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山東大旱(四)

劉伏波上尉匆匆來到了膠州港,他乘坐的是老爺爺級別的武裝運輸艦“加利西亞飛魚”號,船齡已過4o年,幾乎快散架了,但目前也被從修船所內拉出來,運了滿滿一船鹽、茶、布、魚、米、油等商品,來到了膠州港,由此可見為了應對越來越嚴重的災情,東岸人也是拼了。

“……以如今這個趨勢看來,今年的秋糧播種工作很是堪憂啊,就登萊二府而言,恐怕只有極少一部分修建了灌溉水渠且鄰近水源的地方才能耕作了,更別提現在蝗災的陰影也已籠罩到了大夥的頭頂。我很擔憂,明年吃什麼!而且,萬一明年旱災和蝗災仍然持續呢?到時候又怎麼辦?要知道,我們現在要擔負起責任的,不光是登萊二府五六十萬民眾、軍人,還有數量破了十萬的山東災民,這個壓力是巨大的。老實說,我現在已經有些後悔接納了這麼多災民了,當時有些託大、有些過於膨脹了,在這一點上,我要自我批評。”一來到膠州要塞內部的作戰指揮室外,耳尖的劉伏波便聽到了梁向儉渾厚的嗓音。

“都是被糧食給愁的。”坐在會議室門口“曬太陽”的黃漢華笑著拍了拍自己手邊的石凳,示意劉伏波坐下,然後說道“山東西四府那麼多人,幾百萬呢,我們又能賑濟得了幾個?登萊本不是什麼土壤肥沃的所在,農業條件其實很一般的,養活自身六十萬人已經不容易了,這還是靠了推廣三茬輪作制度、興修水利、平均地權、推廣新作物以後才做到的。可現在旱災導致大幅度減產,下面可能還要絕收,眼前這又多了十萬災民,後面的日子,簡直無法想象。聽說南方開拓隊江志清隊長已經下令寧波全面禁止種棉花、桑麻了,所有棉田今年秋播時一律改做了稻田,就連一些田埂、坡地、荒地上也栽種了土豆、紅薯、玉米等作物,以盡一切手段提高糧食產量。畢竟,那邊沒有大災嘛,比起山東這邊要好上太多了。另外,聽說那邊還在搞什麼‘舟山漁業產量倍增計劃’,想盡辦法多生產鹹魚供應山東這邊,確實是盡力了。我們如今能做的就這麼多,剩下的,就看老天賞不賞臉了。”

“那今年老天到底賞不賞臉呢?”劉伏波一屁股坐到了黃漢華的身邊,問道。

“目前看來,很不賞臉。”黃漢華苦笑著說道“旱災繼續蔓延,整個七月份滴雨未下,這已經是連續四五個月沒下雨了,而且蝗蟲爆的州縣數量明顯上升,登萊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蝗蟲,情況很不樂觀,或許應該說很惡劣吧。”

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比黃秘書說得還要更惡劣一些!在剛剛過去的七月份裡,整個山東的旱情照例繼續蔓延,雨水不見蹤影,蒸量卻不見少,很多河流、小溪乾涸見底,以往水量豐沛的大河也變得奄奄一息,只有河床中心還有一些水在斷斷續續地流淌著。面對這樣棘手的情況,即便登萊開拓隊組織了大量的人手挑水灌溉,但卻收效甚微,只能力保極少一部分農田的收成了。

至於說二十年來6續修建的蓄水池及灌溉水渠,在沒有降水及上游河水、溪流的補充下,目前水位下降得厲害,很多蓄水池、小型水庫已接近乾涸,在保證人畜飲水的情況下,所能做的也就是澆灌一下緊鄰水庫的一些田地罷了,真的做不了太多。也就是說,隨著旱情的持續與蔓延,如今登萊二府的情況正如黃漢華所說的那樣,“老天很不賞臉”,情況很危急。那麼,在獲得更大的糧食來源之前,適當壓縮賑濟災民的數量,使其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確實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我聽說,你們已經蒐羅了過十一萬多災民了?怎麼有這麼多人?青州那邊怎麼能跑來這麼多人,清軍不攔截麼?”劉伏波一聽也皺起了眉頭,這登萊的旱災看樣子搞不好要長期化啊,問題確實很嚴重,特別是他們還接收了十餘萬災民的情況下,簡直就是有些不堪重負了。

