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大洋經濟(三)

而就在茅德勝等人在利馬為東岸更方便地滲透智利做著努力的時候,與他們同時停泊在卡亞俄港內的一艘貨船,也在採購完畢一批物資後,悄然離開了港口,向北航行而去。

這艘船先是在龜島群島的玄武港停靠了一下,補給了部分食水,然後又再度離開了這個如今已擁有大幾百人口的太平洋島群,調整帆桁後一路向西,朝大溪地島的金華港駛去,並最終於11月14日安全停靠在了這個不大不小的太平洋小島近海。

在這個以最初的開拓者張金華命名的太平洋港口城市內,這艘從本土駛來的貨船見到了新任大溪地管理委員會總書記官的侯建罡。此君穿越時是一名高中生,acg宅,如今剛剛到了天命之年,算是相對年富力強了。之前一直在各部位廝混、輪崗,沒什麼出彩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一個能力一般的老官僚了,如今終於逮著個機會被外放了出來,也算是滿足下他的心願了,反正大溪地也是個被人戲稱為養老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張金華競選上執委會委員返回本土任職後,與拉包爾港一樣,大溪地開拓隊這個執委會的派出機構就成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擁有多名委員的管理委員會,顯示了執委會調整海外殖民地組織機構的堅強決心。

侯建罡的助手是一名穿二代,名叫韓向東,兵團堡軍事類畢業生,如今擔任大溪地警備司令,率領著一支規模在八百餘人的精幹隊伍,護衛著全島的安全。當然了,作為島嶼守備隊,他們名下也有四艘小型金槍魚釣船,平時在海上捕捕魚,偶爾也會受命出動征伐周邊島嶼的土人,並將其擄掠到大溪地主島上來做工。只不過這種行為多生在張金華時代,現在周邊島嶼、環礁上的土人基本已經絕跡,再去征伐也沒啥搞頭了。

而隨著張金華時代持續不斷的努力,如今的大溪地島,其上面的移民、流放犯人及土人數量加起來,已經過三萬八千了,極為驚人。要知道,這可是在島上開闢了大量高強度勞動的種植園(這意味著死亡率極高)的情況下取得的數字了,且還是熱帶地區,故人口能增長到3.8萬這個地步,確實不容易。不過,在沒有外來人口的補充下,相信這裡的人口數量在今後幾年,應該不大可能上升了,估計還會小幅度下降。

貨運船隻抵達的日子一直是大溪地島居民們的節日,因為在這一天,島上國營百貨商店的貨架上會再度擺滿各類商品,如紡織品、五金工具、勞動工具、藥品、食品、酒類、皮具、肥皂及兩百多種日用小商品,這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是必需的。而也正是在這一天,島上種植園或私人農戶出產的商品也能銷售出去,以回籠一部分現金購買其他消費品,總之這一天是一個消費的盛宴,大家一整天都喜笑顏開的,而在一年之中,這樣的日子往往也只有六七天罷了。

島上出產的規模最為龐大的商品,無疑就是黑珍珠了。這種東西如今已經成了東岸富人階級的時尚新寵,他們將黑珍珠用作衣服、帽子上的紐扣,有時候也用作珠寶項鍊上,需求量非常之大,幾乎成了大溪地島的拳頭出口產品。

除此之外,島上近些年異軍突起的出口商品大概就是蔗糖了,而島上面積最為廣闊的大概也就數甘蔗種植園了,去年大概為大溪地島帶回了過兩萬五千元的收入,而且看樣子今年仍將繼續增長,因為澳洲、拉包爾等地居民對蔗糖的消費量相當不低。

而除了這兩項外,島上出口的商品就比較雜了,有香草、菸草、咖啡、可可、胡椒、棕櫚油,同時也有很多諸如椰幹、麵包果、梨乾、芒果乾、木瓜幹之類的熱帶乾果;鮮果不是沒有,但因為沒有有效儲存及長途運輸,諸如香蕉、來檬之類的水果就只能就地售賣了,當然遠航停靠的船隻也可以在此採購補給。

