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五章 熱帶沃土(一)

1645年3月中旬,新華港,暴雨如注。

最後一批運輸東方移民的船隻剛剛離港,五艘“飛毛腿”級大飛剪運輸船補給完畢剛剛離開,順著莫三比克暖流與西北風,順風順水地往本土而去,當然,他們中途會在南非河中港短暫休息一下。五艘船除了帶走了上個運輸季(1643-44運輸季)最後一批約兩千名待運明國移民外,還有大批新華夏地區的熱帶特產劍麻、椰子、硬木、煤炭(將在塔城港裝運)、蜂蜜、駝峰牛等農牧產品或礦產品。

而當初他們從本土駛來時,滿載的卻是布匹、皮具、機械裝置、金屬工具、武器彈藥等工業製成品。甚至於一些原產於新華夏的紫檀、紅檀、烏木之類的珍貴木材被運回本土後,又以高階傢俱、樂器、馬車車體、長矛杆等製成品的形式返銷了回來。為此,本地的居民們支付了不菲的費用,而這也是目前正在本土活動的新華夏開拓隊隊長史欽傑極為不滿的地方新華夏實在太缺乏各類技術人才了,展得實在太過於滯後了。

不過先不談本土如今各類人才也相當緊缺,畢竟人才的培養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單就說新華夏這個東岸共和國最大的優質硬木產地居然連像樣的木匠都沒幾個,這就讓人無法理解和忍受了。為此,史欽傑在去中央跑專案前,曾經暗地裡授意新近代理新華港鎮長的前海軍中士凱爾想辦法從明朝移民中截留一部分技術人才。這批人中有相當部分是當初郭升整體遷移過來的禹城、商河兩縣的縣民,既然是整個縣城的人口都被弄過來了。那麼其中各行各業的人才自然不少。

為此。對史欽傑的交待深以為然的凱爾也在本地暗自找了一幫人。讓他們趁從澳洲運過來的移民在港內等船兼修養的時候,透過各種手段如感情拉攏、欺騙、恐嚇、利誘等將移民中一些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截留下來。而截留的理由無非就是身體狀況太差,不適宜遠航,而那些負責運送移民的船長們自然也不會在這件事上特別針對他們,因此基本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了。反正回到本土後自有民政部和新華夏開拓隊打官司,關他們屁事啊!

不過終究是對本土依賴太大,凱爾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他只是集中拉攏截留了一批新華夏地區急需的木匠、醫生以及一些年紀偏大的老農。木匠自然是要被分配到本地的木材加工廠內工作了。史欽傑早就想擴大木材加工廠的規模,並使其逐步能夠生產一些本地的日常消費品,如木碗、筷子、樂器、馬車等等。這些東西現在本地不是不能生產,而是產量嚴重不足,成本也很高昂。本地目前只有寥寥幾個技師能夠生產這些“高階”製品,木材加工廠內佔多數的學徒工們目前還真就只能乾乾一些處理原木之類的粗活。

有了這些具備一定技術基礎的明朝木工後,再加上他們帶的徒弟,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將新華夏的木材加工業展起來。在史欽傑的眼中,優質木材資源豐富到爆的新華夏地區居然還要從本土大量進口木製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恥辱”,也是他所無法接受的事情。等到本地的人才培養機制逐漸走上正軌後。他是很有信心扭轉新華夏目前“不正常”的進口局面的。到了那時候,新華夏將會向本土出口大量紅木傢俱、高階樂器之類的木製品,以賺取其中的高額利潤。

除了木匠外,新華夏地區對經驗豐富的農民的需求也非常大。這些人一般年紀已經不小,從黑水地區經澳洲抵達新華夏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因此將他們留在此地倒也說得過去。如今新華夏地區的農業展一直以來並不怎樣,每年產出的糧食也就剛剛夠本地(新華港和塔城港)消費,並略有一些盈餘出口到澳洲地區。

糧食種類以易生長、產量高的深根作物玉米和紅薯為主,蓋因此地是熱帶海洋性氣候,淋溶作用比較旺盛,因此多較為貧瘠的磚紅壤。其實磚紅壤也不是一點營養都沒有,它主要是表層土壤的養分被雨水大量帶走,因此顯得較為貧瘠。不過其中層和下層土壤的養分卻較為豐富,甚至一些表層土壤的養分也被雨水沖刷到了下面,因此,新華夏殖民地因地制宜地推廣了深根作物玉米和紅薯,以儘量削減淋溶作用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老是這樣顯然也不行,畢竟玉米和紅薯這種農作物營養不夠豐富,對人體生長尤其是身高方面有一定的負作用。君不見清末中國人的身高普遍偏矮,其中未必就沒有紅薯的一番“功勞”。因此,本地的主政官員們一直在想辦法種植一些其他的作物,以改善本地的糧食結構,免得經常佔用寶貴的運力資源從南非甚至奧斯曼帝國進口小麥。而考慮到本地溼熱的氣候以及豐富的降水,史欽傑等人初步將水稻種植作為下一階段的重點農業專案加以推廣。