“大部分都是萊州府清國控制區的,其中一個平度州就貢獻了過一半。”黃漢華解釋道,“從6地與海上過來的山東西四府移民並不多,不過近來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可能是因為清國地方政府賑濟災荒不力的緣故吧,因為很多跑過來的災民都在嚷嚷地方上沒有足夠的粥棚施粥,他們不得不出海逃荒。”

“另外,本月(8月)初,登萊二府已經有八個縣報告境內生了蝗蟲,梁司令擔心今歲的秋糧(一般是玉米、高粱、大豆、土豆或紅薯,視土地情況而選擇性播種)也要泡湯,那樣雖然撐過今年的可能性很大,但明年呢?以現有的糧食儲備,大概到了明年四五月份的時候,大家就只能乾瞪眼了。”黃漢華又愁眉苦臉地說道。說完,便不再作聲了,大概也是不太想多談這個問題了。

“蝗災啊……”劉伏波摘下了頭上的筒形軍帽,重重地嘆了口氣。旱災還好說,蝗災可就沒處講理了,這裡老天要徹底絕了登萊二府數十萬百姓地裡的收成啊,就是不知道西四府如何,那裡多多少少應該也了一些蝗災吧,可能還比較嚴重。

其實,山東的老百姓應該早就有所覺悟了吧,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遇到的旱災不在少數,所謂久旱之後必然爆蝗災,這幾乎是無解的事情,故他們早就死了這份心逃荒去了,如今也就“傻乎乎”的東岸人總還想著生產自救——之前登萊開拓隊方面一度還計劃得好好的,即利用當初登船離開的淮安府移民留下的集體農莊,安置大量的山東西四府災民,讓他們一邊幫著開墾荒地、修築道路,一邊等待前往本土,畢竟當初山東可是安置了相當數量的淮安府待運移民呢,很多設施都是現成的。

只是如今看來人算不如天算,天要絕了山東百姓的口糧,不但連續半年滴雨未下,這轉眼間蝗災也漸漸多了起來,真是禍不單行。因此,在這會的劉伏波、黃漢華等人看來,山東已經是沒有能力安置災民了,現實點的方案,還是將他們轉移到濟州島、釜山、元山、蝦夷地及外東北各處領地。只是已經錯過了今年的糧食種植季,下半年的秋糧註定是沒有收成了,這東岸人面臨的糧食壓力不是一般地大,到底該怎麼養活這數量註定不止十萬的災民呢?

劉伏波陷入了沉思。在他這個武夫看來,現成的、見效最快的方法還是去別的地方搶糧食!而遍數東岸人周邊,人口眾多(且人地矛盾還不能打,不然產出的糧食多被自身消耗了)、武力孱弱、運輸方便的地方,數來數去也就朝鮮王國一家了!

幾個月前朝鮮人已經捐贈了三十萬石稻米給登萊開拓隊,按理說東岸人暫時應該放過他們,不應需索過度的。只是梁向儉梁大隊長之前也沒想到一下子能撈這麼多災民過來啊!****的清廷賑災不力,搞得饑荒遍地,東岸人還沒怎麼費勁呢,就稀裡糊塗地收了十萬多人。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嘛,那還說什麼呢,下半年除了安然運回馬魯古群島加購的三萬噸南洋稻穀外,大概還得去朝鮮額外借個幾十萬石的糧食作為應急儲備,不然這未來的日子恐怕會很難過啊。

至於說有人提議的去日本搶糧的事情,則被梁向儉作為了萬不得已之下的最後計劃,暫不執行。其原因嘛其實也很簡單,日本現在可是有兩千餘萬人啊,地狹民貧,絕大部分糧食都被自己消耗了,能用來出售的寥寥無幾,不像朝鮮王國荒地大把,近年來糧食產量受外貿需求影響與日俱增,故搶日本還沒搶朝鮮效果好。

再加上日本有統一的幕府,對付外來敵人時各藩也一貫比較齊心,而且與日本薩摩藩、仙台藩、松前藩、6奧藩、出羽藩等地方大名的走私貿易利潤也頗大,萬一因為搶糧而被斷絕,那可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故這個方案雖然也被列入了優先順序最低的備用方案之中,但其實已被梁向儉、魏博秋等人槍斃了,基本沒什麼執行的可能性。

這找來找去,最後還是找在了棒子的頭上,這朝鮮王國,何其命苦也!

