉米收割機。這臺收割機由穿越眾裡不多的幾位老人群策群力出點子,然後由新一代的年輕機械設計人員們設計完成。這些老人出生在2o世紀4o年代,年輕的時候見過、甚至親手使用維修過畜力收割機、脫粒機之類的農機裝置。在西湖堡、大豐堡附近的大農業區提出需要一種高效率的作物收割機器後,農業部的一干官僚們才從檔案櫃裡面翻出了一份設計圖紙,即馬拉收割機的圖紙。

這份圖紙已經在檔案櫃裡靜靜地躺了好幾年了。以前一是缺乏這方面的需求,國內的農業生產比較分散,作物收穫的時候往往由農戶自行進行收割,客觀上缺乏研新機器的動力;二是這種機器的技術含量也不低,很多部件需要機器進行加工,因為單憑人手工打製的話費時費力,造價高昂,缺乏實用意義。不過在東岸共和國的機加工水平逐漸展起來的今天,再加工一些農業機械部件,便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而恰好,國內在鴨子湖以西地區規劃了大片的農業種植區,這種大農業的生產方式對高效率的收割機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豐收農機廠便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而他們生產的第一種裝置便是眼前這種玉米收割機,用來收割西湖堡農業區的早玉米。目前該型裝置也只生產了一臺,先拿來進行試用,以便進行改進,從而最終定型生產。

這臺裝置主要由切割器、分禾器、傳動裝置、輸送機構組成。其中,最重要的部件切割器是一副做往復運動的割刀,由刀柄、動刀片、刀杆頭組成,刀杆頭與傳動機構連在一起,用於傳輸動力;分禾器的主要作用則是將待割莊稼與未割莊稼進行分開;而輸送機構則是由帆布或獸皮製成的輸送帶,輸送帶上裝有撥齒,以更好地將切割下來的玉米棒子輸送到後方的料兜裡;輸送機構與切割器的刀杆頭連在同一根傳動軸上,以便一邊切割一邊輸送玉米。

總的來說,這臺機器還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強度或加工精度可能不是很高,但設計思想比起19世紀初英國人和美國人先後設計出來的畜力收割機強多了,畢竟這是中國解放後農村一直到六十年代還在使用的收割機械。這臺收割機械進行一定的改裝後,還能收割水稻、小麥、牧草等等,其原理大同小異,改動起來並不太複雜。

這臺裝置如果在西湖堡墾殖區經過試用後現沒什麼問題的話,那麼豐收農機廠就將定型生產了,然後農業部將會在全國進行推廣,以提高生產效率、解放農村勞動力。而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不使用蒸汽動力,而是使用這種效率較低的畜力作為動力呢?這說起來就複雜了,簡單來說的話就是三個原因,一是東岸人缺少錳、鉻等有色金屬,因此鋼鐵材質也就那樣,做不到蒸汽機小型化;二是蒸汽機造價高昂,維護成本高;三就是蒸汽收割機太重,容易對農田造成損壞,而要減輕重量的話又得涉及到金屬材料的問題。總而言之,蒸汽動力的收割機在如今的東岸受限於材料、加工的原因,總的來說價效比不高,實用性不強,不具備生產及推廣意義。

邵元義與彼得羅夫很快到了這邊的生產隊隊部內。那名左腿受傷的民兵就躺在裡面,他此時正和別人聊著天,看起來精神還算不錯。邵元義鬆開夾板看了看,骨折的部位有些紫,腫脹得厲害,但是正骨處理得還算不錯,並不需要重新接骨。因此,他很快又將這位士兵腿上的夾板固定好,然後給他開了一些滋補的食物單子。

而在另外一邊,彼得羅夫已經與生產隊的隊長兼民兵指揮官聊了起來,他們聊的內容主要是指很快就要進行的向丘陵地區的開荒行動,以及那邊的瓜拉尼人情況。。。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