至於說島上的肉食,則主要是鰹魚、金槍魚之類的醃製魚肉及島上養殖的山羊、豬了,另外還有一些鳥類,因為數量不大、來源不穩定而做不得數。但不管怎樣,以島上的生產及養殖規模來說,供應來往的東岸艦船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對了,多年前東岸人抓到島上來飼養的幾隻象鳥,如今種群也逐漸擴大了,但因為其極端珍貴性(東岸人甚至懷疑如今新華夏島上的這種動物到底有沒有滅絕了),如今並不被拿來進行商業化的出售,相信等其種群數量再翻個幾番並擴散到其他地方養殖後,象鳥這種堪稱肉山級別的鳥類才能拿來進行商業化的養殖及銷售吧。

“真是個美麗的島嶼,地處熱帶但海風習習,不會讓人感覺太熱,真是適宜人類生活啊。聽說張金華隊長在這主政多年,身體康健、耳聰目明,一把年紀了還能騎馬打獵,生下的六個孩子竟然都健健康康的,真是不可思議。”在船隻維修保養期間,貨船上的水手們下到碼頭上休息、喝酒,一時間聊起了八卦。

“比拉包爾強多了,那個破島,我每次經過那裡時都要詛咒幾句,蚊蟲多得要死、晚上悶熱潮溼得睡不著覺、芋頭吃到我想吐、土著女人嘛醜得要死,讓人完全沒有尋歡作樂的慾望,真是晦氣!哪像大溪地這裡,氣候涼爽適宜、食物豐富多樣、土著女人又漂亮又便宜,還沒那麼多亂七八糟的疾病,兩者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反正來了大溪地我是再也不願意去拉包爾港了。”一位義大利裔出身的中年水手一邊大口抽著香菸,一邊吐槽道。

“但這次我們還得停靠拉包爾港,老安,別忘了我們的目的地是寧波府黑水港,這次我們不走南太平洋移民航線。”另外一位年長的水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話說如今澳洲的兩個定居點的人口也相當不少了,雖然經濟上依舊苦逼,但依靠近年來逐漸展起來的對荷貿易——即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口海產品、小麥、乳酪、黃油、火腿、葡萄酒、啤酒、橄欖油等食品——他們的經濟收入有了不小的增長,尤其是充當對荷貿易第一線的孤山縣,百姓收入更是大增,這從他們能夠進口香料、蔗糖、菸草、乾果等“奢侈品”就很能看得出來了。

而澳洲這個大洋經濟核心環節的展,自然也會相應地帶動起拉包爾、大溪地等南太平洋島嶼經濟的展了,這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只不過,任憑澳洲開拓隊隊長王炎再怎麼嘔心瀝血、輾轉騰挪,就這麼一個幾萬人口的所謂大洋經濟圈,要想真正地走上正軌並大放異彩,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呢,或許他王某人一輩子都難以見到了吧。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已經卸任的前執委會主席強全勝,目前已遣人帶著僱傭來的百來名非國民勞務工及一批西班牙僱傭軍保鏢,來到了位於後世塔斯馬尼亞島朗塞斯頓市的位置,打算在此修建一個莊園式的定居點,以供他強某人養老——執委會下屬機構、卸任主席尊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穿二代揚傑秉承著執委會的意志,到此來監督這個村落的設立,順便看看有沒有設立定居點的可能。,

畢竟,強主席私人出資在此修建碼頭、部分房屋和一個大型莊園,還僱傭了不少移民至此,極端摳門的執委會諸公打算藉此東風,乾脆在此設立一個定居點算了,規模也不需要太大,幾百人足矣,既能開疆拓土,還能省下不少錢,何樂而不為呢?據說,澳洲開拓隊隊長王炎對此非常贊成,並拍著胸脯表示金山、孤山二縣將派出部分人丁、民兵幫助強主席建設新家園,因為上頭已經打算把這個被命名為紫諳鄉的小型定居點交給澳洲開拓隊管轄了,這如何能不令他激動呢?