說實話,新華港附近的條件並不是太適合水稻種植。馬達加斯加最好的水稻種植區還是位於島中部的中央高原地區,那裡氣候相對涼爽,土地較為肥沃,降水也不差,如果好好開的話絕對是一個大糧倉。不過那裡目前還是麥利那人的地盤,他們在那裡建立了數個封建王國,彼此征戰不休,其中最為強大的一個王國已經快要吞併整個地區了。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東岸人能夠覬覦的。而且,因為東岸人佔據了他們原本窺視的塔城港地區,因此雙方之間的關係一直也不是很和睦,想要與他們貿易購買一些水稻也不是很現實。更何況史欽傑相當懷疑以中央高原地區不時生戰爭的局面以及當地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他們到底有沒有餘糧還不好說呢。

因此,萬事還是要靠自己。這次史欽傑將地點選在了與新華港只隔著一條水道的西半島,即後世安齊拉納納市機場所在的半島。目前這個半島上的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然後清理出了大片的空地,其面向新華港的一側還修建了一個小型的碼頭,能夠停靠一些噸位不大的漁船或小火輪。島上前幾年的時候建了一個火藥廠,有工人不到百人,分為養豬車間與配藥車間兩部分。其中養豬車間目前擁有數百頭肥豬,每天產量大量的糞便,這些糞便與從新華港內用漁船運送過去的許多牛羊糞便一起,作為配藥車間硝田的生產原料,產量倒也相當不錯,最早遠東地區使用的火藥就是從這裡運送過去的。

現在史欽傑想在這裡開闢一些水稻種植區。為什麼選這裡呢,主要還是這裡的土地相較於新華港那邊略微肥沃一些,再一個這裡農家肥較多(附近就是養豬場),能夠給貧瘠的磚紅壤增添一些肥力,在降水較少的旱季還是能給土壤質地以極大改善的。

不過目前這些水稻種植區的面積史欽傑並沒有打算弄多大,因為水稻的特性,很容易孳生大量的蚊蟲,給種植水稻的農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要知道,現階段新華港的衛生條件已經改善了那麼多,每年的人口死亡率依然在1o%左右徘徊。要不是本土時不時地遷移一些居民過來的話,新華港與塔城兩地的人口這些年來一定是呈負增長狀態的。

當年鄭家開拓臺灣,移民年死亡率達到令人震驚的3o%,從大6福建地區好不容易弄過去的移民基本三年就死掉大半,就連鄭成功本人都死於瘧疾,而這也是鄭家勢力始終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所在。而到了後世日據時期,在日本人投入了大量力量改造環境、提倡衛生的生活習慣後,臺灣的年死亡率很多年份仍然保持在1o%左右,瘧疾在這其中“功不可沒”。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熱帶地區,在這個年代實在是人間地獄啊!而這麼高死亡率的最大致命因素就是疾病,其中主要是指靠蚊子傳播的瘧疾。

受限於藥物的稀缺,目前新華夏地區除官員、技術人員、軍人之外的廣大群體依舊無法覆蓋進寶貴的金雞納樹皮粉的治療範圍內。大部分人得了令人談之色變的瘧疾後依舊只能自生自滅,運氣好的也許病情能夠緩解,但大部分人是不夠這麼幸運的,他們只能在痛苦中哀嚎著死去。也許只有等到國內平安縣以北附近山區種植的那些金雞納樹種群擴大後,他們才能夠有機會得到治療,至少目前寶貴的藥物只能優先治療官員、技術員和軍人,其他不夠格的人即便把全部身家都捐獻出來也得不到這種救命的藥物。

因此,在西鄉(即新華港以西半島)地區,種植水稻的居民們必須嚴格注意防護措施。同時,稻田附近一定範圍內的死水潭之類也必須被填平,以儘量減少攜帶瘧原蟲的蚊子的繁殖。同時,稻田內也將放養一些淡水魚類。這些魚將以蚊子的幼蟲孑孓為食物,能夠有效地減緩稻田區域內蚊蟲的繁殖度,同時也能夠給農民們增加一些經濟收入,可謂一舉兩得。

而從山東弄過來的老農,雖然基本沒有種植水稻的經驗,但很多東西是相通的,他們總比那些啥都沒做過的愣頭青強吧,因此被截留下來了很多。。。

喜歡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請大家收藏穿越163o之崛起南美內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