……

而就在梁向儉、黃漢華、劉伏波等一干東岸大小官員高談闊論著今年的旱災的時候,與他們僅一步之遙的膠州灣內,仍不斷有小小的清國漁船在波濤中浮海而來,然後將一個個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難民送上了岸。

雖然上頭在為糧食不足的問題開會討論,但底下計程車兵們卻並未接到停止接收災民的命令,故他們仍在按部就班地執行著災民的收攏、安置工作。其實,就算上頭真的說不再接收新的災民了,當這些奄奄一息的餓殍——尤其是其中還有很多婦孺的時候——跑到你面前討一口吃食時,又有幾個人能夠狠下心來拒絕呢?

君不見,在膠州要塞協防的6軍第七混成營很多官兵,都將自己剛領到的一些巧克力、餅乾、罐頭食品分給了餓得哇哇大哭的孩子們了,由此可見停止接收災民的命令基本執行不下去,頂多是主動撤回兩個月前自己派出去蒐羅移民的隊伍罷了。

彷彿一陣大風吹來就能散架的“加利西亞飛魚”號,此時就在碼頭港務局官員懷疑的眼神中,接收了將近四百個來自濟南府的災民。按照計劃,收攏的十萬多山東災民中,除一部分留在登州府外,其餘相當部分(至少三四萬人)將被緊急輸送到濟州島、朝鮮及黑水開拓隊轄區,尤其是如今農田開墾面積據說越來越大的蝦夷地島,魏博秋拍著胸脯保證他們至少能額外安置1-1.5萬名災民,且如果糧食不足的話他還可以託關係找日本人商借,這令很多人都刮目相看,因此之前已經有了數千人被運往釧路及厚岸兩個港口了。

而“加利西亞飛魚”這條老爺船的目的地卻不是蝦夷地島,而是位於庫頁島南部的大泊縣。當地之前兩年移走了不少淮安府移民,如今空出來了大片的集體農莊,且馬上大馬哈魚、秋刀魚和遠東擬沙丁魚的漁汛將相繼到來,正缺少人手去捕捉、加工、醃製呢。

梁向儉是老黑水了,對庫頁島上幾個縣的情況還是相當瞭解的,因此很快便同意了往大泊、南庫、黑水、皮城幾個縣及鄰近島嶼安置近萬災民的計劃——別的先不管,先幫忙把魚捕了再說,尤其是那個擇捉島,島上河流數量眾多,每年秋天都有無數的大馬哈魚洄游過來,數量多得不像話。只可惜東岸人連庫頁島上各條河流洄游的大馬哈魚都來不及抓呢,根本無富餘人力去擇捉島上捕,故二十年來都白白浪費了很多漁業資源。既然如今被糧荒給逼到了這個份上,那麼就臨時安置一批災民過去好了,能多捕一條魚就能少消耗一點糧食,多划算。

而說到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對比一下滿清與東岸在這次大的災荒中的表現。缺乏海洋意識、航海技術、對外界瞭解也很貧乏的韃子朝廷,自然只能侷限在中原大地裡,眼巴巴地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連救災都救不好。反觀東岸人,雖然登萊二府同樣遭了大災,但他們能透過從沒怎麼受災的朝鮮、寧波等地弄來糧食緩解災情,同時積極捕魚(舟山漁場、千島群島漁場)減少糧食消耗,最後還能透過做海貿生意了大財的臺灣銀行從南洋地區採購大批糧食,這種表現,恰恰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海洋國家與傳統封建大6國家的區別,真的一點沒錯。

1665年8月23日,“加利西亞飛魚”號駛抵了正迎來一年中最繁忙時刻的大泊港,在船上顛簸了一個多星期的數百名濟南府災民,終於可以上岸休整了。未完待續。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