不過,王炎很可能有些過於樂觀了,因為執委會很顯然不會往塔斯馬尼亞島上傾注太過龐大的資源。先不說這裡如何荒涼偏僻了,單憑鄰近的金山海峽(即巴斯海峽)那惡劣的海況,就使得任何試圖前往塔斯馬尼亞島的舉動都變得較為危險,這些年來沉沒在海峽內的東岸船隻可也不是少數了。因此,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面積達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島,註定是要在孤獨與封閉中緩慢展了,一年能有一兩個船次的商船給全島定居者們拉來一些生活必需品,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大型機帆貨船在金華修船廠維修、保養完畢後,便拉上了一些蔗糖、菸草、乾果、鹹魚、黑珍珠等商品,然後繼續向西,經三十餘天的航行,於12月18日停靠在瞭如今人口已相當不少的拉包爾港,同時也是華夏東岸共和國在後世新幾內亞島附近的唯一一個殖民點。

船隻停靠在這裡後照例是維護保養,同時水手們也加緊把船艙裡的貨物搬出來與國營百貨商店交割,順便再採購一些熱帶特產拉去寧波、登萊、黑水銷售,而這也是他們這類船隻的老慣例了。不過,這次或許有些不同,因為當他們一停靠在碼頭上的時候,拉包爾管委會的諸位委員們便找了過來,讓他們立刻將所有不必要的貨物就地儲放在拉包爾港的貨棧內,然後在碼頭上裝載“至少九百噸芋頭和稻米”——這也是島上穀倉記憶體糧的相當一部分了——前往登萊地區,因為那裡正鬧著嚴重的旱災,收羅了很多災民的登萊開拓隊已經有些不堪重負,糧食壓力極大,故急需動用一切手段搜刮糧食救濟那邊。

機帆船船長對此表示有些為難,因為他們船上的很多貨物是需要拉到遠東地區銷售變現後,用來支付部分移民費用的——直白地說,就是山東新軍第一師、第二師尚有部分官兵、家屬滯留在濟州島未歸,他們這艘船需要將貨物到遠東變賣後,再拿貨款就地採購各類食品、被服、補給品,然後將這些人透過南太平洋移民航線運回本土。這會如果按照拉包爾港管委員官員們的要求拉滿滿一船的糧食前往山東,那麼他們哪來的資金將移民們運回本土?更何況他們船上還裝載了許多黑水地區訂購的機械(本土淘汰的舊機器)、武器彈藥、藥品工具等戰略物資呢,怎麼能輕易丟在半途呢?那樣如果被交通部、移民部的官老爺們知曉的話,他們全船都要接受質詢,他這個船長更是要被調查,那樣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不過,拉包爾港管委會上下的態度也非常堅決,他們一致認為人命關天,山東災民們清廷管不好,但東岸人有義務讓他們不至於餓死,畢竟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隨後,不等這艘機帆船的船長、水手們反應過來,拉包爾港務局局長便指揮大批美拉尼西亞碼頭力工們,將船艙內的大批“無用的貨物”都卸了下來,然後一一存進貨棧妥善保管,讓人無奈得很。隨後,這些身材黝黑的苦力們又在棍棒的鞭策下,將一袋袋的稻米、芋頭、大薯等食物送上了船艙,總計過了九百噸,幾乎稱得上是滿載了,為此甚至還不惜拋掉了許多壓艙石,這或許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如今山東災荒程度的嚴重。

12月19日一大早,吃完早飯的水手們也沒在拉包爾港多在停留,在開動蒸汽推進系統出了港後,他們便揚起了風帆,然後調整帆桁直朝北方航去。一路上運氣還算不錯,雖然風向不利(這導致半途就不得不降了不少面帆),但他們依舊依靠著蒸汽動力系統、洋流及部分側風,於1666年1月底駛抵了登萊地區,因煙臺港此時封凍,故他們在膠州要塞附近靠港,將大批堪稱救命的糧食送到了岸上。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